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15:转折点_风闻
西方朔-2021-12-28 10:04
老旦聊历史已关注218 人赞同了该文章一、扯皮大战三次战役之后,美国上下全体慌的一笔。
其实要说损失倒也不是很大,可是朝鲜战局的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上一秒美国大兵们还吃着火锅唱着歌,开着车准备去鸭绿江郊游,下一秒就被志愿军蒙住头一顿胖揍,然后就是没头没脑地死命跑,等大兵们回过神来,发现眼前赫然是“三七”线,离他们的伤心地釜山已经很近了。
对于美国来说,眼前的局势甚至还远远没到最糟糕的程度,美国人更加忌惮的那头巨熊——苏联——至今仍然静静地潜伏在暗处。
仅仅是中国部队的出现,美军已经无法抵挡,这让人没办法不往更坏的方向联想:一旦苏联大军再加入这场战争,那美军岂不是彻底完蛋了?
到时候,失去朝鲜还是小事,很有可能美军就连日本都保不住了!
志愿军的出色表现,让美国政府在朝鲜简直是进退两难:打,那是真怕打不过;跑,那也是真不能跑——堂堂世界第一大国、资本主义阵营现任盟主,被一穷二白的中国揍两下就撒开腿跑,这成何体统,以后还怎么号令群雄?
就在这无比纠结的心情之中,美国政府向麦克阿瑟发去一封电报,表示“有必要对你的任务进行调整”。
这封电报写得绕来绕去,我给翻译一下,其大体意思是:阿瑟你看一下啊,对美国来说,朝鲜不重要,日本比较重要,不过世界其他地方也很紧张,所以朝鲜那边我们是不会再加人给你了,你好好评估一下,到底还能不能守住,当然你最好是能守住,不过你要是觉得真守不住了,那就告诉我们,我们给你下命令撤退。
麦克阿瑟接到这封电报之后非常不高兴——这不就是想让我撤,又不敢直接下命令,所以绕个弯子准备让我来背锅呗?
麦克阿瑟是这样回复的:他向美国政府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扩大战争”!
1、封锁中国海岸;
2、轰炸中国工业区;
3、让国民党派兵支援朝鲜;
4、让国民党从台湾直接进攻大陆。
美国政府收到这封回信之后,好好研究了一下,结果发现:
1、封锁中国海岸,需要大量海军不说,关键是容易招来苏联人;
2、中国就没什么工业区,轰炸效果肯定好不到哪去,关键是,这更容易招来苏联人;
3、国民党要真派兵去朝鲜,那志愿军只会来得更多,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4、反攻大陆?国民党要有这本事,就不会搞到自己雄踞宝岛了!
于是,1月9日,麦克阿瑟收到了美国政府的回信,告诉他,为了避免惹到毛熊,政府正式否决了他扩大战争的提议,并给予他明确的指令:“在朝鲜能撑多久就撑多久,但优先考虑保卫日本,你觉得该撤退的时候就赶紧撤。”
没想到,在看到自己扩大战争的建议被否决之后,麦克阿瑟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回复:“我这兵不够,一边在朝鲜撑住一边还要保卫日本那做不到,到底怎么整,你们得给我个准信。”麦克阿瑟原话是这么说的:
“(是否撤退)这个决定具有最高的国家和国际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一个战区司令官的能力…我的疑问就在于:目前美国政策的目标究竞是什么,是在不明确的有限时间内保持在朝鲜的军事地位,还是在能够实施撤退时就立即撒退以尽量减少损失?”
最惊人的地方在于,麦克阿瑟特别强调:美军在朝鲜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如果政治上非要强行要求留在朝鲜,美军将“在坚守一段时间后全军覆没。”
国防部长马歇尔把麦克阿瑟的电报带到白宫时,整个美国政府上层都气得不行:这是将军还是流氓——怎么还能这样撒泼耍赖的?
在这封电报中,麦克阿瑟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既然你们不同意扩大战争,那就赶紧让我撤吧,撤晚了,美军可就死光了。不过,撤不撤这么大的事,我可定不下来,你们快告诉我该咋办。
迪安·艾奇逊尖刻地指出:“这是一份写给后人看的文件。”其目的在于,未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是撤退、战败还是全军覆没——麦克阿瑟都准备推卸自己的责任。
马歇尔对麦克阿瑟关于美军战力的评估尤其不满:“一个将军抱怨他部队的士气之日,便是应当检查他自己士气之时。”
为了麦克阿瑟这个电报,白宫的高官们集体跑去杜鲁门家中开了个长会,并决定给麦克阿瑟来个三管齐下:
1、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回复麦克阿瑟,要求朝鲜美军“给敌人造成可能的最大惩罚”,除非“确实迫于军事上的考虑”,否则不能从朝鲜撤出。
2、柯林斯、范登堡两位将军前往朝鲜,去获取一线的第一手资料。
3、杜鲁门以自己个人名义给麦克阿瑟发出一封长电,把之前的回复又强调了一遍,任何从朝鲜撤出的行动都必须是“军事上的需要”,否则,美军应该留在朝鲜,这样才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
等柯林斯、范登堡抵达日本时,麦克阿瑟也已经给杜鲁门发出回电,结束了这场甩锅闹剧,他的回电非常简洁:
“我们将尽力而为。”
不管麦克阿瑟是不是真心说出这句话,在朝鲜美军处于最黑暗时期时,麦克阿瑟的所作所为对扭转败局没有起到任何的正面作用,恰恰相反,他悲观的言论让美国政府更加迷茫,光是对付这位总司令的甩锅电报,就白白浪费了美国政府大量时间。
然而,美国人的好运气并没有用尽。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朝鲜美军已经失去希望时,仍有一个人还在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努力着。
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成为美军此时唯一的一线曙光。
二、李奇微李奇微的上任,面临的恐怕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开局之一——屁股还没坐热,志愿军就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而联合国军当时的总体情况又是如此糟糕,以至于在李奇微到任之后下达的第一道重要命令就是:全体撤退。
不过,李奇微没有被这糟糕的首秀影响,从来到朝鲜的第一天起,李奇微就尽自己一切努力让美军在这个地方呆下去。
在最开始,李奇微也曾经被联合国军糟糕的情况所吓到,并向麦克阿瑟建议考虑撤回日本的可能性。不过,在上任之后,李奇微没有一天坐在办公桌后发号施令,相反,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奔波在军队一线,试图亲自去了解联合国军目前的真实情况。
随着李奇微在前线呆的时间越来越久,他很快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了,联合国军的真实情况并不乐观——连续打了这么多败仗,情况能好才有鬼了——然而,在亲自视察了几乎每一个前线阵地之后,李奇微却敏锐地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确实,这个时候的美军士气有问题、指挥有问题、甚至部队的思想也有问题,但是,这支部队的实力,没有什么大问题。
在看完了自己所有的部队后,李奇微的判断越发坚定:尽管连续吃了败仗,美军并没有遭受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只要用正确的方式来指挥这支部队,守住朝鲜,没有问题。
于是,李奇微对第8集团军的整顿开始了。
他的整顿办法总体来说非常全面、琐碎而细致,不过其中几个主要的手段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部队要上山,指挥要靠前,不会打仗的——通通给我滚!”
部队上山是李奇微给美军的老爷兵们提出的诸多要求之一,李奇微认为朝鲜美军最大的问题就是贪图安逸,在行军时全部依赖汽车,对道路两边的山地和高地视而不见,简直是给敌人白白送上伏击。
李奇微的要求很简单:美军必须走下舒适的车辆,离开该死的大路,走进树林里去,爬到山顶上去,找回军人应有的打仗方式。
当美军终于开始走进树林,志愿军这场仗就更难打了指挥靠前,是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发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李奇微来到自己最前线的指挥部时,发现这里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美军的参谋们居然全都龟缩在远离前线的后方办公。
于是,李奇微给美军的参谋们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走出去,离开掩体,到部队去,到战地去视察。。。总之,不要坐在总部舒适的办公桌上。”
对于这些命令的执行,李奇微的要求也非常简单:“不执行命令,脑袋就搬家。”
很快,李奇微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说到做到的狠角色,他直接撤掉了美军前线全部五个师(美2师、美7师、美24师、美25师、骑兵1师)的师长——要知道,从师长的职位上被撤,那几乎就宣判了此人军事生涯的死刑。
李奇微毫不留情地下达了这项命令,这是他整顿士气的一个关键动作:一方面,这是最佳的杀鸡儆猴手段,此令一出,就不信还有谁敢违抗命令;另一方面,李奇微是真的认为这几个师长能力不行,为了获得胜利,他需要更加得力的助手。
很快,一群更加年富力强的美军少将陆续来到了朝鲜,代替他们倒霉的前任开始担负起各步兵师的指挥任务,与他们一样被李奇微叫来朝鲜的还有不少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以及大量的野战火炮和坦克。
应该说,这一切雷厉风行的整顿手段,已经足以证明李奇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指挥官。
然而,李奇微之所以成为志愿军最头疼的对手,其厉害之处并不在于这些手段本身,而在于李奇微做出这些整顿背后的真实目的:从踏上朝鲜土地的那一刻起,李奇微就从未放弃过进攻的打算。
而更可怕的是,李奇微的进攻,和麦克阿瑟的进攻还不是一回事。
“找到他们,咬住他们,打击他们,消灭他们!”这是李奇微非常喜欢的一句美国陆军的古老口号,李奇微给美军带来的是一个纯朴而简单的战争理论:要想获胜,就一定要进攻;而在进攻之前,首先一定要探明敌人的情况。
朝鲜战争前期的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侦查单靠空军是不行的,志愿军极其出色的隐蔽机动能力让美军前几次战役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睁眼瞎”。
而李奇微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要想了解对手的情况,就一定要让地面部队始终保持与敌人的接触。
简而言之,唯有出击,才能解决美军的一切问题。
于是,1月15日,就在第8集团军的士气才刚刚有所恢复时,李奇微立刻命令联合国军开始了名为“狼狗行动”的试探性进攻,其主要计划是:以营、连为单位,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对志愿军前沿阵地进行大规模的威力侦查,务必探明志愿军的防御部署,为联合国军的全面反攻做好准备。
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时候,李奇微露出了他的獠牙,狠狠地向志愿军咬了过去。
三、危机面对这次至关重要的侦查行动,李奇微用上了十二分的谨慎,风声鹤唳的美军再也经不起任何一次损失了。
为了确保侦查部队的安全,李奇微制定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磁性战术”:侦查部队均配备了相当强大的装甲力量,在白天,侦查部队借助装甲部队的力量全速攻击向前,但如果战况不利时,或者白天仍未解决眼前的志愿军,则黄昏时务必向后撤退20公里(正好是志愿军一晚上能行军的路程),以避免被志愿军抄了后路。
“磁性战术”的基础:高机动性的机械化部队这个听起来就相当安全的战术颇得美军好评,于是,美军侦查部队小心翼翼的上路了。
地面侦查部队出击的同时,李奇微也派出了手上几乎所有的空中力量,其中包括了他自己——李奇微乘着一架老式的AT-6教练机,几乎每天都跟着自己的部队一起向前侦查。
李奇微小心而又大胆的侦查行动取得了对美军而言非常惊喜的结果。仅仅几天过去,李奇微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重要情报:中朝联军在三七线附近的防守力量,远比想象中要弱得多。
更加要命的是,也正是在这次侦查中,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最大的软肋:后勤。
在研究前几次战役结果时,李奇微就已经敏锐地发现志愿军每次战役的进攻时间并不长,主要攻击基本都集中在3-5天之间,过后攻势就会大大减弱。
而在侦查行动中,李奇微通过审问战俘了解了志愿军后勤保障的大体情况后,基本断定了一个事实:志愿军的后勤能力非常薄弱,导致原本就无法维持长时间的攻势,而在战线推进至三八线以南之后,后勤更加无法跟上。
志愿军最大的软肋:后勤李奇微得出的结论是:在三八线以南,志愿军并没有大规模作战能力。换句话说,美军完全可以在朝鲜坚持下去。
李奇微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向总统派来的柯林斯将军做了汇报,柯林斯立刻把这个好消息传回美国。
这个消息对美国而言是如此的重要,一位美国将军说:“那天,当这个消息在美国上层的圈子传开时,你几乎可以听到人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
美军终于可以在朝鲜站住脚了,这是一个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如天籁之音的消息。
然而,李奇微却远远不满足于此。
知道志愿军的极限之后,李奇微开始准备进攻了。
老旦点评1、我以前说过一次,李奇微出现的时机——沃克死的时机——对美军而言是好的不能再好了,因为那个时候刚好卡着麦克阿瑟大败的时间点,麦帅正愁没人甩锅呢,结果一口气真把美军全扔给李奇微,自己不管了。(其中还包括了以陆战1师为主的美第10军)
2、其实,李奇微出现的时机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他刚好无需为美军的败退负责,第三次战役在他刚刚到任时就已经开打,没有人会去追究他下令撤回三七线的责任问题,这就为他免去了一个非常沉重的心理负担。
3、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沃克没死的话,麦克阿瑟很可能还会把自己的锅也全送给沃克,那么沃克将背负着连续三次大败的重大责任,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毫无疑问,这一定会导致美军接下来的战术动作严重变形。可以做一个非常合理的推测:如果沃克不死,美军无论如何不可能在1月15日就发起全面侦查行动,更不要说在1月底就发起全面反攻(李奇微在1月25日发动全面反攻,距离第三次战役结束仅仅不到20天)。
4、当然,李奇微本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军:脚踏实地、意志坚定、客观务实。他到任朝鲜不久,就把自己的指挥部从后方大楼搬到了前线的野外,而为了提升美军的士气他简直是花样百出:大到开除军官、调配援兵,小到士兵的用餐环境他都在管,而他车上常年还带着一堆手套随时准备发给没有手套的大兵,他的作风正如他自己经常对下属说的一句话:“我会在这里全力以赴,我希望你们也是。”
5、而李奇微的战争哲学是:战线后退没啥影响,关键是要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听着非常耳熟——在第三次战役之后,李奇微不怎么担忧战线的后退问题,反而觉得联合国军因此在三七线建立了一个横穿朝鲜的坚固防线,认为这次后撤是个好事情。
6、这位务实的将军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李奇微坚定地认为进攻才是现代战争的最终解法,只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发动进攻。在第三次战役之后,美军全军上下基本都想着苟住保命时,李奇微却一刻不停地在尝试扭转美军的士气,并最终用令人惊讶的速度重整了美军的态势,向志愿军发起全面反攻。这是整个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7、另外补充一句,美军资料里没提过“礼拜攻势”这个词,李奇微也只是发现志愿军后勤有困难,进攻持续时间不长,没有专门总结什么礼拜规律。“礼拜攻势”这个词,有很大概率出自全世界最善于起名的日本战史学家之手。
8、主席和彭老总并非没有预料到美军会发起反攻,但确实没想到竟然这么快,这是美军的运气(沃克意外身亡)加上李奇微个人能力的综合结果,事实上,这两者无论缺哪个都会直接影响美军反攻的速度,只能说,这一次,运气确实站在了美军这边。
志愿军最困难的日子,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