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台湾人论抗战后期的国民党反动派_风闻
大熊球萨瓦-马克思主义好!2021-12-27 06:17
美國之所以出此下策,其實也是不得以而為之,本來他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是中國。令人遺憾的是,那時的中國國軍,對日本都是消極免戰,自己人的磨擦卻接連不斷。雖然向緬甸派出了遠征軍,但除了孫立仁一部退進印度,保持完好建制外,其餘基本上覆沒於熱帶叢林之中,戴安瀾將軍就在此役陣亡,緬甸也落入日本人手中,這次保衛緬甸,中國軍隊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而且還因主將杜律明拒絕退入印度(據說他猜老蔣不會願意見到他的部隊退入印度,而他又不敢得罪老蔣),將十餘萬大軍帶入了罕無人跡的熱帶叢林,致使全軍近於覆沒。更為要命的是,統率這支遠征軍的美國將軍驚異地發現,中國軍隊並不聽他的指揮,他不過是名義上的指揮官,他當然不可能理解中國軍隊從來都是私家軍這個傳統,於是便認定了中國軍隊的無能,而且無視紀律。這種前線指揮官的觀念對身處後方的美國政府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中國軍隊無能的景象可能就在這個時候深種在美國政府的腦海裡。
而在中國大陸,國軍更是毫無建樹,甚至還不如當年獨力對抗日本時有作為,當年獨力對抗日本時,還有過台兒莊那樣振奮人心的大捷,還有武漢保衛戰這樣成功的撤退。甚至到了1944年,面對強弩之末的日軍,國軍表演的居然是一出全線大崩潰的醜劇。美國由於失望於中國,轉而求助於蘇聯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件了。
那麼,當年的中國,是否有能力表現得積極一點呢?我想,應該是可以的。在太平洋戰爭暴發後,特別是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的主力,實際上已經大部分用在了太平洋戰場,而在中國大陸,日本依靠的多是被稱作偽軍的投降了的中國人。而這些偽軍對日本的忠誠,實際上是和國軍的戰場形勢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國軍的形勢越好,他們對日本的忠誠度就越低,而戰鬥力也就越低,反正的機會就越大。此時國軍越是採取積極主動的作戰態勢,就越會讓他們相信國軍的形勢在好轉,日軍的形勢在惡化,他們反正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大。反之,國軍越是消極免戰,就越會使他們相信日軍的強盛,從而更死心踏地為日軍賣命,日本也就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投入太平洋戰場,這樣惡性循環,形勢也就越加不容樂觀,中國對太平洋戰爭的支持就越輕微。太平洋戰爭暴發之後,特別是中途島一役,日軍精銳以及海空主力已完全被美軍所牽制,中國趁機反擊,收復失地,不但可以更有效地支援正面作戰的美軍,還完全有可能奪回出海口,從而避免那場徒勞的緬甸遠征。當時李宗仁就曾經提議,由廣西東進湛江,再以雷州半島為基地,對日本與南洋的海上運輸線實施空中打擊,從而有效抑制日本的海上運輸能力,削弱它的作戰能力,有效支持美軍的海上作戰。
可惜,蔣介石對共軍的提防遠甚於對日本,李宗仁的提議沒有被採納。
正因為國民黨政權如此不爭氣,才使得美國人將希望轉向蘇聯,直到1945年初,美國才完全放棄對中國的指望而轉向蘇聯求援。從而給了蘇聯插手亞洲的機會,同時還將犧牲中國利益的雅爾塔協議作為對蘇聯的回報,這樣才有了後來的以三八線為界,分別接受日軍投降的勢力範圍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