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英国会不会有一丝丝后悔?
【采访、整理/观察者网 朱敏洁】
**观察者网:**中欧双边投资协议,原本外界对其在年内谈成的期望不大,甚至在12月30日的前几天,还有外电陆续传出谈判停滞、美国从中作梗等消息,所以您能否介绍一下此前中欧双方谈判的进展以及主要问题在哪里?最终能够达成协议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关键问题取得质的突破?未来落实前景如何?
**周小明:**外媒称,中欧投资协议谈判达成协议,是因为北京想在拜登上台以前结束谈判。其实,中欧双方都有在2021年前结束谈判的动机。对中国来说,在拜登入主白宫前同欧盟结束谈判,意味着对美国下先手棋。拜登政府正在策划对华包围圈。中国先发制人,利用白宫权力交接前的窗口期,加速谈判,抢先同欧盟经济捆绑,打乱了美国的阵脚。这是继RCEP后,中国向美国对华包围圈发起的又一次突围行动。
同样,欧盟也有早日达成协议的强大动力。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缔结,使欧盟在中国市场与美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欧盟深知有必要迎头赶上,缔结投资协议能给欧盟在中国市场抢得先机的难得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另外,中欧投资协议可以成为欧盟同美国谈判的筹码,帮助欧盟赢得对己有利的结果。
德国是2020年下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它把完成中欧投资协议谈判看作是任内的优先事项,决意完成中欧关系中的一大跨越,给后人留下一笔重要遗产。
根据欧盟的预测,今后十年,欧盟85%的增长要靠区域外。而中国则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协议中,中方的承诺大大高于此前宣布的措施,也高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的规定。中国承诺向欧盟开放制造业、金融房地产、建筑、卫生、电信、商业等领域,还对欧盟的其它核心诉求,如补贴透明性、国有企业及争端解决机制,也作出了最大诚意的回应。中欧投资协议因而被一些外媒称之为“中国与第三国缔结的最雄心勃勃的协议。”这些原因让谈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投资协议需要得到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批准后才能生效,期间或将受到欧盟内部和美国的干扰。事实上,早在投资协议谈判结束前,美国和欧洲就已出现一些噪音。英国《金融时报》社论呼吁布鲁塞尔不要仓促行事,在拜登上任前达成协议;《彭博社》评论员文章则抨击欧盟同中国达成这一协议是因小失大,可能危及美欧最大的战略目标,也就是组成一个能迫使中国接受基于自由和规则的西方联合阵线。拜登阵营也公开向欧盟施压,要求欧盟按下谈判暂停键。
可以预料,在协议批准过程中,美国会起劲使绊子;一些欧盟议员也会以所谓中国的“人权”和“劳工权益”为由,阻扰协议的通过。但是,除了美国以外,协议对各方都有好处,其魅力和诱惑,估计欧盟抵挡不住。中欧投资协议于2022年生效,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回看过去,中欧投资协议谈判从2014年1月启动,历经七年之久,先后进行37轮。欧盟一直同中国纠缠市场准入的“对等”问题。即便投资协议谈判结束后,欧盟还有人宣称中国让步不够,中欧没有实现真正的对等。其实,“对等”是相对的。在能源领域,法国电力公司30多年前就进入中国市场,在华有多座合资核电站,欧盟能不能同样地对中国核电企业张开双臂呢?在医药领域,欧盟药企在中国广阔的市场驰骋多年,但中成药近十年来在欧盟一直被禁售,这又当何论?
再者,同一领域内,不同经济体的现实市场和市场潜力有很大差别,中国的市场规模在很多领域已远远大于欧盟。在考量“对等”时,是不是需要考虑市场规模,从而进行加权计算呢?
市场同技术、资本、自然资源和知识产权一样,是重要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市场准入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用来换取发达国家优惠条件的筹码,所以才有了发展中国家独享的“不同且有差别的待遇”。美国政府对TikTok等中国企业的的打击,从本质上来说,是不让中国公司占据美国市场。近年来,欧盟对谷歌进行反垄断处罚,累计金额超过90亿美元。去年12月,欧盟公布《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英国也以反恐为名,去年11月底批准了对脸书、谷歌等每个科技公司的监管计划。诸如此类举措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迫使美国的大型网络平台为本地企业让出市场。
对中国来说,本国市场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好、使用好。郑永年教授最近就提出,中国有必要把自己在世界上的市场份额转化为规则制定权。
其实,欧盟的诉求远不止“对等”和“公平竞争”。不久前,欧盟起草了一份关于欧美应对全球变局的新议程,提出欧盟要与美国结盟,共同对付中国崛起所造成的的威胁。这份文件还建议2021年上半年召开欧美峰会,正式启动新的跨大西洋合作。过去四年,特朗普大搞“美国优先”,不带欧盟玩,有时还揍它一顿,欧盟是很失落的。拜登在美国大选中胜出,欧盟政界和媒体欢呼雀跃。尽管欧美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但欧盟认为,在应对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方面,欧美是感同身受的。因此,美国大选一明朗,德法外长就在媒体发文,热切期盼拜登推动欧美实施“跨大西洋新交易”, 共同应对“中国日益增强的自信”。
欧盟的“新议程”提出成立欧美贸易和科技理事会,加强欧美在投资审查、技术知识产权、强制性技术转让和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合作,建议欧美以跨大西洋技术同盟作为治理机构,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成立广泛同盟。欧盟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得以实现欧美主导全球技术使用和监管的目标。此外,还包括欧美共同领导世贸组织改革。显然,欧盟的真正目标是,重塑欧美在国际舞台的领导地位,实现“欧美共治”,共同主宰世界。
**观察者网:**与此同时,英欧协议谈判最终踩线完,这次为何能达成妥协?去年10月,英国议会下议院通过《内部市场法案》,让英欧谈判雪上加霜,协议初步完成后,这个法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另一方面,脱欧以后,英国以“全球化英国”作为战略目标,去年底陆续和20余个国家签署贸易协议,不过与中美等主要经济体的谈判未见推进。那么,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成的背景下,英国的这幅全球化蓝图,前景如何?
**周小明:**英国从去年1月31日就同欧盟正式分手,但根据过渡期安排,仍然享受此前的优惠。近一年英欧谈的是“未来关系”,也就是今后怎么过日子。英国与欧盟在圣诞节的前一天达成了协议,实现了“软脱欧”。但英伦三岛没有多少人拿出香槟酒庆贺英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因为大半英国人根本是反对脱欧的,“软脱欧”也无法医治他们心头的伤痛,非常无可奈何。工商界也只是松了一口气,英国避免了最糟糕的结果—没有协议的脱欧。这种被称为“硬脱欧”的分手将造成英国经济混乱,打乱货物和医药供应,对处于300多年来最糟糕状况的英国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协议谈成后,英国拿回掌控权,重新获得立法权和司法权,不用再听布鲁塞尔的吆喝,也得以自行决定欧盟哪些人可以进入英国,终结了欧盟人员自由流入英国的做法。六年前我在英国工作时,曾看到一篇报道,称有近百万波兰人在英国打工,伦敦一城就有超过50万的法国人。因此,不少英国人认为,外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成为英国脱欧的动因之一。
但英国也将为“主权”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据英国的政府经济预测机构估算,同继续留在欧盟相比,软脱欧也会给英国造成4%的经济损失,让英国更穷。虽然协议规定,英欧间货物流动享受零关税和零配额,远远优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待遇,但是英国离开欧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区,意味着英国公司成本上升,消费者价格上涨。举个例子,每天有几千辆满载货物的卡车经过英国南部港口多佛来往于英法之间,脱欧前,英法互不设立海关,货车进出畅通无阻;今年开始设海关,从欧盟进出口都要申报,只要过关手续延误两分钟,多佛就会排起十多公里长的车队,部件未能及时送达,导致企业停滞。据英国财政收入部门测算,仅进出口申报,英国公司就需花费100亿美元,此外像专业资格和产品标准的互认、 金融业的相互准入等问题,这回都没来得及谈。
欧盟是英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年出口额约4000亿美元,占英国全球出口的43%:从欧盟的进口则占英国全部进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利益关系,虽然英方立场有时显得很强硬,但为了达成协议,最终不得不作出让步。
按照协议,北爱尔兰实际上将继续留在欧盟单一市场,成为英国的“特区”。《内部市场法案》的实施将导致在北爱尔兰与爱尔兰之间设立关卡。因此,它违反了英欧此前达成的协议,遭到欧盟强烈反对,拜登也对英国施压,英国最后的选择属于无奈之举。实际上,当英欧未来关系协议还在谈时,英国已经有人担心,协议可能推动北爱尔兰同爱尔兰在经济上无缝链接,促使经济文化高度融合,最终形成联姻。
达成协议的最后两个障碍之一是 “捕鱼权”。事实上,渔业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微不足道,仅占0.1%左右。 欧盟设想在谈判初期谈妥。但谁也没想到,英欧谈判差点在这个“小阴沟”里翻了船。英国最初建议,2021年起给欧盟三年过渡期,期间欧盟在英国海域的捕鱼量削减60%。此后,欧盟渔船如何进入英国海域取决于年度磋商。欧盟的方案是,在10年过渡期内,欧盟的捕鱼量减少18%。经过几个月讨价还价,进入2020年最后一周,捕鱼权成了达成协议的最后障碍。英国首相约翰逊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电话交谈后,英欧双方才达成妥协。协议规定,欧盟在五年过渡期内,在英国水域的捕获量削减25%,以后的安排由每年一度的谈判决定。估计今后五年,不太可能有大风浪,但谈判后续安排时也免不了舌战。
另一个“公平竞争”问题是欧盟提出的,它要求英国在税收、劳工权益、政府补贴和环保等标准上向它看齐。理由是,如果英国的补贴标准超过欧盟,欧盟的企业就无法同英国公司竞争。但英国脱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摆脱欧盟的约束。于是,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争吵了几个月。在去年底达成的协议中,双方同意采用一套共同标准来约束双方。为处理纠纷,还决定设置独立争端机制,如果一方违反共同标准,另一方就可以提起起诉,并向违约的一方征收报复性关税。
荷兰边检没收英国司机的火腿三明治,笑称欢迎“脱欧”。视频截图
除欧盟以外,英国的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是美国和中国。英国曾指望通过与中美签订自贸协定,来弥补同欧盟分手的损失。然而,脱欧后的英国突然发现现实如此残酷:有了同中美商签自贸协定的自由,但选项没了。英国原本期待英美自贸协定很快落地,特朗普政府似乎也很给力,但人算不如天算,白宫易主,美英自贸协定没排上拜登政府的日程。拜登明确表示,上台后的首要任务是应对新冠疫情,重振美国经济,贸易谈判要为国内要务让路,“先安内后攘外”,看似也符合美国新政府的逻辑。但拜登的打算也反映出美国对美英贸易协定的冷淡。过去奥巴马政府认为,英国留在欧盟更符合美国利益,因此玩命给脱欧泼冷水。奥巴马曾在访英时明确表示,英国想和美国谈自贸协定,将被排在同美国谈贸易协定的所有国家的后面。作为奥巴马当年的副手,拜登可能不忘初心,对美英自贸协定没有热情也在情理之中。
中欧投资协议落地,对欧洲工商界是重大利好。英国脱欧后,成了局外人,连蹭热点的机会也没了。过去半年,英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对中国持有更大的怀疑和敌视,禁用华为5G,干涉香港和新疆等重大问题,同中国闹得很僵。这样的政治氛围,中英谈自贸协议,显然不合时宜。
去年底,中国连下两城,先后拿下RCEP和中欧投资协议。因此,即使中英关系正常,中英自贸协定的重要性对中国来说也大大降低。因此,在自贸谈判问题上,中国显然不会太着急,更不会很主动。中国的策略大概会是,等英国回过味来,有悔改表现后再谈。可见,中英自贸协定的谈判将被束之高阁,而这一放可能就是数年。没有和中美达成贸易协定, “全球的英国”就无从谈起,这一宏伟蓝图的前景看来是黯淡无光了。
**观察者网:**RCEP签署后,很多人关心欧盟的态度与处境,一方面是欧盟内部的脱欧谈判以及欧美关系的重塑;另一方面,亚太区域整合在欧洲事务中的分量几多?关于RCEP、CPTPP的讨论,在欧洲社会是否激起水花?
**周小明:**欧盟主要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待RCEP的。因此,它对RCEP的反应与对CPTPP反差很大。三年前,CPTPP达成。欧盟称它是多边主义的胜利,是对特朗普的单边主义的一剂解药。而在RCEP问题上,欧盟发出的声音大都是替美国感到惋惜,叹息特朗普的政策导致美国游离于亚洲最大的自贸区之外,让中国乘虚而入。
同时,RCEP的签署使欧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亚洲在向前走,美国至多也就是原地踏步,而欧盟则在后退,英国也从欧盟分离出去。法国总统马克龙哀叹,欧洲已经不在世界的中心。欧盟更真切地感到,自己需要在生机勃勃的亚洲找到立足之地。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促使欧盟不顾美国的隔洋喊话,毅然决然地同中国达成协议。
**观察者网:**RCEP签署,其中最有分量的应该是中日韩三国的参与,有人认为这是为中日韩自贸区最终谈判搭一座桥梁,您怎么看?中日韩自贸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周小明:**RCEP的签署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做了一些铺垫,创造了一些条件。原本中日、日韩之间都没有双边贸易协定。在RCEP框架下,这两对国家实现了关税减免。 此外,随着RCEP谈判的结束,中日韩三国的谈判官员可以腾出手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三边谈判中去。
中日韩自贸区的构想早在2002年就提出来了,谈判于2012年正式启动,至今磕磕绊绊已走过八个年头。但是,离协议达成,还很有很长一段路。当下,中日韩三方都表示有意愿加快谈判。中日韩三国的GDP总量很大,2019年接近22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大一些;贸易总额达到7.1万亿美元,比美国高出3万亿美元。中韩日三国的经济互补性也很强。自贸协议谈成了,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必将产生巨大作用。
应该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进展与RCEP有一定关联,但又有它自身的逻辑。目前,谈判主要面临三大难题。首先,贸易自由化的雄心、水平不一。日韩希望采用高标准,而且大步跨进、一步到位;中国则倾向于渐进的目标。日本还想在协定中引入CPTPP的新贸易规则。第二是历史包袱和政治问题。中日、中韩及日韩之间都存在一些历史和现实政治问题,比如中日有侵华战争和钓鱼岛问题,中韩有萨德问题,日韩之间同样有岛屿争端和历史问题,这都是东北亚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复杂变数。第三是美国因素。美国从自身战略目标出发,不希望中日韩缔结自贸协议,不时在三国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日韩在安全和战略上受制于美国,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行事。拜登虽然还没上台,但他早就声称要组建民主国家同盟共同对付中国,这必将给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造成不少干扰。
2012年,在亚洲同时进行着三个重要协议的谈判:一个是TPP,另一个是RCEP,还有一个就是中日韩自贸区。前两个协议的谈判都已落下帷幕,中日韩FTA却掉队了,至今尚未出现实质性进展。东北亚自贸区建设的三国演义何时了,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
2020年底,中澳关系紧张。图自联合早报
**观察者网:**RCEP协议框架内包括澳大利亚,但最近中澳关系紧张,中国针对澳大利亚的部分商品进行制裁,首先这些制裁是否与协议有冲突,其次未来在RCEP框架内中澳经贸关系会有什么发展?
**周小明:**首先,RCEP目前尚未生效。估计最快也得明年年底前后才能得到批准。中澳之间早就有自贸协定,本该去年年底升级。中澳之间目前的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当高。澳大利亚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比如澳大利亚葡萄酒借助中澳自贸协定提供的低关税,一举打败法国,在中国市场夺得魁首。
澳大利亚靠中国市场,享受了10多年不间断的经济增长,但是它用地缘政治眼光来审视中国,在尽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同时,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近年来,澳大利亚好像得了迫害妄想症,成天疑神疑鬼,把中国再正常不过的经济和外交活动看作是对澳大利亚的渗透和政治干预。本世纪初,我在澳大利亚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些当地华人,他们到中国投资,只是因为同地方政府打交道比较多,就被认定为“中国间谍”。澳大利亚有些人的脑洞真的大。
现在,又把自己捆绑在美国的“反华”战车上,不断挑衅中国,跳得比谁都高。同时,又要求中国同它生意照做。我问澳大利亚朋友:如果你的邻居对你满怀敌意、屡屡寻衅,你还愿意同他打交道吗?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有位议员号召本国民众抵制中国产品。但问题是,澳大利亚1/3的出口产品到了中国,倘若中国消费者和企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澳大利亚终会自食其果,痛苦难堪。
国家间的经贸发展,需要良好的政治关系来支撑。就目前来看,中澳经贸关系恢复正常,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原因有两条:一是美国,拜登上台后,会把澳大利亚拉着更紧。二是澳大利亚政界的对华认知与现实的偏差巨大。举个例子,前两年澳大利亚针对中国制定了反间谍和外国干预法,时任总理的特恩布尔竟用普通话宣称,澳大利亚人站起来了。在这种草木皆兵的氛围下,RCEP对当前紧张的中澳关系很难产生实质性影响。
**观察者网:**RCEP签署后,习近平主席在东盟峰会上表示中国积极考虑加入CPTPP,随后外长王毅访问日韩,这一系列的举动让外界猜测良多。过去采访您的时候,也谈过国内关于中国加入CPTPP的呼吁,但这次的表态似乎上升到决策层面,所以想请您再就此事的走向做一些分析。
**周小明:**中国领导人的表态,再次显示了中国扩大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决心。在逆全球化浪潮居高不下的当下,中国的表态对外传递了一种强有力的信号,那就是,中国坚持多边主义,中国的大门是敞开的。
其实,中国对加入CPTPP一直持开放态度。李克强总理在今年5月答记者问时,也曾做过类似表态。习主席的这次表态比此前更为积极,但不是一个大的转变。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近两年来,日本和其它一些CPTPP成员都曾表示欢迎中国加入,但同时又强调,中国加入的前提是符合CPTPP的高标准。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首相菅义伟近日表示,中国在现有的国有体制下,加入CPTPP不太可能。应该说,他这句话确实是说了实话。
的确,中国加入CPTPP有个一可行性问题。中国目前自身条件离CPTPP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应该说,中欧投资协议破解一些难题,缩小了这种差距,但差距仍然显而易见,可见不可及。这种挑战不光体现在关税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贸易规则上。CPTPP的贸易规则是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反映了西方的利益。如果这些贸易规则与中国改革方向一致,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会去努力。然而,中国不会为了加入CPTPP而牺牲自己的根本利益。试问,中国能摒弃国有体制吗?现在的困境是,CPTPP的一些贸易规则与中国现行法律和规定相矛盾,其中有些还涉及到中国的根本利益。
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中国能否加入CPTPP的关键还在美国,美国会成为最大障碍。中国能不能加入,日本说了不算;归根到底,美国才是CPTPP的真正主人,日本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管家而已,主人不点头,管家岂敢答应?即使同意了,也不算数。
日本在美国退出TPP后获得相关协议主导地位,并在2018年促成CPTPP协议签署。图自路透社
不消说,TPP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也是美国谋求全球贸易规则主导权的工具。由此看来,美国重返TPP,只是个时间问题。2015年,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12个国家达成了TPP协议,但希拉里在竞选总统时摒弃TPP,是因为这一协议遭到许多选民的反对。如今,拜登也对铁锈地带选民有承诺,现在重返TPP很可能被这些选民视为背叛,何况两年后美国还将举行中期选举。因此,我估计至少今后两年内美国不会回归TPP。
此前,国内有声音建议中国抢在美国之前加入CPTPP。其实这种想法并不现实。美国绝对不会允许中国填补自己留下的真空,让中国在自己之前加入CPTPP。
特朗普把中国入世称之为美国的“灾难”,因为入世为中国经济插上翅膀。美国的当权者恐怕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教训”。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美国会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加入CPTPP的申请,希望乘机打掉中国的制度优势,遏制中国崛起。为此,他们一定会提出众多苛刻条件,开出中国无法承担的要价。中国入世谈判历经十多年,中国的谈判官员从黑发人变成白发人,可以预料加入CPTPP的道路一点也不会比入世之路平坦,相反可能更为残酷。即使中国最终被接纳为CPTPP成员国,那也不是三五年内能办到的事。
**观察者网:**随着近期RCEP、CPTPP等区域协议成为舆论热议话题,WTO反而愈发显得门前冷落,如今WTO干事人选难产,改革进程停滞,未来前景究竟如何?
**周小明:**WTO总干事两位候选人之一是尼日利亚前财政部长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她只是因为美国的反对没能当选。她有美国和尼日利亚双重国籍。特朗普政府不支持她,是因为她和中国走得太近。她是新发展银行的董事。美国支持韩国的候选人,原因是比较顺从美国。美国的意图很清楚,通过安排自己人出任总干事,来控制世贸组织。拜登政府是否尊重绝大多数成员的选择,赞同奥孔乔-伊韦阿拉当总干事,主要取决于他对这位女士的评估。如果评估结论是对美国缺乏足够的忠诚,不会帮助美国恢复对世贸组织的主导,美国大概还会还是凌驾于其它成员之上,坚持自己的人选。
世贸组织新总干事迟迟不能确定,对该组织的运作影响很大。前总干事阿泽维多已于去年8月31号离任。由于美国坚持由美国籍副总干事出任临时总干事,致使临时总干事选举流产。于是,世贸组织群龙无首,秘书处成了“临时政府”,不对任何人负责,谁也没法负责。原计划去年召开的部长级会议推迟到今年,WTO改革也没启动。
WTO总干事候选人,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俞明希(左)和尼日利亚前财政部长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图自韩联社
世贸组织的上诉机构已经彻底关门大吉。最后一位法官——中国籍法官赵宏女士已于去年12月初期满离任。而造成世贸组织这一困境的又是美国。美国多次阻挠上诉法官的遴选。目前,有120多个成员敦促尽快重启上诉机构法官的遴选程序,中欧还联合提出了改革方案。但是,世贸组织的决策机制是协商一致,167个成员中只要有一票反对,决议就无法通过。去年初世贸组织讨论全年预算时,美国就曾单枪匹马“成功”将上诉机构的预算砍掉90%。
上诉机构的瘫痪状态是否随着拜登的上台迅速得到改变?我看未必。美国对上述机构的不满源远流长,远远早于特朗普政府;它的不满主要是,上诉机构越权,手伸得太长,侵犯了美国的主权。
世贸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几乎都是在美国主导下创立的,因此美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组织要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如果触犯了美国利益,即使按规则办事,也是犯大忌。事实上,美国在世贸组织诉讼中的胜诉率高达80%以上,但依它的想法是,把世贸组织的贸易争端机制拉回到关贸总协定时期的仲裁,仲裁不具强制性,只有双方同意,才能执行。由于美国在世贸组织里是老大,它赢了官司,对方不敢不执行它他输了官司,不执行仲裁,谁也没辙。
所以,我认为,上诉机构功能恢复的前景很不乐观。中欧以及其它成员在世贸组织之外搞了一个临时上诉机构,有功效,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美国和日本这两国贸易大国游离在外,临时机构的普遍性就差一点。
世贸组织的另一个职能——谈判,也乏善可陈。去年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谈判领域是渔业补贴,到了秋季,发达成员不同意发展中成员的提案,谈判被迫中止。数字经济谈判,原定于去年世贸组织贸易部长会议召开前取得实质性进展,到现在仍是八字没一撇。
**观察者网:**如果WTO的问题短期内无法取得妥协和共识,未来会不会有新的组织或区域性的贸易框架来代替WTO?
**周小明:**世贸组织看起来灾难沉重,有生存危机,但它并没有病入膏肓,我们可能平时对它的负面关注多了点。其实,目前还有20来个国家申请加入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还会向前走,但会走得很艰难。它与区域性的贸易框架有很大不同。首先是规则有别。例如,CPTPP中有关劳工权益、国有企业和数据流通等规则,就不在世贸组织的规则里。其次,规则的适用范围不一样。世贸组织规则是全球性的,管辖167个成员,有普遍性。而区域性的贸易框架往往成员比较少,影响有限。RCEP只有15个成员,美加墨的FTA只管三个国家。
相对于双边贸易协定和单边主义,区域性贸易框架是一种进步, 但也有局限性。例如,CPTPP的贸易规则虽说是“进步的”, 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高不可攀,自然就曲高和寡。区域性贸易框架的某些规则最终可能会被世贸组织所吸收,成为全球规则。但这个过程将会相当漫长。世贸组织与区域性的贸易框架有点象两块互不交叉的水体,自成体系。区域性自贸协定的蓬勃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世贸组织的生存?还不至于。世贸组织的生存主要取决于自身,而不是其它组织。它同其它组织不存在竞争。就目前看,任何可能取代世贸组织的机构都还没有出现。
图自纽约时报
**观察者网:**拜登在西方被称为多边主义者。他曾多次表示,美国要重返多边机构。国内有评论认为,拜登当选,对中美经贸关系是利好,意味着在中美在国际上将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因此,国内有些人对中美经贸的关系的改善抱有一定期待。你是怎样看的?
**周小明:**对于“多边主义”,西方的理解同我们不一样。西方对“多边主义”的定义是,两个以上国家合作解决国际问题。就好比,英法军舰加入美国在南海进行“自由航行”在西方被视为多边主义行动。拜登所谓的“多边主义”对中国不一定是利好,鉴于其联欧抗华的意图,可能更多地体现为纠集盟国围剿、孤立中国。所以,拜登的“多边主义”非但不能增进中美合作,反倒可能加剧中美之间的冲突。他过去的多次演说表明,美国重返多边机构,为的是恢复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以便在国际组织中重新称霸。它希望主导多边机构议程的设置,向其它国家发号施令。
在气候变化、传染病和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等领域,拜登治下的美国可能同中国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中美两国有走到一起的机会。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是,美国可能会以合作为名,要求中国与它配合,听它指挥,把中国纳入它的轨道。
在中美合作中,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不应置自己于从属地位,成为为人做嫁衣的角色。同时要提防西方国家推卸自身责任、将负担转嫁于我们的企图。不言而喻,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品,是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所需要的,也是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尽的努力,但要分清责任,量力而行。
比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很有必要坚持“共同但又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大包大揽。每当我听到英美人士夸中国能为世贸组织改革作出重要贡献时,总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希望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他们想要的改革。
在拜登时代,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预计将呈现三个特点。首先,聚焦“结构性问题”。特朗普的惩罚性关税政策不但没能造成中国元气大伤,反而使美国企业和民众承受过重负担。可以预料,拜登入主白宫,惩罚性关税可能逐渐退居二线,“结构性”问题上升为华盛顿的优先事项,聚焦中国的“恶劣行为”:窃取知识产权、倾销补贴、强制性技术转让和国有企业。
其次,突出规则制定。拜登多次宣称,美国和盟友必须主导全球规则的制定。为了应对中国,欧美日在过去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开了七次部长会议,搞出了有关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和政府补贴等有关规则。同特朗普比,拜登更看重规则制定。在他眼里,制度安排是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美国会千方百计排挤中国,牢牢把控全球规则制定权。今后几年,争夺规则制定权将成为中美博弈的又一重要领域。日内瓦很有可能将成为主战场。
再者,强化同盟合作 国内有评论认为,中欧投资协议的达成使美国联合盟友孤立中国的图谋胎死腹中。其实,投资协议谈成仅仅是中美博弈的一个回合。我们切不可低估美国联欧抗华的决心和能量。可以肯定的是,拜登政府会不遗余力地组织统一战线。过去几年,美国找我们茬,大多数情况下是中美单练,一对一,今后可能会是围攻,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准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