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势也化一统~一统之下百花放~民主集中放异彩_风闻
爱爱-2021-12-28 17:49
【本文由“趋势向未来”推荐,来自《谢茂松:从孔夫子到毛泽东》评论区,标题为趋势向未来添加】
儒家把《易》列为五经之首,看重的正是它的通变。孔子也被称为“圣之时者”,这正是“通变之意”。一个文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集团如不能通变,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同样,一种学说,一种思想流派如果真的不能通变,就不会持续二千年,哪怕统治者刻意扶持,也敌不过客观历史辩证法的威力。所以儒学也是随时代而不断变化的。
今天的人们也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儒家,它并非是一个从孔子时代起,就一成不变的凝固体。
有春秋孔子时代的儒学,也有战国时代的孟荀儒学。荀子讲的就是法后王,已经吸取法家变革,面向现实的思想。他培养出李斯,韩非子两个法家代表人物,并非偶然的。
接下来,又一变而为秦汉经学时代的儒家,这个是融汇诸子百家的儒家。 汉武帝当结束黄老无为之治,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强,反击匈奴之际,以儒学为指导意识形态。这个儒家又怎么可能和维护西周奴隶主宗法制的儒家是一回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内涵并不是要禁止民间自由讲授百家之说(中国历史的实际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是说作为官方指导思想要保持统一,否则彼此矛盾,只会使政令混乱,让人无所适从。
秦汉经学实际上是把百家融会贯通为一个不矛盾,不彼此对立的统一体,而不是消灭百家,这也正是司马迁写《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就是要"厥协百家”,使“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此后东汉,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化的儒家。宋明时代是佛学化的儒家,明清之际的又是实学化的儒家,他们之间是既继承,又有不同的面相和变化。今天港台的新儒学本质上是把儒学维持在理学心学的老方向上,这是反历史的(尽管理学心学自有自历史价值,不可全盘否定)。
儒学真正发展的大方向是由明清之际的实学为先导,途经顾炎武,戴震,章学诚,常州今文学派,康有为,章太炎,由理学心学向新经史学的转型。这个新经史学的转型又要适应新的变化,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结合,这样才不会停留在故纸堆中,而具有现实的活力。
所谓“内圣外王”,按中国化马列主义的说法,就是“把主观世界的改造与客观世界的改造”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就是内圣,就是明明德,就是激发觉悟。群众路线就是亲民,实事求是就是格物致知。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就是改造世界的两翼。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外王,目标就是止于自由王国的至善世界,这就是不断解放的过程。 因此“觉悟”和“解放”就是新中国的最高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