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之争,远远地高于“父女之争”、“母子之争”_风闻
code2Real-有人就有江湖,有code就有bug2021-12-30 19:33
【本文来自《为什么国内家长都很喜欢打击孩子?》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有句俗话“无仇不成父子”。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封神榜》。
仇父的情结,到了小说家手上却成了写不完的题材: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曹雪芹的《石头记》,以及近代巴金的《家》。小说归小说,可是小说的情节是“源于生活”的。
这种敌对关系,常常是出现在儿子青春期及青年初期。总之,父子之争,远远地高于“父女之争”、“母子之争”。
父子之间为什么如此不易互相接纳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与男性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男性的情感表达能力不够强,很少通过语言及外显的行为来表达爱。在儿子小时候,通常会把父亲当成榜样,完成自己“男子汉形象”的建立。一个男孩子刚毅、勇敢的性格与父亲的影响是非常有关的,在学习了父亲身上这一系列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学会了不善情感表达,这就使得男性间的情感表达不畅通。另外,受传统角色的影响,男性都有很强的控制欲和支配欲。
父亲的控制欲和支配欲在儿子小的时候很起作用,也很被儿子崇拜,做父亲的从中充分地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随着儿子步入青春期,儿子强烈的独立欲和父亲的控制欲便形成了冲突,于是,父子之间的抗衡产生了。
除此以外,家庭教养分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费孝通认为:抚育作用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
在其他动物中只有生理性的抚育、而没有社会性的抚育,但在人类则两者有同样的重要性。
生理性的抚育过程中,好像孩子饥饿时给以乳汁,孩子寒冷时授以温暖,孩子得到的是生理上的满足,引起的是亲密的感情。
这是和社会性抚育不同的,因为社会习惯的养成时常要改变孩子本性的行为,这是会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甚至是仇恨的敌意。
在我们的社会,由父母分别担任社会性和生理的抚育工作,最普通的分工方式就是严父慈母的安排,使做父亲的不能不勉为其难,执行他的社会任务。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见到在父权社会里,父亲对于孩子的行为常要担负道德上和法律上连坐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已成了我们家晓户喻的成语。
为了维持自己的名誉和安全,做父亲的不能不注意家教。
溺爱子女会受社会的贬责。这种压力逼使父权社会中当父亲的板起面孔来对付子女(尤其是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