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贡献了今年音乐圈最后一炸_风闻
摇滚客-摇滚客官方账号-有态度地听歌、看剧2021-12-30 11:35
来源 | 摇滚客
千丈音乐:裘德 - 千丈
今日BGM,《千丈》,裘德
12月24日,平安夜刚到,裘德第二专《最后的水族馆》准时上线。
裘德是谁?
内地独立音乐人,今年参加过两档音综;
再往前,第31届金曲奖最佳男歌手入围者,内地唯此一人。
为什么要说这张专辑?
因为它的概念性,堪称年度最佳之一。
11首歌,把听众拉入虚妄的“水族馆”,在缤纷多彩的海洋世界遨游。
天马行空,奇妙又有趣。
听完,我讶异于裘德的想象力,如果不做音乐,他有可能写一部科幻小说,或是拍一部科幻电影。
每一个构思,每一个策划,都反映其浪漫又独特的个人风格。
这张专辑问世,无疑是今年音乐圈的最后一炸。
文章开头,有必要先说一下专辑概念。
11首歌,10首单曲,1首intro。
强烈建议先从intro开始,依次往下听。
一环扣一环,一首歌贴着一首歌,专辑有着严密的秩序感。
裘德将自己置于“导游”位置,听众则是水族馆的“游客”。
所以开篇便是“游览指南”,后面歌曲以“蓝鲸”、“水母”、“鲨鱼”这类海洋生物命名,它们是水族馆的展品。
你会发现,歌名都携带“水”字,与专辑介绍形成了呼应:
“11首与水有关的畅想,为当下社会的诸多议题赋予波纹质地和广阔尺度。”
除了“水族馆”这个概念,专辑还抛出了一个线索“水族馆游客失踪事件”。
每一首歌,都阐明了“游客”与“展品”的关系。
专辑围绕着“线索”,缓缓展开….
下面具体来说歌。
第一首,《游览指南》。
它模仿车站广播词,宣布来到水族馆:
“如果您因违规而发生意外共鸣,本馆概不负责。”
弦乐与电音铺垫,大量的低沉念白,以及人和声的点缀,空灵神秘,科幻大片既听感。
这一段intro不长,1分40秒,可听完后,恍惚间好像度过了半个世纪。
它对于叙事议题的《最后的水族馆》而言,像一座桥梁,将听众送向特别编织的故事里。
这种尝试,很有新意。
先行曲,《浓缩蓝鲸》。
这首歌今年7月发行,听完我确定了第二专“安静”的基调。
歌词里提到的“蓝鲸”与“磷虾”,一个庞大,一个微小。
两者本不可共论,但裘德却用浪漫的方式去解读两者。
歌词看似晦涩难懂,裘德这么说道:
“每个渺小的,伟大的灵魂都值得回应。”
一只磷虾,或许有蓝鲸的灵魂,它也渴望跨越海岸线,拥抱伟大。
这首歌与intro曲风相近,营造出大海般的静谧。
海水涌动、鲸鱼喷水这类采样,加以钢琴、弦乐等伴奏,爵士风浓郁。
到了《水母银河》、《浮动的岛》,编曲有了音乐剧特色。
这两首运用起小号、长号、萨克斯,长管等乐器,以及爵士女声和音的出现,呈现别样的古典美感。
这种编曲在他上专里也有体现,感兴趣可以听下《颁奖的时候我要缺席》,更有戏剧的张力。
再介绍两首与港台音乐人合作的歌曲。
《B级鲨鱼》、《最后的水族馆》。
《B级鲨鱼》是与香港词人周耀辉合作的作品。
周耀辉曾为王菲、达明一派、薛凯琪等艺人填过词。
他文笔讽喻,底蕴深厚。
这一次与裘德共同写词,落脚放在了社会群体。
B级鲨鱼为了生存,不惜喝核废水,并不以此为耻;
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这么残酷呢,竞争激烈,每个人负笈前行。
“和乌贼大战几百回”、“吃掉安徒生”、“推素食火锅”…
这类荒诞的词,为歌曲披上了一层讽刺意味。
以“鲨鱼”影射到“人类群体”,周耀辉依然犀利。
《最后的水族馆》是与台湾歌手魏如萱合作。
两人是好友,也非第一次合作,早在《四月是适合说谎的日子》这首歌里就有过联动。
此次新歌,魏如萱辅助,副歌部分才隐约出现女声,她只想做烘托红花的绿叶。
这首歌是同名曲,也是收尾曲,是整张专辑的总结。
听到这里,水族馆之行也即将结束。
前面歌曲,出现了很多海洋生物的展品。
最后一件展品,却变成了游客。
何解?
有一句歌词是: “水中倒影你参观我我参观你。”
很简单,你凝视海洋生物时,它们也在凝视你,对它们而言,你就是展品。
这首歌让我想到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到底是庄周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了呢?
人生短暂,变化无常。
可能裘德某一时刻,也有过这些感慨。作为收尾曲,它富有哲理,称得上点睛之笔,情绪骤然爆发,高潮处即是末尾,回味无穷。
听完第二专,除了想为裘德的策划竖大拇指,还敬佩他的勇气。
编曲时,他没有选择创作出那些有记忆点的旋律。
而是沉浸在自我音乐世界里,远离了大众群体。
如此,也注定了这张专辑喜欢的人很喜欢,无感的人很无感。
事实上也有不少听众提出了较为诚恳的建议:元素堆砌,杂而多,感觉自娱自乐,裘德该学学减法了。
创作应该迎合大众,还是迎合自我?
前阵子,我与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
听到裘德这张专辑,我忽然觉得:
作为一个创作人,应该用自身的态度,去引领大众。
这或许正是裘德不断创新的意义,尽管目前他离“引领大众”相差甚远,但二张专辑已经让我见到了他的潜力。
这是凌驾于音乐之上,更可贵的精神。
作为一位新人,裘德人气不高,鲜有音乐之外的新闻。
甚至有人调侃说,“金曲奖之前,甚至连百度百科都没有。”
今年参加《为歌而赞》《谁是宝藏歌手》时,观众记住了才华横溢的唐汉霄,记住了沉寂多年的蒋凡等。
裘德加盟,就像丢进大湖的石子,也泛起小小涟漪,随即又消失。
综艺结束,他又归于平静,无人所知。
没抛头露面,不代表在休假。
除了巡演,他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筹备新专这件事上了。
微博里也有他的一段自述:用了大半年时间筹备新专,《最后的水族馆》比上一张思考了更多投入了更多,熬通宵干活也是常事。
作为音乐人,裘德不止于词、曲创作,对制作、后期,宣发等他也格外上心。
混音、母带、录音,以及与各类乐手、工作人员的沟通都亲力亲为。
参与录音的魏如萱,或许反复录了很多遍,深被“折磨”。
所以才说出“我大概说了一百次我要揍裘德”这种打趣的话。
也正是这种专注和用心,为专辑的质量最大化兜底。
我愈发理解他为啥没“热度”了。
沉醉音乐世界的人,或许注定与热度无缘。
乐坛也需要少些花边爆料,多些创新作品的音乐人。
回想裘德第一张专辑刚发行时,有媒体评价说:
“颁奖的时候可以缺席,但华语乐坛的未来,他一定不会缺席。”
现在,我深表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