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褐马鸡成群结队了,能吸引豹子早日回家吗?_风闻
猫盟CFCA-猫盟CFCA官方账号-民间野生猫科动物保护联盟2021-12-25 08:54
马鸡,对于观鸟爱好者而言无疑是特别有吸引力的类群。中国共有四种马鸡:蓝马鸡、褐马鸡、白马鸡、藏马鸡。它们都是大个子的野生雉类,气宇轩昂、外表华丽。
我们今天的主角褐马鸡,是一种生活在东部的马鸡。在四种马鸡里它是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一种。
褐马鸡偏好于生活在海拔1500米左右、针叶林面积较大的山地环境,在华北山地,褐马鸡的出现意味着当地森林质量较高,人为干扰程度较低。
通常在有褐马鸡的地方,其他的野生动物也不少,而出现华北豹的几率也比较高。
褐马鸡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两侧伸出的白色耳羽和美丽似马尾的尾羽
我们在河北小五台山进行野外调查的时候,经常会与褐马鸡不期而遇。
而今天,我们的志愿者在北京西部山区进行户外活动和自然观察的时候,所安装的红外相机竟然也拍到了大群的褐马鸡,这对于带豹回家而言,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北京西部山区,拍到一群褐马鸡
鹖鸟与鹖冠
“鹖”是褐马鸡的古称。《禽经》中记载:“鹖”,毅鸟也。毅不知死。”魏武帝曹操在《鹖赋》中写道:“鹖鸡猛气,其斗期于必死,今人以鹖为冠,象此也。”
从汉武帝时期起,帝王就以“鹖冠”赐予武将,激励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因为在古人眼里,鹖鸟勇猛善斗,至死方休,武将佩鹖冠以示其勇,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宋代。
到了清朝,则演变成用以彰显身份的“花翎”与“蓝翎”,且不再限于武官。
影视剧中的“鹖冠” 图片来源:网络
在层出不穷的清宫戏中,我们能看到朝廷官员的官帽上的羽毛制品,这便是当时的“蓝翎”或“花翎”。蓝翎纯以鹖鸟羽毛制成,位分较低者得蓝翎。
花翎内部用一支孔雀尾羽,两侧用鹖鸟羽毛。“花翎”象征的位分比蓝翎要高,且以翎眼(即孔雀尾羽上形似眼睛的图案)的数量不同划分为三个等级,普通花翎皆为一眼,称为“单眼花翎”。再就是“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有功勋或者蒙特恩之人方能佩戴。
咸丰之后,五品以上的普通官员只能戴单眼花翎,有特恩者可得双眼花翎,而三眼花翎则成皇室宗亲专属,如亲王、贝勒等。
清朝的蓝翎与花翎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褐马鸡显然不至于好斗到如此程度,动物为了领地和配偶争斗,都是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没有谁是自愿头破血流的。
于是“热爱死斗”的褐马鸡事实上只是古人的想象,然而在古人对动物行为初有探索,并为褐马鸡的美丽和骁勇感叹不已的时候,褐马鸡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褐马鸡
马鸡属(Crossoptilon)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其中藏马鸡(C.harmani)、白马鸡(C.crossoptilon)及蓝马鸡(C.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褐马鸡(C.mantchuricum)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和全球易危物种。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的褐马鸡,白天在林间活动,以植物的根、茎、叶、种子和果实为主,也吃昆虫的卵、蛹和成虫等,晚上在树杈上休息。
蓝马鸡 ©李小六
白马鸡
褐马鸡对栖息地的选择会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垂直迁移。
春、夏季,气温回升,褐马鸡也将迎来繁殖期,它们会选择海拔较高的林地,这里人迹更为稀少,森林密度和气温适中,食物也较为充足。
秋季它们会选择阳坡或半阴坡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到了冬季,气温下降,褐马鸡就会迁往低海拔的林缘灌丛地带或阔叶次生疏林栖息。
褐马鸡的婚配制度为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仅限于当年),繁殖期从3月持续到6月。
**求偶期间,雄性褐马鸡的毛色会变得鲜艳,为了赢得配偶,雄鸟之间会产生异常激烈的打斗。**胜出的雄鸟将和雌鸟成为夫妻,携手筑巢与抚育后代。雌鸟产卵多在5月份,每窝产9-14枚,在孵卵过程中有晾卵行为。
褐马鸡雌性和雄性的外表差异不显著
褐马鸡体型较大,但翅膀却不够长,所以飞行能力较差,可以说只能低空滑翔。但它的双脚粗壮有力,可以在山地中从容奔走。它们常常群体出动,成为山间一道靓丽的风景。
褐马鸡是一种“脆弱”的鸟类,因其性成熟晚,体型又较大,在繁殖过程中容易被天敌发现。孵卵过程中的“晾卵”行为,会影响后代的存活率。其体内的寄生虫如线虫也会危害它们的健康。
作为地栖性的留鸟,它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一旦森林环境受到破坏,其种群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更大几率的近亲交配也会使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
在铁桥山活动的褐马鸡
现状
对褐马鸡的捕杀,从封建王朝时期的“鹖冠”开始,一直上演到近代,即使后来不再有文武百官佩戴“鹖冠”,但褐马鸡的羽毛作为装饰品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昂贵,因此褐马鸡遭遇了又一轮掠夺式的捕杀。
据文献记载,60年代,有人曾一个月捕杀300多只褐马鸡;1972年,海关从天津港截留200多只褐马鸡。
20世纪70年代,人类活动范围扩张,属于褐马鸡的空间急剧缩小。为改善交通修建的道路,使褐马鸡的栖息地支离破碎。
在褐马鸡栖息地范围内进行的人为活动如采药、畜牧、旅游等,干扰了褐马鸡的交配、产卵和育雏,使得褐马鸡的营巢成功率较低,繁殖率下降,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
北京东灵山拍到褐马鸡的位点拍到的采药人
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保护野生动物等多项工程,褐马鸡种群才得以喘口气。
目前,褐马鸡仅在我国华北地区有分布,由于地理屏障(黄河),加上自然植被(太行山植被)遭到破坏,其分布区已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区域,形成了3个相对独立的褐马鸡种群,即河北小五台山与北京东灵山的东部种群、山西吕梁山的中部种群和陕西黄龙山的西部种群。
其中山西吕梁山褐马鸡种群数量和范围最大,是野生褐马鸡的分布中心。
北京的褐马鸡
如今,在历史上的许多分布地,褐马鸡已经绝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认为河北没有褐马鸡了,但后来在小五台山又发现了褐马鸡种群。
北京东灵山与河北小五台山保护区紧密相连,或许是在建立小五台自然保护区之后,褐马鸡的处境好转,数量有所回升,使部分种群向东灵山扩散。
无论如何,北京东灵山还有褐马鸡种群,是令人欣喜的。过往的研究表明褐马鸡主要分布于百花山-小龙门一带,而东灵山区的褐马鸡种群或许能够成为它们继续向东扩散的源种群。
与山西、河北的褐马鸡相比,北京褐马鸡分布更加碎片化,东灵山、西灵山、京西林场等区域都有过记录,其种群规模也缺乏详尽的调查。
在它们的分布区孤岛化的情况下,各个栖息地之间缺乏基因交流,也会使种群退化。如何使这种珍贵的鸟类存续下去,仍是一个难题。
而褐马鸡种群延续面临种种威胁的背后还反映了一个潜在问题——捕食者们的生存状况。
以赤狐为例,《北京兽类志》记载,除了北京山区之外,赤狐在靠近城区的丰台、海淀、大兴等处也有过分布。
而现在,我们只在西部记录到过赤狐的踪迹,至于属于燕山山脉的昌平、怀柔、密云以及更东更北的河北雾灵山和内蒙黑里河(均属于燕山)都没有发现狐狸。
在小龙门林场拍到的赤狐 供图:夜来香
近日,我们安置在门头沟的相机拍到了一只狐狸,而这只狐狸似乎跟正常的赤狐不太一样——它是只十字狐(银黑狐与赤狐杂交的后代)。
很多地方的养殖场都会养殖银黑狐作为皮毛兽,一只人工养殖的狐狸出现在这里,很可能是杂交或随意放生的结果。
今年10月,有媒体报道过北京门头沟至少现身3只银黑狐。就在不到一个月前,有人发现一只银黑狐频繁出没在门头沟区禅涧路一带,并试图向路过的人讨要食物。
看起来,赤狐重返北京之路刚有一丝曙光,就面临着与放生而来的异种狐狸的竞争,更不用说栖息地、猎物等的问题……
也更不用说对栖息地要求更高的豹子是否能够回归了。
银黑狐和赤狐的杂交后代,十字狐
回到褐马鸡的保护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山西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和河北小五台山等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但偷猎和拾取鸟卵的现象尚未完全杜绝。北京的褐马鸡栖息地更接近人类生活区域,人为干扰相对更为严重。
作为一种森林里比较“高级”的鸟类,我们希望它能出现在北京西部甚至东部更广阔的森林里。如果它们能够遍布于北京的高海拔山区,那么或许华北豹也能够拥有更多的适宜栖息地。
只有生态足够好了,带豹回家才更有希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