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姑娘吐槽童年遭遇,应该被扣上“回奸”的帽子吗?_风闻
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官方账号-新疆在地观察家。公众号:西域都护2021-12-29 14:38
前些天我在朋友西域都护的号上看到一个回族姑娘吐槽自己从小到大压抑生活的文章(一个叛逆回族姑娘的反思,你怎么看?),她说自己从小被迫封斋,穿衣打扮也被要求必须是穿长袖、戴头巾,找对象必须是本民族等等。也许是从小压抑的太久,她的文章里充满了对自己民族的怨气。
起先我没有太多关注,毕竟这类文章看的也不少了,直到我们的“老朋友”胡杨麟又出现了。在胡的文章里,姑娘直接被打成了“回奸”,理由是她因为自己和家人相处不愉快就恨自己的整个民族。
先来欣赏下胡杨麟这篇“奇文”吧!
通读姑娘原文,确实非常情绪化。诚然,从理性角度出发,因为个人遭遇就“攻击”整个民族确实并不合适。但正如那句“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们这些在自由的无神论家庭成长的孩子当然不会像姑娘那样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民族充满怨念。我并不是说她这样情绪化是对的,但深层次原因我们必须要好好分析。
从姑娘的文章可以看出,她从小到大和家人的冲突有相当一部分与回族或者说伊斯兰教的某些落后习俗密切相关。比如她小学开始封斋,即使饿的走不了路、头晕家人也不让吃饭,说是违背教义。想一想小学的孩子最大也就12岁,正是长身体和学习知识的时候,让她一个白天不吃饭,别说听进去课,身体健康都会大受影响,不信的自己饿着肚子上班(上课)一个白天试试。关键是,这不是她自己家里的特例,而是某个区域内一些受宗教影响较深民族的通病。封斋是一种宗教习惯,本应出于自愿且仅限成年人,可是一段时间内极端化的影响让强迫未成年人封斋成了“民族习惯”,所有人居然都见怪不怪。
还有姑娘因为拒绝戴头巾、穿长袖挨打,注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穿着方式,而是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我们都知道回族受伊斯兰教影响极深,而伊斯兰教对人特别是女性的穿着要求颇为苛刻,以至于我们能看到中东等地妇女不但戴头巾还蒙面纱,甚至穿着只露出眼睛、如鬼魅般恐怖的黑色的蒙面罩袍。所以,姑娘小时候挨打绝不是胡某人轻描淡写的“不听话”,而是被强迫进行具有强烈宗教意义的穿着,再说明白点她被干涉了个人穿衣自由,并且这种干涉在部分地区回族群体内部较为普遍,甚至被视为理所应当。在这种状况下长大后,对长期压迫她的环境和群体产生反感不是很正常的吗?
还有胡某人说的“家长给孩子介绍对象很正常”。胡某人应该是故意没把姑娘的原文放完整,她的文章里明确写到“还是让我们找回族”,换言之父母并不尊重她的婚姻自由,而姑娘自己的意愿很明确,“结婚对象不会是回族”。请注意一点,限定或排除某个特定群体成员作为婚姻对象作为一种普适性“规则”是不对的,但作为婚姻当事人个人择偶标准并没有什么不妥。婚姻是“个人定制产品”,合不合适喜不喜欢当事人自己说了算。
此外,对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民族、宗教习惯提出批评乃至抨击就该扣“穆黑”帽子?我不否认有些人确实在涉及穆斯林、伊斯兰教的问题会扩大化攻击,但所有批评者都是如此吗?如果这样,那新疆这位在人民大会堂坦然指出穆斯林群体中存在“把违法犯罪当做信仰坚定表现”等不良现象的杨阿訇是不是也是“穆黑”?承认问题存在很难吗?
总结一下,虽然我并不赞同姑娘因为自己的遭遇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表达方式,但我并不会去攻击她。她是宗教极端主义和落后民族习俗的受害者,从小被压迫,自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也是情理之中。如果真的希望劝服姑娘不要攻击自己的民族,根本的办法不是让她闭嘴,而是彻底与时俱进和去极端化,消除产生这种对抗情绪的土壤和根源。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作者:绿洲猎鹰,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