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均GDP是中国的四倍,国民的消费能力却似乎并不高?_风闻
Zpuzzle-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博士-2021-12-28 09:11
曾在某海岛度蜜月,决定拍摄一套照片留念,一对日本情侣过来看了照相机里的照片很兴奋很心动,也想拍,一问摄影师价格(一套记得两百多美元),就很遗憾走了。后来到日本,商场内和街边餐厅数量,哪怕是跟中国三线城市比,也是偏少的,更没有像北上广这般到处都是中高端又爆满的餐馆,倒是像拉面店这样的实惠小吃店会有排长队的情况。能明显感觉到这个时代日本人很节俭,可是去年的人均gdp数据却是中国的四倍。
评论有拿东京赤坂的法国菜举例,恰巧我当时住赤坂,可以看到个别明显吃不起的餐厅,但人也确实不多。特别路过赤坂的房屋中介看过,这种东京核心地段的房价换算人民币四万到六万不等,属于北京郊区的水平。其实就是简单想等个大牛解释下日本上亿人有这么高的人均gdp,藏哪去了。
其实互联网上的大多数人,对发达国家的认知是错位的。
比如说吧,一个月薪2万多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压力还是很大。而在知乎上,年薪20万似乎都已经算不上什么拿得出手的薪资水平。
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是,日本大多数企业能给到应届生的薪酬也就是40万日元以下,折合人民币2万多块钱。哪怕是丰田、索尼这样的大企业也不例外。这是2020年日本按年龄分组统计的不同年龄段的年平均工资,可以作为参考:
20多岁 348万日元:女性321万日元,男性371万日元。30多岁 444万日元:女性377万日元,男性484万日元。40多岁 510万日元:女性403万日元,男性573万日元。50岁以上 613万日元:女性431万日元,男性661万日元。
在法国、德国等知乎er口中的人间天堂,80%左右的国民收入都在三四千欧元以下,也就是月薪2.5万人民币以下。在这个角度上说,哪怕是很多互联网小厂给的20多万的“白菜价”,其实放到发达国家都已经算是高收入。
考虑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物价和生活成本之间的差异,基本上可以说,如果你的月收入能在1.5万元左右,那么你的消费能力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而如果你现在已经没有房贷车贷压力,那么月薪1万左右,实际上的消费力就已经可以赶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了。(毕竟,法国月薪低于2500欧元的劳动者将近6成)
当然,发达国家各方面的保障会更好一些,这会影响每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但从绝对的消费力上而言,一个月收入2000欧元的劳动者,消费的上限也就是2000欧元。一个月能挣两万,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你的消费能力就是比他强。
而回到开头的问题上,你说“曾在某海岛度蜜月,决定拍摄一套照片留念”。这个词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什么叫“度蜜月”呢?要知道,我国法定的婚假一般只有3天。并且前赴海岛度蜜月,费用可一点都不低。在国内,能选择度蜜月的人,一方面收入不会差,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双方可能接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对于你来说,你的收入可能都比大多数日本人要高了。
当然,从整体上看,月薪万元在中国也依然是高收入群体。中国整体上的国民消费能力与日本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大量的劳动者每月的收入也就是三四千元甚至更低。对他们来说,即便是要结婚,也没有财力去度蜜月。或者说,中日之间的区别是,绝大多数日本人都可以负担得起出国度蜜月的费用,但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而你恰恰是能负担得起出国度蜜月费用的少数中国人群中的一员。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真要run到国外去的话,有两类人是最合适的。第一类是低收入群体,去了国外收入可以翻几倍;第二类是国外可以有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比如有些技术类的岗位,美国的薪酬可以开到中国的两三倍以上。而上世纪90年代、2000年初之所以出国成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实在太大。比如,在1990年代,北京市的平均工资也就是几百元到1000元左右,而当时美国人的平均工资可以到两三千美元以上,这是十几倍的收入差距。但现在,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北京人来说,美国三四千美元工资的工资已经不是可羡慕的了。很多在互联网、金融等机构工作的人,虽然收入与欧美的同行还有差距,但至少相比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欧美人,消费力其实已经不算低了。
总结来说就是,你之所以觉得日本国民的消费能力不高,根本原因还是你自己的消费能力高。但只要走出一二线城市,到广大的县城农村去看看,就会发现那些人与普通日本人的消费差距是极其之大的。好比说普通日本人随便打个零工,一个月攒钱买个iPhone轻轻松松,但在中国的小县城,靠打零工攒三个月前也未见得能买到一部iPhone。这些被忽略的大多数人,才是中国当下真正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