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地狱的37天_风闻
晨枫-军事撰稿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021-12-30 07:55
有看过BBC电视剧《37天》的吗?BBC的中国报导臭不可闻,但BBC的电视剧(尤其是历史剧)还是不错的,他们的艺术史节目也很赞。人老了,容易历史地看问题,不光看到问题在今天的纠葛,更看到问题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国家也是一样。
这是将斐迪南大公遇刺到一战爆发的37天里,英国和德国之间在奥地利、俄罗斯、法国的推动下的外交互动。一战爆发已经是显学了,但到现在,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这是各方对行动与反行动的误判、低估、盲目自信、外强中干的一锅煮。
德国是上升势力,对受到轻慢非常敏感,对自己的实力盲目自信,但又对英国很忌惮;法国是没落帝国,只剩下高傲和蛮干;奥地利已经没落了,干什么都慢一拍,而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塞尔维亚一方面民族主义高涨,另一方面即使老迈的奥地利一发威,也立刻卑躬屈膝。
最有意思的是英国。一方面还在日不落的余晖中,各国都指望英国调停,约束另一方;另一方面英国实际上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和号召力,用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来安抚各方,同时对各国期望过高暗暗叫苦。
英国国内对涉足欧洲大陆的战争的反对声很高,不愿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灾难。另一方面,英国置身事外有损英国的声誉,即使避免了战争的损害,也国际影响也将荡然无存,Pax Britanica轰然倒塌。
剧中外交大臣Edward Grey在对邱吉尔自问自答时说到:怎么劝说一个民主国家投入战争?就是要劝说自己将要送命的百姓投票大仗,然后在他们死后,把名字记下,弄得好像很人性化一样(How do you bring a democracy to war? You persuade those who will die to vote for it. Then we record their names and make it look personal。不一定是原话,大意如此)。
我没有看过《是大臣》或者《是首相》,但估计这个《37天》在刻画外交和列强思维方面,至少不逊于那两个经典。
英国人看这个是回顾不堪回首的往事,其实美国人才应该多看看。太符合美国现实了。
剧中德国首相霍尔维格在召集议会党团首脑会议,劝说他们赞同发放战争债券。势力很大的社会民主党人是反战的,霍尔维格本人不赞成战争,正确地预见到奥地利过于压迫塞尔维亚的话,俄罗斯会被迫卷入和总动员;德国一旦和俄罗斯打起来,法国作为盟国就必须与德国为敌;法国和德国一旦打起来,英国作为盟国也必须入场。所以霍尔维格是反对战争的。德皇威廉二世倾向战争,但只是与俄罗斯的战争。总参谋长小毛奇鼓动德国两线开战,因为只打俄罗斯的话,必须时刻防范法国在背后发难。用施里芬计划,先用90%的兵力在六周内消灭法国,然后回师东线,就能取得两线的胜利。那时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也将无所作为。
威廉二世最后被小毛奇说动了,霍尔维格照办。在被问道为什么他不鼓动社会民主党人否决战争债券以阻止战争,他说到,那样的话,“解药比疾病还要糟糕”(The cure is worse than the disease),因为社会民主党人是一帮子犹太人。
社会民主党-犹太人在一战中的作用是纳粹反犹的动力之一。犹太人“唯利是图”,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邪恶的犹太人导致德国输掉了一战”,这些说法是非常蛊惑人心的,但不是纳粹发明的,而是扎根德国民族意识已久的。
在现在,跨国公司会在美国成为“新犹太人”吗?这是值得观察的问题。
一战最后“意外”地打响了,成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其漫长和惨烈超过所有参战国的预料,把列强都打残了,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Pax Briticana无可挽回地崩盘了。当然,一战没有终结一切战争,二战在二十年后爆发。以后的都是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