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这项逆天服务,为啥人人喊打?_风闻
看鉴历史-看鉴历史官方账号-传统历史文化2021-12-30 13:10
在海底捞过一次生日无异于一场酷刑。
有过亲身体验,或看到过别人过生日场景的小伙伴,一定会被那个场面深深震撼,并感动尴尬到想要当场自爆。
以至于互联网流传着这样一句警世箴言:如果你爱一个人,请带 TA 去海底捞过生日;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带 TA 去海底捞过生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能想象在公众场合,突然被浩浩荡荡十几个人带着生日祝福的灯牌,唱着生日快乐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你包围,然后360度沉浸式为你庆生的画面吗?
没错,这就是海底捞特色的庆生场面!
如此阵仗的生日,不可避免的会引来其他人的关注,甚至你的生日还会变成其他顾客免费观赏的一项娱乐活动,大家都会抱着猎奇和看人出糗的心态,伸长了脖子看是哪个憨批在海底捞过生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络上大家常说的社死现场,恐怕指的就是这种场面。
在浏览网友们关于海底捞过生日的经历时,我发现他们提到的最多的词都和社交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都把这种尴尬归结于自己有社交恐惧症,进而从心里嫌弃和排斥自己,希望自己能像社交牛逼症患者一样,可以不惧任何人的目光,嗨翻全场。
但在我深入的研究后发现,无论社牛还是社恐,背后其实都是人们对改善个人社交现状的美好愿景。
01
现实生活中人均社恐
人类的悲欢或许并不总是相通的,但对于社恐的感受却出奇的一致。
前些年曾流行过一本漫画书叫《芬兰人的噩梦》。
这本书说的是芬兰人的内向、恐惧社交和对话。
很多人在看完之后纷纷表示:“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图片来源于@咸鱼扑满鱼)
在日常生活中,你或多或少的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在公众场合发言,明明话已经到了嘴边,大脑却一片空白;
在路上遇到半生不熟的邻居、朋友,大老远就在思前想后要不要打声招呼,一番斗争后,最终还是选择低头看向手机假装没有看见对方;
正准备出门时听到邻居也要出去,会在门后悄悄躲着,等对方下楼后,如释重负的长舒一口气,再开门下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社恐人士来说,“能打字就别语音,能手机沟通就别见面”堪称是保命指南。
曾有机构发起过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000多人里,只有60多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而97%的参与者表示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显然社恐已经成了当下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Zombie)
有人将社恐归结为一种病症: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交焦虑失协症,也就是焦虑症的一种。
也有人把它归结于一种自恋情结。
但不论怎么划分、归类,社交活动对于社恐们都是一个很难迈出去的坎。
02
网络上人均社交牛逼症
似乎是对社恐的反制,当现实生活几乎人人社恐时,网络却又开始掀起了一场“社交牛逼症”的流行。
所谓社交牛逼症,其实就是社交恐惧症的反义词,形容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游刃有余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牛患者”通常不在意成为人群的焦点,更不害怕他人的眼光,不担心被他人嘲笑,拥有极佳的心理素质。
他们表现为可以和任何人无差别的聊天,哪怕跨越物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
“C位存在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成为人群焦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信感爆棚”,他们任何时候都非常自信,即使言行在别人看来十分古怪,也不畏惧他人的眼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交牛逼症患者,能在公共场合如入无人之境,从不怕引起注意,甚至更希望引起人注意。
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一定是别人。
社交牛逼症开创与集大成者是功能机时代,江湖人称“B哥”的网红焦双喜。
(图片来源于安徽卫视)
他整活的方式就是通过恶心自己和身边人,搞笑观众,内容不限于“在公交车上高声指出他人放屁”、“在餐厅里为童年的味道失声痛哭”。
名场面则是在地铁里高喊自己叫马牛逼,敢吃屎,谁敢拉就敢吃,每天都要吃三斤,越吃越牛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B哥的这些整活视频已是10多年前的老古董,但如今再次流行的社牛症视频,基本都还是这个路子。
他们热情、卑微的“服务态度”,甚至让海底捞服务员都自愧不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也可以做到在美女们面前,放下男人的面子和尊严,只为博取美女们的嫣然一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甚至还有人冒着被当场击毙的风险,戴着只有电影里劫匪才会装备的丝袜头套,旁若无人的在闹市出没。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当社牛成为一种新型“社恐”
仿佛一夜之间,社牛患者们突然间就占领了网络各大平台。
社牛们毫无心里包袱和压力、尽情彰显自我的行为,引起社恐们一阵羡慕、赞叹。
社恐们刷着社牛们的视频,仿佛沉浸式体验了一把社交爽文,在将自己代入别人社交牛逼故事的同时获得短暂的解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随着社牛们的内卷,开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的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迷惑,甚至以对他人进行冒犯为乐。
有人在食堂抢夺他人的食物:
(图片来源于@DAPENGPRANK)
有人用手故意触碰巧克力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人在人群聚集的地铁站,大声宣布自己练成了六脉神剑,还像模像样的比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行为,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社恐”——社交恐怖主义。
显然就算看了100个小时这样的视频,社恐们现实里的社交生活也不见得会变得更好,甚至还会更糟。
04
写在最后
但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均社恐,还是网络上的人均社牛,似乎都从侧面反应了,当下人们面对社交时的无所适从。
(图片来源于@姨太太的吃瓜大会)
纯粹意义上的有效交往大大减少,交往被赋予了更多工具性质的目的,诸如日常工作的沟通、工作关系的维护等等。
不擅长或不喜欢这类交往的人,往往被搞得身心俱疲,进而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而社牛则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功利和目的性极强,往往会因为浮夸的表现,让人感到尴尬和不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社牛还是社恐,可能都折射出我们当下对社交无奈却鲜明的态度:或积极迎合、或避而不谈。
当社交现象被一次次拿出来讨论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