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工业没有劳动密集型企业,东北工业需要的是技术型工人_风闻
夏日消融-2021-12-27 20:14
【本文来自《计划经济时代,东北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是“调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解放台湾
- 那是因为南方的农民生活水平远低于东北的工人,允许他们进城打工之后他们的工资远低于东北的工人,所以东北的工厂竞争不过就倒闭了!
东北工业没有劳动密集型企业,东北工业需要的是技术型工人!
东北工业不是被南方农民的廉价劳动力挤垮的,而是市场、资金、新技术、人才以及低成本挤垮的,尤其是不改革的结果。
市场:南方新兴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三来一补”使得大量投资者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而东北大企业直到90年代中期才陆续取消计划。不用说企业,87年沈阳金杯汽车找东北工学院合作办汽车学院(企业只管投入和毕业生就业,所有资产全归学校),冶金部不仅不批准,而且严厉批评了东工领导不务正业。8年东工与辽宁省合作办辽宁分院,到93年发展到每届近四千人的规模(超过了总校的本科生规模)。冶金部专门发文到国家教委、辽宁省政府,发指令到东北大学,于是辽宁分校停办,到97年彻底解散。
资金:除了维持生产的费用,没有任何投入,后期连维持生产的费用都不充足。至于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进步,没有一分钱。
人才:南方特区建设时,基层是农民工,技术人才(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几乎都是东北人。到了90年代中期,东北企业中有闯劲的人才几乎一个不剩。
低成本:几十年的国企,几乎都是退休/在岗人员一比一,而且人退休,工资不变。当时没有社保,全由企业承担,以及医疗和子女义务教育,全是企业承担。而且,工人住宅的墙壁比南方厚一倍,半年采暖也是一大笔费用,这些都是企业承担。矿产资源枯竭,煤、铝、石油等等都需要大量从区域外运进来。电力也极度缺乏,“停三开四”是大型国企的常态。
综上,90年代中期计划取消,推向市场后,根本没有竞争力。现在,上述问题依然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