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贬值和高等教育普及化了说明了什么?_风闻
寒江明眸-早年早规划,青年多储备,中年多积累,晚年能享受-2021-12-31 17:50
在全球经济十一问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称,胡适27岁回到北大当教授一个月的收入是300大洋,比他老师杜威还高,相当于今天的11万人民币。这么一对比,姚洋表示自己会很失落,因为“北大教授贬值贬的太厉害了”。
我觉得姚教授的观点不大对啊。怎么能说贬值了?如此逻辑,再过半个世纪,难道知识就变成珍贵的了?姚教授之所以这样抽象的说话,说明我国教授水平普遍没有在诸多学科领域处于前沿地位。从过去的接受方,现在依然是接受方。而不是提供方。学科发展的缓慢,知识更新的延缓,反映出我国传授知识的专家学者与时代并肩而行,与学生并肩作伴。这就有点危险了。看看我国大学一些教授的观点,确实跟100年前的农民不相上下。这样说一些教授别以为不服气。甚至教授的一些看法竟然不及自己的一些学生的水平。但是这种不如学生水平与上世纪不如学生水平本质上是不同的。 极个别教授在传授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处于前沿领域,领先地位,这是不正常的。容易给大家的感觉到教授贬值,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而贬值。其实不是这样的。看看我国科研水平,纯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学科实验程度,都不如小小的法国和德国,不如小小的日本和英国。谁见过法国德国大量的科学家到中国传授知识定居的?谁见过美国日本大量在前沿领域,尖端领域的科学家专家到中国研究、传授知识的?有是有,但是有人家的三分之一吗?姚教授应该明白,我国纯科学研究领域和数量,还不如解放初那阵。
北大教授贬值,知识贬值,不等于世界顶尖大学的教授贬值,不等于世界前30名大学教授的知识贬值。中国创新为什么不及美国日本德国?就是因为纯科学,应用研究,学科实验缺乏造成的。因为这些是创新的源泉。我们一些大学教授不是认真搞科研,而是抄袭他人论文理论,抄袭他人科研成果,抄袭他人知识产权,产生很多纠纷。就说明并不是教授这一职业贬值,而是教授本人知识贫乏、落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结果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与现实脱节,与市场脱离,与产业技术脱钩。很多大学生没有有效的稳定的就业,就是个非常可怕的征兆。如果95%的大学生真的掌握前沿知识,领先技能,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怎么可能没有企业需要?因为现在很多大学生确实不能为企业为单位增值财富,创造财富,与教授本人有直接的责任。一些教授,甚至导师都不给学生上课,请问,学生能掌握什么?为什么学生不愿意深入听一些老师的课程?什么都推向学生,责怪学生不好好听讲。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难道大多数人就不好好听讲?如果都有钱学森,季羡林,屠呦呦,袁隆平那种大师的学识,学生不愿意听?谁信啊?
姚教授的认知是对教育界敲响了警钟。当中国的教授们认真研究问题,在各个领域超过美国德国和英国,使科研知识永远让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跟上来,必将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攀登科学高峰追求知识,必将促使更多的教授快马加鞭加速科研成果,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对于提升个我国产业链的系统性,供应链的完整性,强而精的工业化体系性,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配件的支柱性,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生产制造的创新性,生态文明的先进性,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我说的不对,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