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咸阳机场空调传播病毒?清华教授反驳:完全是外行人的臆测
None
26日,有媒体发布文章称,西安咸阳机场T3航站楼使用的空调技术,可能造成了西安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匪夷所思的病毒传播”。西安长安大学、东莞大朗最初出现的病例,也许就是在西安机场使用洗手间时,被空气管道送来的微量病毒传染。对于这种说法,长期从事暖通领域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颖心称其“完全是外行人的臆测”。
“对于传染病防控来说,咸阳机场T3航站楼是比传统一次回风的中央空调系统更安全的方式,因为只有新风,没有回风。”朱颖心说。她是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国际室内空气学会科学院会士兼热舒适技术委员会主席。她记得,文章发布的那天晚上,“业内人士都在批评。”
朱颖心在上述文章后的留言(受访者供图)
针对争议文章中指出的,“如果中央空调所有送风都是外界新风,那加热能耗会非常大。一般只会少量补入外界空气,以补充室内氧含量。大部分管道空气仍是使用室内空气进行保温循环”,朱颖心解释,传统的空调,靠大循环风送热风或冷风来控制室内温度,新风量并不大。西安咸阳机场T3航站楼用的恰恰不是这个系统,而是完全没有循环风的地板辐射加新风系统——新风保障空气的卫生和湿度,地板辐射实现夏天降温、冬天供暖。
争议文章特别提到了西安咸阳机场空调使用的“下送风”技术,并称“就是这个下送风回风结构,最终造成了西安机场出现最匪夷所思的病毒传播”。
朱颖心回应称,西安咸阳机场应用的空调系统是“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温度靠地板供暖或地板降温来调节,风管从建筑外部抽入新风,再从高度一米左右的出风口送入建筑内部,出风口设备高度大约相当于“人蹲在地上”。传统的“上送风”就是常见的远高于人们头顶的出风口,而下送风的出风口低于常人的身高,把新鲜空气送到人员逗留区,确保地面以上两米的空气温湿度适宜、干净卫生。需要防控传染病时,下送风由于不需要“循环”,反而更安全。
在一篇论文中,设计者展示的西安咸阳机场T3航站楼下送风加地板辐射技术应用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她介绍,机场航站楼内部空间高大,低处有十几米高,高处有30米以上,只管人群所在的两米以下的空间“足够舒适和安全”,上面冷热不用管,这是它节能的原理。
也就是说,新风进入建筑内部前,只需要控制温湿度和清洁度,“用地板来供暖、降温,要循环风来干吗?”
朱颖心补充,特别是在夏季,新风常常需要除湿,用到的过滤物质包括氯化锂溶液、氯化钙溶液等,“哪怕是外面的空气不干净,细菌和病毒也能被杀死”。
争议文章还提到,“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循环管道打通,导致原本位于国际北指廊一楼候车区域的病毒,被抽到了200多米外的二楼候机区域”“因为管道是高速封闭流体,相当于气动投毒”。长安大学一家四口,“父亲和外婆使用了值机柜台附近的洗手间,于是被空气管道送来的病毒传染”。
“有工程师查看图纸发现,文章里说的200米,实际距离超过1000米。”朱颖心表示,航站楼空间巨大,做空调设计时,基本原则是区域分开,“避免一根绳上拴着所有蚂蚱”。以拥有3个航站楼的西安咸阳机场为例,可能需要几百上千个空调系统。无论传统的循环风系统还是新风系统,每一个空调系统负责的区域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独立的空调系统最多负责1000平方米的范围,哪怕是循环风,也只会在这1000平米以内“转”,“根本不可能有空调系统把几百米外的国际区指廊空气抽到国内区”。
首先,如此长距离的空气循环需要超长的管道,这样的管道在火灾发生时,会让火和烟会顺着管道扩散。这种突破“防火分区”的管道,设计上无法通过审验;其次,如果整个航站楼都用一个空调系统来送风,系统的风机扬程至少要几千帕斯卡(压强单位——记者注),风量可能要上千万立方米,管道粗得能开进汽车,噪声得惊天动地,“世界上还没有这么超级巨大的风机出世”。
朱颖心注意到,争议文章指出,机场新风管道内空气流速高,她表示,新风系统的主管路,空气流速不超过10米/秒,支管路只有2-3米/秒,“这个速度怎么能叫高速呢,速度真高起来噪音都吵死了,铁皮(管道金属外壳——记者注)得跟着哆嗦”。
那么,可能是机场卫生间的通风系统造成了病毒的传播吗?
朱颖心解释,公共建筑卫生间,一般是24小时排风,卫生间的门进风,排风口只负责出风。此时,卫生间会形成一个“负压”的环境,空气很难向门外流动。机场只要有乘客,卫生间一定是排风的,每一个卫生间被抽出的空气都会直接排放到室外,更不会循环到其他卫生间。就算带有病毒的空气从卫生间大门溜出去,也不可能冲到千米之外的其他卫生间里,“没有这个(空气)动力”。
“如果机场有问题,一定是人或物流原因,还没有查出来,绝不可能是空调系统的问题。”朱颖心确定地表示,“我担心那篇文章会误导流调工作,掩盖真正的原因。不能让这样一篇文章伤害整个行业。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是国内第一个应用溶液除湿下送风加地板辐射技术的民用机场航站楼。据朱颖心介绍,这项技术大约在十几年前出现,至今仍然代表行业的较高技术水平。此前,人们发现,在高大空间中,冬季空调使用“上送风”不合理,因为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底下还冷的;夏天,人员活动区以上的区域气温也会比人员活动区的气温低,所以才改进为下送风,“是行业里公认的好的创新成果”。
朱颖心给学生授课会结合工程案例,“西安咸阳机场T3航站楼”的空调系统是她的清华同事参与设计的,也是她在课程中常常提到的“成功案例”。清华大学“节能楼”里,因为“实验”目的,很早就试用了这项技术。
然而,据朱颖心了解,那篇争议文章刊发后,不少在建机场的业主开始质疑这项技术,“本来打算用,现在重新咨询专家”。
“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系统,也按照规范设计、安装,结果因为这个引发误解和质疑,太不应该了。”
朱颖心梳理中国的“空调”发展史时表示,从前的空调,夏天够冷,冬天够热就行,近年来,无论是工业还是民用的空调系统,都越来越“讲究”。恒温恒湿有问题,空气质量不好也有问题,这些问题在科学技术层面要一步步解决。
2003年SARS病毒的传播让人们意识到,建筑内空气循环可能导致病毒扩散,在传染病防控环境中,要尽量开全新风。实现这种“不回流”的功能,即使是传统的使用回风的空调系统也可以做到,让回流变成直流,虽然能耗会增加,但比较安全。此外,在空调系统内加装效率较高的过滤器也可以保障安全。
朱颖心又举例,在设计医院的空调系统时,病房内会使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风机盘管里有换热器,让空气在独立的空间里循环打转,加上新风送风,“绝对不会用一次回风系统,把所有病房串在一起”,避免和其他病房交叉感染。
“你家用地热采暖,单独装了个新风,空气怎么会跑到邻居家呢?”她打比方说,“同理,西安咸阳机场T3航站楼每个独立的空调系统也一样,只有新风,没有回风。即便是采用回风式空调系统的T1、T2航站楼,也不会出现病毒通过空调系统在不同区域间传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