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们一起经历了什么?_风闻
Science_北京-不惧过往,不畏将来!2021-12-31 16:29
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转眼间,我们又一起度过了一年。
疫情仍在继续,但生活也在继续。这一年,我们经历了诸多科技大事件,比如中国空间站正式启用、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中国高铁突破4万公里……
中国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每一步都迈得扎实而强劲。疫情时代下,人类社会模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催生了一大批符合“远程社会”运行需求的科学技术,从影响人们每日的生活到改变产业发展模式,我们正在突破全新的科技课题。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攻坚已经上升到大国博弈胜者为王的高度。在基础学科领域着重发力,在核心技术方面重点攻关,已经渗透到内在社会运转、外在国际竞争的各个方面,不仅关乎国运,也与每一名中国人的未来休戚与共。
这一年,我们依然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记录着这些,《科学大观园》每一本杂志都走过了从新闻变成历史的历程。从明天起,我们将一起进入新的征程,作为一本有态度的文摘,我们会继续秉承“传播科学文化 探索人文自然”的理念为读者奉上更加精彩的内容。
最后,我们遴选了六个受关注的封面话题,一起来回首,2021,我们经历了什么?
古蜀密码
时隔34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象牙、玉琮……一个距今 4800年—2600年的古蜀王国轮廓逐渐显现。
提起仰韶文化,公众并不觉得陌生,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1921年10月,仰韶村遗址展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所以,2021年正是中国考古百年。
百年来,经过数代考古人的努力,中国的考古工作从早期的基础薄弱,大都处于零散的调查和发掘状态,发展到现如今依靠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华文明也以一种更加科学的面貌,进入到世界古代文明的谱系之中。
碳,出圈了
碳,不仅是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更是材料的来源。只是,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才在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上升,已不再仅仅是科学家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随着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气候变化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形成共识。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所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先实现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
马拉松之殇
5月22日,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内举行,在百公里越野赛进行中,遭遇大风、降水、降温的高影响天气。造成造成21名参赛选手死亡。
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进入中国不过百余年时间,但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从最初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举办,到如今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都跟风开赛。有业内人士称,我们用 4 到5 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马拉松 50 年的发展历程。希望甘肃石林的这场悲剧能让更多人对自然、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科学办赛、科学参赛,任何比赛,都不应该是一场生命的冒险。平安,才是终点。
如何优生
“三孩”政策出台,有关“生育”的话题再次引发讨论。一部分人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徘徊,也有一部分人在“生不生得出来”的困扰中忧虑。近些年我国不孕不育患者以及出生缺陷患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的不孕率从2007年的12%上升至2010年的15%,2020年又上升到18%左右,意味着每5.6对育龄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生育方面的困难,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一个偏高的数字。如何破解这种生育困境?很多人想到了辅助生殖技术,对于高龄妇女和不孕症女性而言,辅助生殖技术的确是一种选择。但想要优生,这绝非一劳永逸的“良方”。
问道职教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期,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但数据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在2000万以上。今年6月,职业教育法实施20多年来首次大修,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 。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因材施教,量才适用,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才能“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将学历的“断头路”变成人才的“立交桥”。
生物多样性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发现植物新种约200种,占全球植物年增新种数的十分之一;截至2020年底,中国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种子库;朱鹮从7只增至5000余只;藏羚羊从不足7万只增加到30万只……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便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地球是个生命共同体,我们共同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丰富,正是因为有多种多样生物的存在。用科学的手段尊重自然,是在保护濒危物种,更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栖息地。
这一年
我们还做了更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2021年,《科学大观园》杂志特别推出12期“科学家精神”专刊,选取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典型案例。
通过一系列人物故事,力求深刻诠释、生动展示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以期在全社会深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12期专刊涵盖了近些年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重大突破的关键领域,例如航空航天、南极科考、深海科考、公路桥梁等。这种科技成果的集中成体系的展现,在科普杂志中是首次。
HAPPY NEWYEAR
让我们明年再会****2021➜2022
2022
开启订阅季
《科学大观园》2022年订阅开始啦!
想了解最新的科学前沿吗?
想避免被谣言欺骗吗?
想掌握实用的科学知识吗?
《科学大观园》全部可以满足你!
快来订阅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