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如何享受碳普惠?深圳“造”个了低碳星球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眼下,距中国正式做出“双碳”承诺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也已经正式上线。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目前中国碳市场交易主要鼓励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参与,个人和家庭暂时还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
但想要形成全社会低碳发展的共识,鼓励个人消费端的减排必不可少。问题是,个人消费端排放具有“小散杂”的特点,很难采用与行业、企业节能减排相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因此怎么提高个人减碳的积极性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结合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力量,创新性地开启碳普惠平台——低碳星球的建设工作,希望通过正向激励机制倡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增强个人减碳的主动性。
图源:腾讯
为什么要做碳普惠平台?
个人及小微企业的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形成对个人减碳持续有效激励机制呢?在个人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背景下,碳普惠机制应运而生。
所谓碳普惠机制,是指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的减碳行为可以在碳普惠平台转化为个人的碳资产,并形成商业价值,是个人间接参与碳排放交易的创新形式。
由于个人无法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碳普惠机制也可以视为碳市场的延伸和补充。
(资料图)
对比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普惠体系还有三个明显的不同:
首先是参与主体,碳普惠体系的参与者主要是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而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主要由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参与。
其次是实施范围,碳普惠体系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领域,而非工业生产领域。
第三就是激励机制有所不同,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约束大型工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碳普惠体系是为了倡导个人减排行为的正向引导机制。
总体来看,碳普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价值信号的激励机制,旨在解决践行绿色低碳行为中个体、社会利益冲突的问题,实现个体、社会环境利益激励相容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在中国向世界做出“双碳”承诺的大背景下,建设碳普惠平台有利于增加全民参与低碳行为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的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深圳碳普惠模式创新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深圳在碳普惠工作的探索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沿,早在中国正式提出“双碳”目标前便已开始研究。在我国正式做出“双碳”承诺后,深圳碳普惠的相关工作进展也开始加速。
今年6月5日,第50个世界环境日当天,由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牵头,联合包括腾讯在内的9家公司成立深圳碳普惠联盟,提出联合倡导公众低碳行为,并联合推动碳普惠场景完善、行为量化、普惠循环。
12月17日,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由腾讯打造的面向公众的碳普惠互动平台“低碳星球”小程序正式上线。这是深圳碳普惠授权运营平台,首先上线绿色出行生活场景,通过科学核算个人乘坐公交地铁的减排量,累计碳积分。通过授权管理,有效聚集参与主体的减排量,并通过平台运营机构参与深圳碳交易市场核证减排交易,并将普惠奖励返还个人,形成可循环的持续运营模式。
图源:腾讯低碳星球小程序
当然,做好碳普惠机制的建设工作,也离不开法规的指引。7月,《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条例提出,深圳市政府应当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动建立本市碳普惠服务平台,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量化,通过政策鼓励与市场激励,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
11月,《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正式出台。《方案》明确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主要工作目标:2021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完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建立碳普惠商业激励机制;2022年,搭建碳普惠统一平台,逐步实现碳积分与碳普惠减排量的联通兑换,以及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在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和收益反馈,初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普惠运营机制;2023年,完善碳普惠体系,基本形成规则流程清晰、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和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截图
事实上,深圳之外,全国也有多地在探索碳普惠机制,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地。而深圳的创新之处,在于借助互联网公司的科技力量建设碳普惠统一平台,为促进个人真正参与碳交易、享受碳普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减碳人人可参与、普惠人人可享受。
搭建碳普惠平台,难点在哪?
从碳普惠平台的建设初衷来看,就是为了激发普通人的减碳生活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把个人的低碳行为转换为经济价值。既有助于环保,又能创造经济价值,碳普惠机制毫无疑问带来的是双赢甚至多赢。
既然碳普惠对社会这么有利,为什么各地进展十分缓慢?
这里就绕不开减碳行为量化问题。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碳普惠机制的特点是个体减碳量很小,同时又在社会上大量存在——“量不大但面很广”。因此,个人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产生的碳减排量,如何统计成为难点。
这也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深圳碳普惠体系中发挥价值所在。
作为科技互联网企业,腾讯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都有着领先优势,该公司打造的“低碳星球”碳普惠平台已经和腾讯乘车码、腾讯地图平台打通,在鼓励用户选择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进行减碳,获得个人积分的同时,也为用户建立起自己的碳账户;同时,腾讯区块链将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为碳数据积累做可信数据记录。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刘洋指出,碳普惠平台本质上是一个公益的活动。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用专业的技术打破信息孤岛,需要有跟公众对接的能力。腾讯的用户量非常大,他们可以更好地通过数字化工具,促进个人碳减排行为的养成,而先进的技术可以保证减排量核算的准确性。
当然,用户绿色出行产生的减排量,也需要一个科学的核算流程和方法。为此,深圳市已经出台《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该方法学详细规定了个人采用低碳出行方式产生的减排量如何计算、核算边界的确定等。
《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截图
方法学评审专家指出,碳普惠是否真正带来了碳减排,对这个机制的声誉、这个机制获得信任和公众持续参与和支持,特别重要。这有赖于研究开发出科学规范、逻辑严密、便于获得可靠准确监测数据的方法学。以此,一个优秀的方法学,对于推进一项碳普惠活动,进而通过碳普惠活动提升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就显得特别重要、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前,绿色出行只是“低碳星球”平台的其中一个使用场景,未来还需要纳入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公益、小微企业节能减排项目,这也要求更多领域的方法学出台,以规范减排量核算。
更关键的问题是,减排量核算出来后,碳普惠平台还要去对接买方。毕竟,碳普惠平台就像一个市场,光有卖家不行,还要有足够多的买家参与进来,市场才有生命力。如果平台没有持续造血的功能,就无法解决激励长效机制的问题。
刘洋指出,目前很多碳普惠平台存在的问题就是买方比较少。他认为,不管是商业激励还是政府补贴,都是不可能持续的。只有市场化的行为才是可持续的,只有打通交易平台跟这个履约企业,让履约企业、管控企业互动起来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