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三次启动IPO,东软医疗对赌协议输不起_风闻
中访网-中访网官方账号-中访网,解读新商业的主流媒体2021-12-30 10:08
2018年4月,港交所上市规则的改变,第一次对尚无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此后成为了众多尚未盈利的医疗科技公司上市的重要选择。
2021年,随着科创板对生物医药公司审核更加严格,众多企业上市折戟,今年1月-11月就有16家生物医药企业IPO终止,港交所众多企业的首选。
东软医疗就是众多从科创板转向港交所的医疗企业之一,2020年6月,东软医疗就曾经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并且在2020年11月终止;2021年5月,东软医疗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6个月内招股书并未通过而失去上市资格。
东软医疗对于上市十分急切,2021年12月1日,年内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只是让人好奇的是,东软医疗的行为让人感觉如此窘迫。
极其依靠补助,东软医疗“被逼”上市
在医疗领域,东软集团服务广泛,遍及诊疗多个环节,涉及众多高新技术。1998年成立的东软医疗,主要从事CT、核磁等大型医学诊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是东软集团在硬件领域的重要布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东软医疗的服务已经不仅仅限于医疗硬件,开拓了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MDaaS平台、设备服务与培训以及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四大业务。
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包括CT扫描仪、MRI扫描仪、DSA机和GXR机等射线照像设备;超声诊断设备;PET/CT扫描仪和RT产品等肿瘤诊疗设备;及设备核心组件。MDaaS平台:提供各种创新医疗数据服务和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影像服务、基于影像的临床解决方案及医学影像研发服务。设备服务与培训:在医疗设备整个生命周期中提供售后服务及培训,遍及设备安装、检修、维护和诊断。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包括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生化试剂,可以让医生和医疗机构使用生化试剂进行诊断测试。
在众多业务的支撑下,东软医疗已经取得了相当规模的收入,根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前6个月,东软医疗分别营收19.12亿元、19.08亿元、24.59亿元和13.20亿元,利润为1.69亿、0.82亿、0.93亿和0.88亿元。
东软医疗的利润,离不开主营业务外的其他收入及收益,报告期内分别为2.22亿、1.32亿、1.57亿、0.85亿和0.71亿元。作为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先者,东软医疗同样备受政策支持,报告期内东软医疗分别获得政府补助8071.4万、4670.5万、9809.2万及4219.2万元。去除其他收益,东软医疗依然处于亏损状况。
从基本的财务数据,再到市场上,东软医疗要好于市场上大部分的企业。然而,东软医疗目前却有一个巨大的困扰——对赌协议。2014年,东软医疗从东软集团分拆后,完成了A轮融资,并且签署了对赌协议,如果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在第二次交割日后的6年内未能实现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履行回购义务,按照每年8%的复利回购股权。
这意味着,无论是东软医疗又或者是东软熙康,都必须在2022年9月前完成上市进程,否则就要对股东进行赔偿。对于东软集团来说,有多次上市成功经验,比如东软集团和东软教育,都已经成功登陆股市。因此,东软医疗IPO似乎对于东软集团来说似乎并非难事。
但现实却并未向东软医疗的预期方向发展,本次已经是其第三次启动IPO。在刚刚失效的第二天,东软医疗就再次递交招股书,可见其对成功上市行为的窘迫。
遭遇市场瓶颈?
东软医疗未来在何方?
作为国内最早的玩家之一,东软医疗曾经创造过众多辉煌的历史,比如其率先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全身CT,打破国际垄断,让国产CT开始逐渐走向辉煌。
在产品的销售上,东软医疗的能力并不能与其科研能力相匹配,十分依赖经销商。东软医疗招股书显示,经销商销售销售占比几乎都超过60%,且逐年增加。2018年至2021年前6个月,经销商销售比例分别高达59.9%、60.2%、66.8%、69.3%和71.5%。
经销商的快速扩张,也为东软医疗带来更多的不确定风险。比如,2018年,因为售后问题出现分歧,梁山县杨营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20年4月将东软医疗及其经销商泰安市瑞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判决经销商瑞达公司支付给医院X线球管补偿费120500元;又比如,2021年,东软医疗代理商因为涉及受贿,再次被告上法庭。随着经销商的数量和业绩的增长,东软医疗又是否需要承担相对应的筛查和监督职责呢?
东软医疗产品单价相对较高,CT均价约150万,MRI和DSA均价均超过300万,对于顶级医院来说或许容易接受,但对于规模相对小一些的医疗机构,这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为了能够让更多医疗机构能够购买这一产品,东软医疗为其产品提供了相关金融方案,东软医疗就与4家银行以及大连康睿道合作,由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大连康睿道为客户提供贷款担保。
几年前,一家远程医疗公司远程视界,设计了一套医疗设备租赁模式,通过租赁公司将设备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租售给医院,医院作为承租人和名义还款方获得设备使用权,租赁公司将设备采购款支付给远程视界。这一金融行为,导致医院资金无法正常周转,资金链出现断裂。最终这个号称年营业额高达60亿的独角兽,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贷款的方式必然会推高产品的综合成本,是否也会出现医院资金链问题。相比较远程视界东软医疗的方案似乎更加灵活,即使医院无法付款,最终也由大连康睿道买单。而大连康睿道也是东软系企业,这一行为无异于左手导右手,可是东软医疗的业绩却也真实的提高了。
2018年-2020年全年及2021年前六个月,东软医疗的销售成本分别高达11.49亿、11.7亿、15.57亿、6.99亿和8.11亿。随着公司销售成本增加,销售额增加并不明显,东软医疗是否触碰到瓶颈了呢?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东软医疗CT市场份额为10.6%,按2020年收入计,东软医疗在中国CT制造商中排名第五,按2020年的销量来看,其是中国CT系统的最大出口商。
在东软医疗的4大业务中,数字化医疗设备销售为主,报告期内营收分别占比71.6%、65.0%、74.4%和74.6%。其中CT扫描仪占据了半壁江山,9.83亿元、8.17亿元、12.93亿元和7.67亿元,占到同期总收入的51.4%、42.8%、52.6%和58.1%。
随着疫情的暴发,车载CT产品再次成为热点,这一模式可以深入灾区,助力灾后救援,并且与急救车辆结合节约大量抢救时间。比如东软医疗的Mobile CT Unit,具有智能全身成像、远程辅助诊断、野外安全移行等功能。相信随着车载CT产品的普及,东软医疗产品依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东软医疗仍然在研发上大量投入,研发成本分别为1.7亿、1.8亿、2.2亿1.17亿和1.15亿。随着数字医疗时代到来,智慧医疗产品的价值将会被重构,数字化解决方案价值将会被认可。特别是在影像数据一体化的时代,东软医疗的MDaaS平台基于影像的数据服务和解决方案,理论上有巨大的发展场景。
相比较另外一个国产医疗设备联影医疗在数字医疗上,特别是智慧医疗上的投入和产出,东软医疗并未展现出领先者的优势。东软集团及其子公司在医疗领域的整体资源积累丰厚,但竞争者同样不弱,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东软医疗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有待时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