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美国英国关系真的是两肋插刀?不,很多时候是插朋友两刀_风闻
已注销用户-2021-12-28 16:36
盎格鲁-萨克森(Anglo-Saxon)“小圈子”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血缘相亲、文化相近,除了英国,历史上都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都是英国移民(或以英国为主的移民)取代原住民成为族群主体的国家,都使用英语。
之所以叫做盎格鲁-萨克森“小圈子”,是因为欧洲历史学家认为,他们祖先是盎格鲁人(Angles)、朱特人(Jutes)和萨克森人(或译为撒克逊人,Saxons)的后裔,他们使用日耳曼方言(古英语前身),先后来到不列颠岛,形成新的民族英格兰人(当然苏格兰人是凯尔特人后裔)。事实上,英国人祖先远不止这样,还有很多西欧民族先后踏足英伦三岛。但是人们约定俗成把他们叫作“盎格鲁-萨克森人”。
盎格鲁萨克森人征服不列颠
这几个国家在国际上,似乎都是相互呼应,太平洋战争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是“牢固的盟友”关系,血缘相近给人感觉似乎和其它的盟友如法国、德国、日本等相比,更近一层。那事实上是否如此呢?以英美关系为例,从以下四件历史大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彼此之间也是经常同床异梦,即使经济关系紧密的时候,即使在冷战期间结成军事同盟的时候
一、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在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其国际背景之一就是英法争霸,法国是坚定支持美国独立的。虽然现在人们都说英国是美国的“亲爹”,实际上当时的法国,比亲爹还亲。
为了和英国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法国煽动了美国的独立,某种意义上说,法国是近代美国的孵化师和奶妈。
法国深度介入美国独立战争
第一,美国的建国理念来自于法国的思想家们。法国思想家提出的联邦、民主构想,在当时独裁的法国和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地方没有任何用武之地,虽然法国大革命历时长,血流成河,但是“民主制度”迟迟无法诞生。但是美国的“国父”们把法国思想家的构想在这块北美殖民地上变成了现实,美国各位“国父”的思想几乎就是法国思想家的翻版。甚至“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字也是法国人想出来。法国后来还送给美国自由女神像,迄今仍然是美国的“图腾”之一。
第二,毫无疑问,法国给英国提供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实际支持,没有法国出手,美国要从当时全球霸主英国手里独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二、英美战争
1812年爆发的英美战争,是美国第一次对外战争。本质上仍然是英法争霸的产物。
那时候美国虽然已经独立了一段时间,也开始对外扩张,但版图仍然有限,谈不上是强国。而且常常受到全球霸主英国的欺负,英国经常在海上抓捕美国人拉壮丁,甚至还颁布禁运令,规定美国的产品只能运往英国,而不能直接运往欧洲其他地方,那时候的大英帝国,和今天的美国一样霸道。
英国人(加拿大人)火烧白宫
法国利用英美矛盾向美国伸出友谊的双手,美国再度全面倒向法国。1812年,在法国的暗中支持下,美国向英国宣战,希望打破英国贸易垄断,并夺取英法争夺的殖民地——加拿大,实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梦想。而英国也试图恢复对美国的统治。双方终于爆发了战争。
虽然双方都雄心勃勃,但是互有胜负。英国人(加拿大人)还一度攻入华盛顿,把白宫烧成黑宫。
双方见无利可图,各自同意鸣金收兵,1814年双方签署《根特条约》,战争落幕。领土也没有变更,双方士兵都白白送死。不过此后美国军工复合体走上C位,美国逐步成为一个军工复合体统治下的“民主国家”,为版图扩张到太平洋奠定了基础。英美双方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整个19世纪几乎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
当然,经济密切不能阻止彼此的竞争,明枪不行,大家就彼此玩暗箭。
三、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又是美国历史上一件大事。但是内战并不单纯是“内部”战争,战争中处处有英国影子。英国一直试图阻止美国崛起,美国内战给英国一个很大的机会。那时候,没有联合国,也没有什么世贸组织之类,大英帝国的命令,几乎就是国际法。但是英国在美国还是小心行事。
内战爆发后,因为英国和美国南部州经济关系密切,出于种种考虑,英国实际上是支持美国南方。英国可能一直暗中在向美国叛乱州提供军用物资。
英国暗中介入美国内战
美国独立之后,随着领土的逐步扩张,又远离欧洲大陆的持续不断战火,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理论上美国一直也是农业国,在内战前夕,新英格兰州模仿英国原型,生产廉价钟表、枪支和纺织品。给英国构成重大竞争,所以英国暗中支持南方州理由也是非常充足。
内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率先爆发,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的崛起,英美之间的矛盾世纪上是恶化了,只是当时英国争霸重点仍在欧洲,所以阻挡不住美国崛起的步伐。1900年美国经济水平已经赶上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大国。在军事上、科技上、金融上也对英国构成了强烈的“竞争”。
但是美国要真正成为全球性霸主,则是在二战之后。
四、苏伊士运河危机
二战后,美国成为与苏联并立的世界霸主,虽然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但是大英帝国阴魂不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控制着辽阔的殖民地,某种意义上讲,这仍然是美苏两国亟需解决的问题。虽然英国是美国的盟友,但是美国为了扩张自己势力,并与苏联竞争,不惜从“英”口夺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
苏伊士运河是中东重要的水上交通通道,近代控制在英法手里。二战后,美苏都瞄准了中东,最主要体现为阿以之间的矛盾和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被美国捅刀
590年代埃及独立之后,要求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英法都舍不得这块肥肉。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国有化,而那时因为埃及承认了新中国,美国对此不满,不再支持埃及。而英法为长期控制运河,多次召开所谓“国际会议”,要求运河接受“国际管理”,没想到被联合国安理会否决。
英法两国决定操起老本行,付诸战争。并邀请与埃及有矛盾的以色列加入,史称第二次中东战争,或叫“苏伊士运河战争”。军事上,埃及当然打输了,英国重新占领苏伊士运河。
本来英法挑起战争,是趁着苏联忙于匈利亚事件无暇他顾。但是苏联很快搞定匈牙利事件,立即向以色列发出威胁,声称要让以色列不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存在,以色列迫于压力,被迫退出战争。
英国向盟友老大美国求助,但是美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方面它想进一步立足中东,没有阿拉伯国家支持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作为西方世界老大,它也不希望运河控制在英国手里,最好是自己掌控。所以美国政策并没有全面支持盟友英国,仅表示苏联出兵时才有“保护英国”的义务。
美国也不满英法没有商量就擅自行动,向安理会提交立即停火的议案也遭到英法否决,但是美国继续呼吁英法停火,用意是拉拢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巩固自己的霸权。此时苏联也发出核威胁。新中国当然是无条件站在埃及一边。
迫于国际社会压力,以及英镑霸权受此影响的不稳,英法被迫妥协让步。这是冷战中美苏“暗中合作”的一个典范。
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别看现在盎格鲁-萨克森“小圈子”看起来很铁,但是实际上谁也不傻,人人心里都有个小九九。美国自己内部分歧都很大,都无法团结如一人,何况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不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