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三只松鼠广告时,我们在讨论什么?_风闻
记者白云怡-环球时报记者-2021-12-27 19:56
如果撇开夹杂在其中的扣帽子、带节奏和攻击性的言论,我觉得微博上这次有关三只松鼠的争论其实是一次非常有质量的讨论。
我看了不少讨论,感觉本质上可以概括为两种观点:
1.三只松鼠广告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东方主义”,其中不少艺术元素和氛围源自西方的“黄祸论”和种族主义刻板印象。本质上,它是按照西方人的想象在强调所谓的“异域情调”,我们应该与之斗争。
2.“反对眯眯眼”的斗争正是没有脱离“西方本位”的思考方式,我们不能将这种外部的刻板偏见作为标准,对内严加审判,这是被反向“议程设置”了。
上述争论也进一步产生了以下两种观点:
3.中国人对“东方主义”“辱华”等应该保持敏感,尤其在外部舆论环境对中国充满偏见的背景下,中国人应更努力地争取平等。
4.对这种议题的争论会加深中国社会内部的撕裂和对立,破坏社会认同与合作的基础。
对于三只松鼠引发的争议,我今天采访了几位老师,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分享几点看法:
1.无论长成什么样子的模特都有出镜的权利,一家企业也有自由选择任何它任何合适的模特,这一点不存在任何疑问。任何攻击模特个人的,都是对讨论的一种庸俗化。
2.我的看法是,当我们“反对眯眯眼”时,我们实际上反对的,不是【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客观相貌】,而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今天也依然存在的、西方对东亚人外貌特征放大的、带有贬损意义和标签性质的表现方式,以及东亚人本身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这种表现方式的迎合】。
3.从三只松鼠广告中一些艺术元素的选择、整体氛围的塑造,以及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广告没有脱离“东方主义”的窠臼,在传播伦理上也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
4.举个非裔美国人平权运动的例子:众所周知的N-word,来自于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本意是“黑色”,是一个客观的形容颜色的词语,但由于该词语经常被用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随着平权运动的兴起,它逐渐成为了一个侮辱用词,不可以再在公开场合使用。
当非裔美国人反对使用N-word时,他们是在反对自己的肤色和相貌特征吗?他们是在自我歧视吗?显然不是的,他们在反对的是【这个词语在历史上和现在所隐含的种族歧视意义】。
5.至于“反对眯眯眼”是不是也没有脱离“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考方式,遵循了西方设置的议程?我觉得这个观点特别有意思,也很值得讨论。客观上说,我觉得是有一点的。但我同时认为,“西方中心主义”和由此衍生的“东方主义”是一种现实存在,非常难在公共讨论中无视,也不必刻意回避,对这个议程的讨论很正常。
6.我倒不认为类似的讨论会使中国社会更加对立、撕裂。类似讨论在其他很多国家、群体中都有,它能帮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也从多角度厘清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讨论本身也有利于中国舆论的多元化。
不过,这应该是一种舆论探讨,而不应该成为政治审判,或形成口诛笔伐的氛围——这可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所以,我要再感叹一次,这次有关三只松鼠的讨论真的是一次挺珍贵的、高质量的公开辩论,这两天我看到很多很受启发的言论,也激发了我个人很多思想火花。
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攻击、带节奏、上纲上线等将讨论庸俗化的现象——我特别讨厌这种行为——不过,怎么说呢,我也明白,互联网不是真空,这种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希望平台可以发挥一些创造性的作用,未来引导类似的讨论向更高质量、有营养的方向发展。
我也曾一度对社交媒体充满失望,认为真相在互联网上往往跑不过谎言,而“理越辩越明”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但今天的我,愿意作一个抱有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