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少将:中国在以色列偷偷试验巡航导弹?真相也许是这样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尤金少将】
2021年12月20日,一则简短的消息出现在《以色列时报》的头版头条——以色列国家检察院以“未经许可制造、实验并向中国出口数十枚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巡航导弹,并在以色列本土进行了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验”为由,起诉了10名个人与3家公司,并扣押其资产。
这条新闻一出来,可算给阴谋论者等到了。尽管当时的网站上尚未公布任何细节,甚至连涉事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尚未公开,但舆论发酵的速度却远超想象。
《以色列时报》报道截图
一石激起千层浪,21日至22日,从欧洲再到美国,这条新闻跃动在多国的电视频道里,成为了无数中国威胁论理论的新注脚。各种添油加醋的谎话亦是铺天盖地而来,有些是中国所有高科技武器都是窃取西方技术而来的尬黑言论,另一些则是中国可以轻易在外国测试和获得导弹的尬吹言论。抛开事实不谈,就冲这个热度,起码能赶上半部流量电影或国产动画。
坦白地说,笔者一开始看到这条新闻时颇为疑惑,因为以色列和中国已经有很久没有军贸和军事技术交流往来的消息了。上次交易还是八十年代中国从以色列引进仿制“怪蛇”系列导弹与获取小型雷达,升级歼7和歼8系列战斗机的时候了。
之后双方的关系就一直很僵,以色列先是将“迦伯列”-2反舰导弹技术提供给小岛上的败贼逆党,并帮助他们发展出“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后是背信弃义,撕毁与中国的“费尔康”预警机合同和“哈比”升级无人机合同。
在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中更是变本加厉,在明知中国维和人员在执行任务的情况下轰炸维和观察哨,造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杜照宇牺牲,且至今未作赔偿。
尽管这些年以色列花了很多经费在中国的政界和媒体界运作,试图将以色列塑造成一个受害者,乃至中国军事和经济现代化引路国的形象,但中以关系依旧说不上有多和睦,更别提任何军事合作了。
以上是出自外交关系层面的分析,而在技术层面上,以色列的巡航导弹技术其实……仅适用于以色列国情。他们的巡航导弹不是空射靶弹“拉个皮”就是反坦克导弹“拉个皮”,射程短、飞行速度低,装药量甚至难以单发摧毁一台大卡车。它们一般只能用于地区性的小规模干涉作战,比如对叙利亚政府军的城市群实施偷袭,或者对伊拉克境内所谓的“伊朗目标”实施打击。
这与我国常年发展、用于快速破拆第一岛链内违章建筑的“长剑”系列重型巡航导弹相比,简直判若云泥。就客观事实而言,刨除媒体和以色列政府方面的包装和作秀,以色列的巡航导弹技术,根本赶不上印度和巴基斯坦,甚至不及胡塞武装。这么屑的技术,真的有什么值得购买和研究的必要吗?而且,如果导弹搞到手了,正常的间谍早就带着导弹回国了,怎么会在当地继续制造和试验呢?这样的行为也太高调和不合常理了吧?
与“制造、试验、出口”一样令人疑惑的,还有此案的案值。几百万美元能买几十枚导弹?姑且按照九百万美元算,就算是被称为“小巡航导弹”的射程只有30公里的“战术长钉”,单系统售价也得是20万美元;“黛利拉”(Delilah)巡航导弹就更贵了,一发50多万美元,用航空器试验的批文、油钱和全程观测费用还得另算。
“黛利拉”(Delilah)巡航导弹,图片来源:wiki
折腾了半天,除去测试费用,要么买不到40枚“拉皮”反坦克导弹,要么买15枚左右的“拉皮”靶弹,还都是上个世纪末水平的技术,这是跟自己的钱包有仇吗?况且,如果有谁急需这两种导弹的样品,那还不如去找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买它们的哑弹,从当地粮食危急的情况看,也许一集装箱大米就能拿下。
综上所述,这笔非法生意一不合逻辑,二性价比低,三不切合实际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情报人员哪怕脑袋被驴踢了也不会去做的。按此推论,这篇报道似乎应该是炒作或捏造。但除了偶尔虚报军功和替政客们擦屁股外,《以色列时报》的报道通常还是有些可信度的。他们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博眼球,捏造这么一条新闻来破坏与中国本就不睦的关系。
那么,如果以色列方面的报道大体没有问题,中国情报人员的常识也没有出现问题,这事儿很可能就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购买导弹的确实是中国人,只不过不是温和的大陆中国人,而是一些极端的台湾地区中国人。
台湾地区与以色列在某些方面可是极为火热的。以色列几乎每年都向台湾地区出口高新技术,以此赢得某些人惠予当地的暴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军事技术。早在2006年7月,以色列就向台湾当局提供了之前用于攻击黎巴嫩、杀死中国军事观察员的激光制导炸弹;而在当年9月,台湾媒体更是披露,以色列正在帮助台湾地区升级和改进其“天马”中程弹道导弹,相关合作甚至可能包括化学弹头的研发和仓储。而面对中方的质询,以色列方面也全然没有任何公开澄清或整改项目的意图。
即便到了今天,这些合作也未停止。就在2021年11月25日,第8届“台以科技合作会议”还是在疫情加剧的背景下照常举行了,双方甚至还签订了于明年起在数字医疗、水产养殖与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共同投入6项科研合作计划,预计1月开始执行。
既然以色列之前长期与台湾地区合作,并密切参与其导弹项目,那么应台湾地区目标客户的要求,在以色列本土直接制造和试射样品,这一事件的起承转合,就完全能达成逻辑自洽了。
主动披露此次事件,是否意味着以色列或者以色列军工部门想要表现出对华示好的姿态呢?如果这样想,就有点天真了。绝大多数国家并不会像中国人一样采取类似的手段来释放善意。以色列人逮捕这群人的原因,恐怕也只是军工产业体系内卷造成的分赃不均。这或许就是这次案件的真相所在。
根据以色列媒体在23日的后续跟进报道,称该调查项目开始于2020年,非法交易由以色列无人机企业家兼Solar Sky公司创始人Ephraim Menashe促成,他作为中间人聘请了Innocon无人机公司的所有者Tzvika和Ziv Naveh,以及其他未透露姓名的嫌疑人参与本案。除了涉及安全犯罪和违反国防出口管制法外,本案还涉及洗钱、权钱交易等其他起诉。
Innocon的一款无人机,图片来源:Innocon
从目前的名单上看,涉事人员多为无人机系统相关人员,而非专业巡航导弹系统相关人员。即便获得“长钉”与“黛利拉”导弹(以色列国防部的国防出口管制局(DECA)内部的腐败问题本就十分严重,与阿拉伯同行们比也不遑多让,不过是媒体曝光率不高而已,弄几枚导弹出来应该不难),恐怕涉事公司也不具备制造和测试的能力。
这样看来,本案相关人员和公司,其直接参与研发和生产的,应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巡航导弹,而是以色列人概念里的巡航导弹——也就是以“哈比”无人机为代表的自杀式攻击无人机。
以色列人的自杀式无人机技术实际上脱胎自两伊战争后期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使用的Ababil。这类无人机目标小,机动性好,难以被干扰和拦截。威力略高于150mm级别的炮射榴弹,射程虽多不过500公里,但也足够用于支持战役级别的军事行动。
它最为核心的优势是技术含量低且成本更低,易于制造和生产。连胡塞武装都可以在前线靠民用设备大量组装生产并使用这一形制的无人机,并用于攻击沙特的油田与前线军队,使用的随意程度堪比《帝国时代3》中不要钱的神火飞鸦。毫无疑问,这一武器尽管“穷且low”,却依旧可以在战役级军事对抗中制造纵深威慑、恐慌和伤亡,而用美国人的话说,这叫“有效的非对称战争手段”。
早在2017年的台北航展上,伪政权当局所展示的“剑翔”反辐射无人机就因为与以色列的“哈比”无人机撞脸而引起过争议。现在看来,这两款无人机间的关系恐怕远没有“撞脸”那么单纯。
近些年台伪政权虽然频频在外交场合上吃瘪,但其从外界获取军事技术的渠道还没有遭受彻底的打击。连一些一直对外宣称“与中修好”的国家亦频繁参与其中,仅通过目前已知的消息就可以知道:新加坡方面依旧在参与“云豹”后继项目的研发工作,而日韩则分别深度参与着“国舰国造”项目中的“盾舰”与“潜舰”项目;以色列一直在明里暗里参与着伪政权的攻击型导弹、无人机、运载火箭与卫星项目;而在欧洲,则有自行火炮、弹药项目,以及立陶宛提供的部分苏联武器资料与实物。
这些还仅仅是在明面上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情况,在暗中进行的尚无法观测的交易还不知道有多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将精力集中于美台军售,或许就更难注意到这些桌面下的蛛丝马迹。
如果你不去封锁敌人,敌人就会来封锁你。如果你不去铲除墙头上的杂草,杂草便会野蛮生长。对于相关国家和地区胡作非为,需要更积极的应对,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可以抓住典型惩罚,甚至可以追溯过往。虽然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军事优势在不断增长,但这些“暗箭”,依然可能以战士们身上流出的鲜血为代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