人类不擅长高强度思考_风闻
code2Real-有人就有江湖,有code就有bug2021-12-25 10:49
大脑的重量只有体重的2%~3%,却消耗1/3的能量。
因此在粮食不丰富的时代,一般人都尽量避免高强度的思考,肚子都吃不饱,还有精力去思考吗?
为了减少思考的工作量,人类更多地依赖习惯、传统,因循守旧。
统计表明,人每天会产生大约3万个想法,但是97%~99%的想法与昨天相同。
这些与昨天相同的想法会由低耗能的潜意识去处理,因此每天出门我们不会意识到要先迈哪条腿。
有条件思考的都是衣食不愁的富贵之家,所以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在于将一部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高耗能的脑力劳动(当然有一部分人花天酒地)。
这一点可以参考围棋选手,高强度的思考后,有的选手都累瘫了,有的需要大口吸氧,有的需要他人扶着才能走出来。
所以围棋这个脑力竞赛也成了体育项目,因为它考验人的体能。
在《策略思考》一书中,作者指出:思考的目的是消除思考。
例如,我们的思考就象寻找一条高速公路,一旦找到这条高速公路,我们就停止寻找了,就沿着这条高速公路走下去,不再去思考,除非山穷水尽才会捡起思考这个工具。
类似地,一旦我们寻找到一条发财的商业模式,我们会希望这个模式能尽能地持久,使回报远大于投入。甚至一些资本家为了使自己的商业模式持久,会人为地阻断科技发展,将发明专利买回来锁进保险柜,阻碍技术进步。
西方之所以迟迟不上马5G,主要是因为4G的投入还没有收回来。
以前做过一个安防项目,发现人的注意力很有限,观注监控20分钟后注意力就迅速下降,即使视频中有不明物体闯入,人也会视而不见。而机器就比人强得多,可以24小时不知疲倦地监视异物闯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工人对国家给科研人员发工资感到不满,因为国家已经给科研人员包吃包住了,为什么还要发工资?
有关方面这样解释,科研人员的思考工作不受八小时工作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能思考,而且科研人员需要买工具书参考书,所以需要通过发工资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研究需求(这种解释在我看来都比较牵强,但工人接受了,他们需要一个说法)。
因为人不擅长高强度长时间思考,所以国外研究表明,程序员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其实不超过4小时,类似地,飞行员每天的飞行时间不超过4小时,凡是与注意力有关的工作其实都不应该超过4小时。这也是为什么法律规定车辆驾驭员每4小时需要休息一会,否则容易引发疲劳驾驭,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没有反应。
既然如此,如果机器能有一点思考能力,那怕是只有三岁小孩的思考能力也是意义非凡。
毕竟“愚者千虑终有一得”,机器可以快速堆数量(暴数量,一年可以堆百万台服务器),可以24小时连轴转。
而人类,一是数量增长上不如机器快(生育率下降),二是高强度长时间思考不如机器(注意力下降)。
当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机器的思考能力,一方面提高底层人的思考水平。
历史表明,曾经没有条件进行思考的底层人,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其思考成果是惊人的。
以抗美援朝为例,说中国靠人海战术,靠不怕死赢着胜利,那是一种对中国人民智慧的抹黑。
义和团有很多不怕死的,打仗也靠人海战术,为什么义和团就不能赢?
真正的原因在于,志愿军战士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在抗战时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想办法找出打赢的战术方法,神出鬼没,才能以抗击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志愿军司令部一旦发现有好的方法立刻全军通报,普及这种方法,如坑道作战,开花战术等。
中国有几亿农民工,现在一些农民工已经涉足信息产业,所以在统计局的报表里,程序员也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
提高程序员/码农的思考水平,是中国赢得信息时代脑力竞争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了这个土壤,我们这个时代才有可能天才扎堆出现。
基于上述原因,我高度评价中国的精准扶贫,解决几千万人的贫困问题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对人类的思考事业也有积极意义,我不希望看到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推动意义的、潜在的思考者饥寒交迫,冻毙于风雪之中。
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思考,机器和底层人的思考潜力都需要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