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胜、施兰茶:欲借疫情趁火打劫的印度,为何最终受损最大?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鑫胜、施兰茶】
2020年,黑天鹅突降,从渺小个人到国家地区,从情感到经济,都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喜悲跌宕。近年来“野心”愈发蓬勃的印度也不例外。
2019年莫迪以横扫之势揽下印度大选胜利,之后其推出“五年内打造五万亿美元经济体”的雄心计划。那时莫迪定然不会想到,2020年印度经济出师不利,经营惨淡。
显然,当2019年印度GDP总量以破竹之势连超英、法夺得世界第五席位之时,也定然不会想到2020年末其总量排名会从“坐五望三”戏剧性沦落到“坐五退七”。
当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中国,印度欲趁火打劫利用中国短期断供吸引制造企业离华赴印的时候,更定然不会想到自身最终会沦为受损最大经济体,而其制造业订单反而加速向中国流动。
印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印度宏观经济现状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经济大幅下跌的首要原因在于“疫情期间的封锁措施致使消费和投资需求急剧下降”。
然而,早在疫情来袭前,印度GDP增速实际上就已连续10季度下滑——自2017年四季度的阶段高点8.67%一路下滑至2020年一季度的3.1%。疫情爆发后,莫迪政府一夜之间发起的“封国令”又导致大批农民工被遣送返乡,经济大范围陷入停滞。
据印度国家统计局(NSO)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2020年二季度GDP同比萎缩23.9%,不仅创下印度自1996年起公布季度经济数据以来的新低,也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最差成绩。
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封锁期间印度消费支出、私人投资、净出口均遭重创,其中建筑业、运输业和制造业受损最大,同比分别下挫50.3%、47.0%、39.3%。尽管2020年三季度情况有所好转,GDP萎缩幅度收窄至7.5%,但其经济复苏前景仍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世界银行预测,印度经济2020年预计收缩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为悲观,给出了萎缩10.3%的估值。印度最大的国有银行——印度国家银行则相对“乐观”点,在其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测萎缩7.4%。
印度国家银行(资料图/印媒)
尽管当前印度部分领域经济已有反弹迹象,但从确诊病例仍持续增多及印央地两级政府采取的控制举措来看,印度经济复苏之路仍曲折堪忧。
人口增长较快叠加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这两大因素导致印度失业率长期在8%左右徘徊,疫情的到来无疑使之雪上加霜。大范围失业压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而私人消费对印经济贡献高达63%,消费疲软直接造成经济整体增长动能缺失。与此同时,印地方政府既想复苏经济,又想遏制疫情,其在开放和封锁之间的摇摆不定扰乱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活动周期。
尽管如此,印政府仍声称经济即将呈现“V型复苏”之势,即经济活动和就业骤降后有望急速上升。然而,综合考虑疫情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影响,未来印度经济更有可能出现“K型分化”,即经济复苏呈分裂态势,一部分行业、地区、人群恢复上行,另一部分则继续探底。
分行业来看,正式部门已趋复苏,而占比更大的非正式部门仍身陷泥沼。分工种看,蓝领工人复工面临更多掣肘,而白领工人可在家远程工作。分人群看,根据亚投行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报告,15至24岁青年组将比25岁及以上的成年组在疫情下面临更大挑战。分阶层看,尽管印度财富分配已极度不均,但疫后经济复苏仍可能使之继续恶化。
事实上,印度面临的困境远不止经济低迷。最新数据显示,印度2020年11月通货膨胀率已升至近7%,CPI超过10%,造成极高滞涨风险。
总体来看,疫情使印度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共振爆发,加重了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债务压力。与此同时,经济下滑与通货膨胀高企又挤压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施用空间,使政府难以通过宏观调控纾困经济促进复苏。
财政刺激空间不足
为推动经济复苏,莫迪政府至今已拨款4700亿美元。
例如,其于2020年5月宣布总额达26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用于担保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市场流动性、发放工人和商贩救济资金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
印财长西塔拉曼2020年11月12日表示将进一步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拨款约351.4亿美元用于振兴因疫情严重受损的经济,并重振就业。
不过,世界银行称,尽管印度已尽力实施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但仍难以消除疫情影响。不少专家呼吁印度进一步采取经济刺激措施。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财政可实施的政策空间实际上极为有限。
一是政府长期采取减少税收及扩大财政支出的策略,加剧了财政收支结构的失衡。2019年印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7.5%,远超出5%的红线。
二是在政府加大基建投资背景下,2019年印度国内公共债务增至1.17万亿美元,占GDP比值高达75%,每年仅外债的利息支出就占据印度财政收入的26%。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本财年印政府总债务或达GDP的91%,该比重远高于60%的国际警戒线,也创下1980年印度开始统计这项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值。
三是惠誉国际评级、穆迪和标准普尔三大评级机构均对印经济前景持负面评价,将其信用评级定为投资级别中最低的“BBB-”( Baa3)。有鉴于此,印度未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的成本和难度都将走高。
货币政策转圜空间已使用殆尽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为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和美联储开启降息通道的影响,印央行就开始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
2019年印央行5次下调基准利率,合计达135个基点。疫情爆发后印央行继续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于2020年3月和5月分别降息75和40个基点,最终将银行基准利率下调至4%。过去数月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盈余日均高达6.5万亿卢比。这些过剩的流动性可能正推高印度通胀。印度中央统计局数字显示,7月份印度零售通胀已达6.93%,连续两个月超过央行设立的6%中期通胀目标上限。
印度经济放缓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双重资产负债表”问题,即印度私营企业在2004至2011年的投资热潮中积累的债务成为公营银行的不良资产。
尽管早在2014年12月,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苏布拉马尼安就指出过坏账问题,但莫迪政府还是放任形势恶化,并使之蔓延至非银金融公司和房地产等比钢铁、电力、纺织等更具“传染性”的行业。
一如弹簧拉得太紧则会崩掉,坏账不可能无限积累下去。为此,印度银行不得不在日益恶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清理资产负债表,而印度企业也不得不痛苦地推行“去杠杆”。
此外,受疫情冲击,印度银行面临大量不良贷款的同时,盈利能力也大幅恶化,印度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愈加凸显。
一方面,在政府采取严格的经济封锁举措后,大量中小企业生产停滞,面临贷款违约的风险。有数据预计银行未偿贷款中20%~25%面临实质性违约风险,2020年印度不良贷款率或已升至18%~20%,同比增长约1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贷款违约增多势必传导至上层金融衍生品,进一步扩散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在央行持续降息的影响下,印度银行盈利能力大幅削弱。预计2020年印度银行的资产回报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均可能降为负值。银行一旦爆发系统性风险,将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冲击。
尽管印央行行长达斯多次公开向业界保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系统流动性、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上,印央行可能已用尽政策工具箱子,几无有效措施可供采用。
产业政策有心无力
自上台以来,莫迪政府一方面在国内持续加大经济改革力度,尤其是推动国企私有化改制,通过出售银行、电力、石油、天然气及道路等领域的国有股份筹资,以此削减财政赤字、吸引外资并提振经济。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印度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和人口红利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包括制定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激励制药、电子、汽车等十余个行业增加生产、扩大销售,制定分阶段生产计划(Phased Manufacturing Programme)鼓励提高制造业国产化水平。
上述措施对推动印度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效果。然而,疫情对印产业结构造成了严重冲击。
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倒挂现象”,即农业和工业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而服务业却十分发达,且发达程度随行业高端程度递增。服务业占印GDP总值一半左右,而制造业仅占GDP的15%,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印度服务业根基不牢。
3月末,印政府实施史上最严格的封锁隔离政策后,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印度2020年4月和5月的制造业PMI分别下跌至27.4%和30.8%,服务业PMI则同期大幅下跌至5.4%和12.6%。虽然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在政府逐步放松封锁管制后,于6月逐步回暖,但疫情反弹继续拖累经济发展。
此外,印度国内制造业企业多位于国际供应链中下游,需求刚性较大,抵御上游供应链波动能力极弱。以印度强势的纺织、汽车、医药和消费电子为例,哪怕产业政策制定得再好,也难免陷入“巧妇无米之炊”的困境。
农业或许是2020年印度经济的唯一亮点,但即使是这个领域也不安定。莫迪政府推出的三项新农业改革法案引发年末新一轮大规模示威抗议。2020年9月底在旁遮普和哈里亚纳等农业大邦暴发的小规模抗议已演变为全国范围的农业生产停摆,甚至与执政党关系紧密的大企业(如信实)的基础设施亦遭围攻。
总而言之,正如印央行所指出,印度经济已陷入技术性衰退。就2020年的表现来看,莫迪在2019年推出的“5年建成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愿景几无实现的可能;至于未来印度经济何时能脱泥淖,取决于疫情何时结束,也得继续观察莫迪后续如何“施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