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集体转向科技_风闻
GPLP-GPLP犀牛财经官方账号-专业创造价值!2021-12-27 21:15
作者:李东耳
当科技成为中国发展主流的时候,不少上市公司也瞄准了该方向进行转型,其中包括科技公司、食品饮料公司、娱乐公司及房地产公司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起底一下这些科技公司的“前身”到底是干啥的。
OLED龙头曾是饮料厂
在A股众多向科技领域转型的上市公司中,维信诺(002387.SZ)就是其中之一。
据群智咨询数据,维信诺目前是全球出货量第四、国内出货量第二的OLED智能手机面板企业,并与众多知名终端企业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今又收获了新的大客户。
维信诺11月27日发布公告,自2020年12月15日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荣耀终端签署了采购主协议以来,维信诺连续十二个月与荣耀终端签署的日常经营类订单金额累计达到22.49亿元,占维信诺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06.58%。
然而,维信诺前身却与科技毫无关系,在2018年变更公司名称之前,维信诺的名字是黑牛食品。
黑牛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与养元饮品(603156.SZ)、承德露露(000848.SZ)等老品牌霸占了一代人的餐桌,但其后黑牛食品却不得不面临植物蛋白营养饮品人均消费量遭遇短期瓶颈,大众品种增速持续放缓,食品饮料业务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
在转型成为科技企业之前,维信诺也曾寻求在食品饮料领域做创新,推出常温乳酸菌,核桃乳、预调鸡尾酒等液态饮品。但维信诺推出这些产品的时间点又很尴尬,既没有赶上预调鸡尾酒等饮料产品爆发期,又没有等到植物奶、新消费等食品饮料的风口,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效果。
为突破业绩增长的瓶颈,维信诺选择出售食品饮料资产,收购OLED资产的方式实现转型,黑牛这个品牌也因离开二级市场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以新的方式继续生存下去。
不过,在成为上市主体之前,维信诺已是一家比较成熟的OLED企业。
中嘉博创:转型刚成功就面临业绩转亏
在众多转型至科技领域的上市公司中,中嘉博创(000889.SZ)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在2001年之初,还叫华联商城的中嘉博创是一家以商业和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上市后,中嘉博创曾改名渤海物流、茂业物流、茂业通信。
虽然2002年中嘉博创就更名为渤海物流,但当时中嘉博创主营业务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商用房地产营收占比增至56.26%,这使其成为中嘉博创的第一大营收来源,净利润占比更是高达77.26%,可以说,此时的中嘉博创已是一家房地产企业。
不过,中嘉博创后来并没有在商业房地产有太多突破。据其财报,2010年,中嘉博创再次将百货零售当做其主营业务,房地产业务大幅缩水,到了2014年,中嘉博创的房地产业务营收仅为1.07亿元。
与此同时,中嘉博创营收增速也出现下滑。2012-2014年,中嘉博创分别实现营收19.26亿元、21.06亿元、19.20亿元,同比分别增0.15%、9.34%、-8.85%。
放弃房地产,只靠百货零售显然难以支持中嘉博创的营收增长,中嘉博创需要做出改变,也正是在2014年,中嘉博创开始向通讯领域跨界。
2014年,中嘉博创收购了创世漫道,并因此增加了信息传输业务。根据其财报,该业务主要是短/彩信业务,虽然离科技公司还有点远,但也算迈出了第一步。
随后,中嘉博创又在2015年收购了长实网络、孝昌恒隆、长实锦轩等资产,并出售零售、房地产相关资产,进一步扩大通讯业务的比重,新增通信网络维护业务,营收结构进一步向通讯业务转变,公司名称也在2016年变更为茂业通信。
经过业务转型阶段后,2017年中嘉博创已完全成为一家信息通讯企业,2018年又新增金融服务外部,营收实现两年较快增长,2017-2018年分别实现营收21.07亿元、30.31亿元,同比增16.13%、43.82%,并且在茂业系股东持股比例下降后,将名称改为当前的中嘉博创。
中嘉博创的转型主要是依靠收购已有资产,以及剥离当前业务,这样虽然可以帮助中嘉博创迅速转型成为一家科技公司,但也面临着风险。
比如,2019年,中嘉博创实现营收31.63亿元,同比仅增4.35%,同时净利润大幅转亏至12.40亿元,中嘉博创业绩大变脸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次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问题。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讯行业也在发生改变,但即便是由“小灵通之父”之称的吴鹰带队,中嘉博创也没能享受到多少红利,2020-2021年前三季度,中嘉博创分别实现营收25.73亿元、16.82亿元,同比降18.64%、7.11%;分别实现净利润2016.63万元、-4418.83万元,较其2018年也有较大差距。
姚记科技:转型还得从熟悉的领域开始
向科技领域转型的还有很多其他上市公司,不过,并不是每一家都敢完全将业务转型到科技领域。
姚记科技(002605.SZ)是一家市龄超过10年的上市公司,但直到2019年,姚记科技才叫现在这个名字,在此之前,姚记科技的公司名称为姚记扑克。
从其曾用名可知,这是一家专门做扑克牌的公司。然而,随着互联网、游戏的发展,扑克这种娱乐方式已经很难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的未来,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令扑克牌在人们娱乐活动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棋牌类游戏想要搬到网络上并不难,互联网又打破了时空限制,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牌。
如此一来,线下扑克牌市场受到极大冲击,姚记科技想要单纯做一家扑克牌制造商,恐怕也只能是个大作坊,扑克牌小而美的产业很难满足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一家上市公司未来的期望。因此,姚记科技转型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姚记科技的转型方向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扑克牌本身出发向相关领域延伸,二是跨界到其行业。
在延伸上,姚记科技从扑克的使用场景出发,开始进行手机游戏的研发。棋牌等休闲类游戏研发门槛相对较低,姚记科技作为国内最大的扑克牌制造商想要做手机游戏并不困难。
而在跨界上,姚记科技的胆子就大了,互联网+、杂技、互联网彩票销售、生物医疗、智能自行车等姚记科技都曾经尝试过,其中不乏一些科技行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生物医疗领域,姚记科技就曾分别于2014、2016、2017年三次向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有限公司增资,布局生物医疗板块。在姚记科技2019年变更公司名称的公告中,姚记科技还曾表示其长远目标是基于传统主业围绕大健康、大娱乐的战略方向,逐步实现以手游为业务重心,不断向互联网领域扩张文化娱乐平台建设。虽然最终定位仍是娱乐,但大健康也是被明确指定为战略方向。
然而,姚记科技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布局似乎并不如意,2021年2月,姚记科技发布公告表示,转让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有限公司2%的股权。
虽然此次交易完成后,姚记科技仍是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从后来姚朔斌在股东大会上所说的内容看,姚记科技显然已放弃向生物医疗领域扩张。姚朔斌表示,医疗板块应该说不属于我们的专业,所以从姚记的角度来说,也会在合适的时间有一个逐步退出的过程。
不过,没能在医疗等硬科技上取得成功的姚记科技,在数字营销上倒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2020年数字营销首次被姚记科技单独列项以来,数字营销营收占比已由2020年的9.56%上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40.28%,仅从营收占比来看,姚记科技的业务结构已实现了从扑克牌制造到游戏,再到数字营销的转变。
不难发现,姚记科技的科技转型谈不上顺利,甚至交了很多学费,但比起许多向科技领域转型的上市公司,姚记科技的转型之路还算稳健,虽然本质上还是一家娱乐公司,但也通过联系相对紧密的数字化营销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业绩增长点。
当然,姚记科技的转型也因多次收购面临着商誉风险,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姚记科技商誉仍有12.47亿元,几乎占其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
探路者:半导体能成为第二曲线么?
近年来,以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是中国科技领域较为关注的行业,除一些科技公司外,也有企业想入局半导体,探路者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9月,探路者(300005.SZ)发布公告表示,拟收购北京芯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芯能)60%股权。
探路者想要收购北京芯能的原因与其业绩有一定关系。
其历年财报显示,近年来,探路者营收下滑,业绩波动也很明显,从2018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探路者分别实现营收19.92亿元、15.11亿元、9.12亿元、6.58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82亿元、1.13亿元、-2.75亿元、0.30亿元。
作为一家户外运动产品生产商,探路者想要入局半导体难度自然不小,况且户外用品与Mini LED本身关联性不大,商业逻辑、客户群体、供应链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中国半导体芯片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一个to C的消费企业想要通过收购进入B端市场,恐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过高的溢价也给探路者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可见,转型科技类上市公司并不容易,如果依靠资产重组的话则容易导致商誉风险,与此同时,想要通过转型科技领域提升企业的业绩与成长性实现比较挑战性。
对于转型科技的上市公司来说,只能说勇气可嘉。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