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TVB9.5分纪录片《无穷之路》_风闻
大眼联盟-2021-12-31 08:54
纪录片《无穷之路》,日前正式完结,
从8月开播以来,
不仅上了热搜,还拿到豆瓣9.5的超高分。
“接地气”、“真实”、“烟火气”、“不煽情”,
收获一众“自来水”的五星好评,
一跃成为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片。
整个摄制组只有5人
来自TVB的摄制组只有5人,
历时3个月,横跨中国大陆,从南到北,
深入10个极度贫困的地区:
大凉山悬崖村、《山海情》原型闽宁镇、天空之城理塘、广西刘三姐镇等等……
把中国大陆最后一批9899万人口的脱贫之路,
变成朴素、真挚的点点滴滴,
“几乎每一集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中国香港也反响热烈,
被评为TVB节目的十年口碑之最,
港人纷纷表示“重新认识了祖国”。
主持人贝儿在川藏高原
主持人贝儿在西北大戈壁滩
主持人贝儿在怒江大峡谷
我们线上采访了节目监制阮小清、记者岑应和主持人陈贝儿,
听她们说《无穷之路》的幕后故事:
“我们带着很多问号踏上旅程,
一路上遇到的人,
他们直接用笑容,
给了我们确实的答案。”
讲述 阮小清、岑应、陈贝儿
编辑 陈星 责编 倪楚娇
香港第一部扶贫的系列纪录片
《无穷之路》是香港第一部在国家脱贫成功之后拍的,讲述“扶贫”的系列纪录片。我们也没有预料到,收视率居然那么高。
由头是2019年,TVB的领导们拜访了祖国的贵州和宁夏,看到大山里的隧道、高速公路、现代化的酒庄,还有修建的大数据中心“天眼”……已经跟原来的印象大相径庭。
电影《一念无明》中的“劏房”
今年宣布中国成功脱贫,已经不再存在贫困人口。
中国香港虽然是一个富裕城市,但大家都知道“劏房”,有些人的生活条件还是不太好。脱贫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很想知道大陆以前的情况,和现在的改变,香港人应该也会对此有一些共鸣感。
以前新闻部也做过一些扶贫项目的报道,比如《希望工程》、《小母牛》、《无止桥》、《开发大西北》、《西电东送》,但大多数的印象还停留在80、90年代的,都比较模糊。
这一次,整部系列12集,全部围绕“脱贫攻坚”的纪录片,还是第一次。
四川大凉山
小人物连贯起来就是整个社会
我们前期筹备了有两个月。那么大的扶贫工程,怎么入手?我们就从精准扶贫的各种政策入手。比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尽可能挑选最有特色的,香港观众最少接触到的人和事。
过程中拜访了各地的扶贫工作者
在理塘,见到了丁真
比如人类史上大型的易地搬迁——四川大凉山。为位于海拔1500米的悬崖村村民,兴建新的社区。一座座新型楼房,好像香港人熟悉的一线城市的楼盘广告,反差惊人;
到怒江,我们到访一所专为失学青年而设的职业培训学校,看教育如何消灭跨代贫穷;
到宁夏,找到《山海情》的原型,西海固的“吊庄移民”,看他们怎样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戈壁建绿洲,种葡萄、种苹果;
到云南孟连,拜访一位女农民叶萍,她带头种咖啡,远销海外,令全村脱贫;
到理塘,探访丁真。过去,这里有9成农民都处于绝对贫穷,因为他爆红后,全国各地的人都疯狂而至,旅游产业帮助了当地的脱贫;
到广西刘三姐镇,发现竟然有一位欧洲卢森堡的退休警察,驻扎在当地帮忙扶贫……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连贯起来就是整个社会。
贝儿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
我们不想做那种严肃的纪录片,而是从一个香港女孩子的角度,比较轻松地、有代入感地去看脱贫这件事。
我们挑了贝儿做主持人,她在香港土生土长,读新闻出身。她不会直接按着稿子念,而是亲身去交谈、去见证、去表达感受。
我们从中,看到了比想象中更多的人情味。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2021年的4月27号,我们从香港启程,在深圳大鹏湾隔离了十四天之后,就浩浩荡荡出发。
第一次看到行程表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都是“哗哗”声。好多地方我听都没听过,之前完全没有概念。
悬崖村,海拔1500米
四川大凉山横断山脉的悬崖村,是我们第一集的内容。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悬崖村的视频,很多摄制组都没能登顶。村子的海拔有1500米,最陡峭的地方将近垂直90度。但我们暗下决心,必须登上去。
通往悬崖村的天梯
贝儿在村民某色拉博的帮助下走天梯
去悬崖村,要攀登一条天梯,是2016年由政府修建的2556级钢梯。我们这些城市人,平常上十层楼,都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这次来回就是五千级阶梯。整个人脚也抖,头也晕。
村里的道路都很险,都是岩路。跟我们一起上山的村民某色拉博,有“悬崖飞人”之称,他只花了半个小时就爬上去了。我们最后花了四五个小时,才顺利登顶。
原来悬崖村上土制的房子
拉博原来的家
我们目睹了悬崖村从前的生存环境:房子是土制的,客厅、睡觉的地方都在一起,没有洗澡的地方。厨房是黑漆漆的,没有电灯,只有一个天井透着光。
最基本的电,水,网络,对他们来说也是奢侈。
从前,当地的孩子们每天5点就要出发,爬天梯下去,提着一桶一桶水又回到村里。孩子去上学,要足足走一天。
我们疑惑,为什么悬崖村不早点搬迁?某色拉博说,村民都没有足够的钱搬家,几乎是零收入,种的玉米都是自己吃,背下去也卖不到好价钱。
在凉山附近,一共有2000多个这样的贫困村。
四川大凉山附近的1400多个安置社区
于是政府在靠近城镇的地方,集中建设了1400多个安置社区。贫困村落的村民,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购置安置房,35万的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子。
我们第二天,去到某色拉博的新家,看他现在的生活,才发现真是翻天覆地的改善。
一栋栋的黄房子,绿树成荫,很现代化,社区里面有医院、健身设施、文化空间。下楼两分钟不到 ,就有配套的小学和幼儿园、中学。
拉博现在的家宽敞明亮
某色拉博住的地方有一百多平米,相当于香港一千多尺的地方,有三四间房,饭厅、客厅、阳台,还有很漂亮的厨房和客房。
悬崖村村民无需再爬2000多级的天梯,都住上了公寓,每天只需要走几层楼的楼梯。
搬来这里之前,拉博父母已经五年没有下山了。现在老人家日子过得很安逸,经常坐在楼下,晒着太阳织毛衣。
社区周边还设置了现代农业园区,让原本务农的村民去就业。村民的收入基本上可以翻几倍。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确做到了。
“天空之城”理塘
丁真掀起的理塘热,不是昙花一现
上一年11月,丁真爆火。紧接着,海量游客涌去了有“天空之城”之称的理塘,很多人以为这是一次“意外走红”,但其实理塘早就做好了准备。
当地的村官跟我说,这里曾经是很难攻克的深度贫困堡垒,因为高原4000米的海拔,天高地寒,农业薄弱。七万多藏族,都是以游牧为主,月收入就是几百块。
318公路的修建
但它这些年完成了:318公路的修建,旅游景区的维护,服务人员的培训,各种博物馆的修建……路、网、水、电也早就建设好了。
借着丁真的走红,理塘在网上的搜索量激增,一跃成为旅游城市,靠旅游产业成功扶贫。
全组人到达第一晚都经历高原反应
我们是从成都开车去的,一路上,陆续开始有高原反应,头隐隐作痛。到4000米的时候,就算很用力呼吸,也吸不到氧分的感觉。第一晚到达,全组人都到医院吸了几个小时纯氧。
我们身体经历了地狱,但眼睛看到的却是天堂,那里的风景真的如仙境般美丽。
丁真和他的小马珍珠
我们见到了丁真,考虑到他的魅力太大,于是将采访安排在广阔的草原上,就是担心来“追星”的人会发现。
现在的丁真,自己就是一个景点。但他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跟他聊天、骑马,感觉到他内心还是一个清凛的甜野男孩,他还跟我们说起他有一匹叫“珍珠”的小马。
康巴汉子选美大赛
理塘周边的旅游景区,设施完备
理塘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真的持续了旅游的热潮。旅游局陆续举办的“八一赛马节”,“野外骑行赛”,还有“最美康巴汉子选美”,一次又一次地把理塘送上了热搜。
去年一年,有31万人去理塘旅游,收入3亿。
海南第一个种有机茶的女性符小芳
女人也有能力闯出一片天
这3个月的走访,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触,就是乡村里女性的力量在崛起,她们的志气,让我特别敬佩。
我们去海南白沙的热带雨林,遇见符小芳,她是海南第一个种植有机茶的人。
没想到一个农村的姑娘,只读到中专就毕业了,眼界却比别人都广阔。
原先这个村的茶叶产量低,销路也不广。十几年前,小芳看到“有机农业”效益更高的新闻报道,她就动起了念头。
符小芳的有机茶园
2008年,她决定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去赌一把,尝试创业,种有机茶。但是周围一片质疑的声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那茶叶还保得住吗?”
要做有机茶,还有重重考验,譬如要达到“有机”的标准,地要荒三年,收成要再等3年,6年时间,没有任何产出,这是一个巨大赌注。不少茶农,都半途放弃了。
村里300多户村民,都加入到种植有机茶
但是符小芳不怕输,她每天自学英语,自己去钻研怎么防虫,怎么炒茶、制茶。每天清晨4点,符小芳就已赶到茶园,上午采茶、除草、浇水,下午制茶、炒茶、包装、销售,非常忙。
她以一己之力带起了一股种有机茶的浪潮。村里300多户村民,都纷纷加入到其中。她的茶庄,最后拿到了400多项检测的欧盟认证。
这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云南孟连的咖啡农叶萍
在云南孟连,我们见到了一位叫叶萍的佤族姐姐,她是当地著名的咖啡农。
我问叶萍姐姐,为什么要种咖啡?
她说,在过去,佤族女性地位比较卑微,吃饭不能上桌,只能躲在厨房自己吃,甚至出门都不可以。
小时候父母支持她读书,一直读到初中,她的思想上受到一些启蒙。她有一个原始的愿望:“想改变一点东西,想令大家知道女人有能力去闯出一片天。”
叶萍所在的村落
叶萍所在的芒冒村原来是种茶和甘蔗,收成极少。但刚好云南孟连处在咖啡黄金种植带,昼夜温差大,种咖啡得天独厚。
于是她开始号召周围的村民一起种咖啡豆。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叫咖啡,受到了很多不解。第一季咖啡豆收成的时候,就遇上了霜冻,损失惨重。咖啡豆拿去喂猪,猪都不吃。
她到村外去谈生意,村里的人就对她指指点点,说一个女人经常不在家。
叶萍联合村里的妇女一起种咖啡
她心里不服,想争一口气,就联合起村里的妇女一起干,一次次鼓励大家:“城市的女人可以做到,我们也可以。”
现在叶萍的咖啡远销海外。叶萍带着村民,一起成立合作社,令同村的村民都脱贫了。
我其实很感慨,作为都市女性,很难想象今时今日,还有性别不平等的事情。
幸好家里人给了她们教育的机会,所以扶贫先扶智,尤为重要。
怒江有一大批直过民族的小朋友辍学
这些小朋友,几乎都要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
扶贫先扶智
在怒江,我们去了一个学校,学生是一群直过民族的小朋友。
直过民族,就是从原始生活直接过渡到现代文明的民族。这些小朋友,几乎都要从最基本的东西:洗手、洗脚、饮开水、刷牙,教起。
他们的家长没有这些现代的概念,认为在老家多一个人帮忙耕田,会更好。所以不愿意送孩子上学。
胡丽梅老师
学校会教他们许多技能,比如剪头发
我们采访到胡丽梅老师,她是逐家逐户地爬到山里,去找学生回来。一开始学生都不愿意来,每次都想着翻墙逃课。
但是最后,他们都愿意留下来。学校不单单是教书本上的东西,也教他们许多技能,譬如剪头发、烹饪、修理汽车等等。
小女孩阿恰达
有一个小女孩阿恰达,她学会了一门手艺烹饪,她由衷地喜欢。我问她,你现在有什么梦想?她说长大想开餐厅。
我说:“你以前不是说要结婚吗?”她就说:“结婚晚一点再说。”在当地,女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早婚早育,但这个女孩的未来,她有了自己的想法。
胡丽梅老师也说,希望能小小地改变他们,甚至让他们的后代也知道,有了知识,要走什么路,也可以自己选择。
一名来自欧洲卢森堡的退休警察尼克,留在广西参加扶贫工作
每一位扶贫工作者,都值得敬佩
我们最后一集,是向扶贫工作者致敬。
一名来自欧洲卢森堡的退休警察尼克,偶然来到广西河刘三姐镇旅游,看到这里青山绿水的风景,被深深吸引。
2018年,他看到网上正在征集志愿者扶贫,就自告奋勇报名了。乍洞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住着泥瓦房,家徒四壁。村里不通路,连摩托车都走不了。
尼克和谢万举和村民,一起在开荒
他和乍洞村的村官谢万举,一起种植百香果,装修房子,筹钱修了一条2公里的砂石路。村里哪里都是他们的足迹。虽然不懂中文,但是他们互相之间靠眼神和手势交流。
村里的人都没见过外国人,但是看到一米九的尼克在地里忙碌,也在感叹,连外国人都跑那么远来帮我们种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们拍摄那天,他们刚好是村官五年一换届的最后一天,村民纷纷抱着他们哭。这些前线的工作者,和村民都是一家人。
这些扶贫工作者,你的菜园被水淹了,你自己可能都还不知道。他们比你更担心,早就往田里冲。
悬崖村的村官帕查有格
我们拜访的这些村官,为了振兴一个村庄,几乎很少有机会可以回自己家。
悬崖村的村官帕查有格,讲起自己家里人,眼泛泪光。他觉得自己对不住家里人。他的女儿2岁,连爸爸都不认识。
汹涌的怒江,险象环生
邓前堆医生过去行医必须过溜索
云南怒江的邓前堆医生,我们叫他“溜索医生”。
他过去行医,几乎每天都要过江,当时没有桥,只能过溜索。几年前过溜索时留下的伤疤,现在还在。经常有人掉下去江里,尸体都很难找得到。
邓前堆医生从医37年,是为了履行一个承诺
后来,政府进行了溜索改桥工程,大家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过江
我们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去条件更好的地方行医。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被一位老“溜索医生”所救,他就跟着学医,他答应了要留下来帮助这里的人。这个承诺一守就是37年。
我们当时听到以后,都默默地抹眼泪。
后来,云南政府进行了溜索改桥工程,建了199条过江大桥。邓医生也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过江救人了。
《山海情》剧照
西海固的谢兴昌大哥,是《山海情》的原型
另外一位令我们印象很深刻的是西海固的谢兴昌大哥,他是电视剧《山海情》的原型。
西海固在1972年被联合国定性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苦甲天下”。一年都不下一两次雨,风吹到嘴里,都能吐出沙。
西海固在一片大戈壁滩上,四季干旱,苦甲天下
八十、九十年代,国家发起“吊庄移民”计划,将西海固的贫困村民,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的荒漠地上,重建新家园。
村官谢兴昌带着村民,徒步十几个钟头,成为其中一批移民。迁移后,虽然是辛苦,但是他也看到了希望。
原本的戈壁滩,如今变成一片绿洲
如今可以种葡萄,生产红酒
他靠一部二八自行车,奔走在绵绵不绝的黄土地上,帮着村民修渠引水,建房子,垦荒。
《山海情》里的剧情,比如为了种粮食,需要一遍一遍筛沙石土。顶着菇棚里高达50度的高温,在棚里作业。这些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苦,都是真实的。
兴昌大哥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硬是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片绿洲,能种苹果、葡萄,变成有丰盛物产的地方。
这一个个成绩背后,都凝聚着扶贫工作者的汗水。
摄制组五小强
带着很多问号上路,现在一一得到答案
2021年4月下旬出发,到7月下旬,我们就回到香港了。离开香港三个月,浓缩地去经历了好多东西,这是我们毕生难忘的经历。
摄制组一共是4个人,我、记者、两个摄影哥哥,再加上一个广州的女孩,一共5个人,我们叫自己是“五小强”。
整个旅途中车程是最多的,随随便便都要坐三四个钟头的车。从早一直拍到夜晚,睡眠时间比较少,也经常水土不服。
贝儿和遇到的村民,相处融洽
我最开心是可以吃到每个地方的农家菜。好多婆婆都会拿她们种的农作物出来,马铃薯、粟米,很热情地请我们吃。去幼儿园,小朋友见到我们,毫无修饰地叫:“姐姐好,姐姐好!”每一个笑容都很灿烂。
现在想起来,暖意仍然在心头。
我们是带着很多问号踏上这次旅程的,但从他们的笑脸,和实实在在变好的生活里,我们找到了确切的答案。
过江时,摄制组也同步过溜索
第一集播出的时间是8月21号。回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推出了第一集,大家看到的片段,都是最新鲜的。
我所见到的东西,当时的反应,都被摄影师捕捉了下来。有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失礼。在我自己社交平台账号里,很多网民留言,说很有共鸣。
播出之后,叶萍的咖啡豆销量好了,符小芳的茶订单多了,我们能帮她们“带货”,也很开心。
希望大家也走自己的无穷之路
《无穷之路》这个片名很有深意,无“穷”,没有贫穷,也代表“无穷”无尽。
如果观众看《无穷之路》觉得感兴趣,我很鼓励他们,自己亲身都去祖国的这些地方探索一下,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也能走自己的那条无穷之路。
影音资料由埋堆堆、TVB新闻部提供
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