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昊宇:日本须正确理解中国发展变化
作者:项昊宇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心态更为纠结和复杂。去年以来中日两国民众好感度出现温差,日本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日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中方能好好研究造成日本对华感情不佳的原因并扭转这种局面。
垂秀夫大使的发言,处在日本外交官的立场看似无可厚非,但在笔者看来,则难免有将日本对华民意不佳归咎于中方之嫌,这显然有失公允。只有客观分析彼此民意反差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曾几何时,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一直让日方耿耿于怀。近年来,中国民众的对日认知悄然发生了变化。这首先要归功于中日直接交流的扩大。据日本观光厅统计,2019年中国大陆赴日游客人数近1000万人次,这个数字是2012年的5倍。
对日本认知的转变,也表现在对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看法上。作为保守政客的代表人物,安倍以修改和平宪法为执政目标,历史认识难言正确。较之其上任之初时中方充满警惕,去年他突然辞职后,中国国内舆论一度给予了肯定评价。在中国学界和舆论界,对日本的“再认识”也成为一股潮流。随着中国经济转向追求更高质量发展,日本在国家治理、社会公平、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成绩引发关注,主张重新评价冷战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日益增多。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民众的对日认识正在从“泛历史问题化”中走出来,日益全面理性和多元化,这是中国社会进步成熟的表现。
反观日本国内,对华认知并未与时俱进,消极负面报道始终占据主导,持续影响着日本民众对华感情。近年来涉华民意呈现不断下滑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日本媒体“报忧不报喜”的惯性思维作祟,而根子里则反映了日方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中实现经济腾飞,全面吸收西方现代自由民主思想,重新跻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对于长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崛起赶超,日本的心态显然还没调整过来。
笔者曾长期在日本学习工作,日常关注日本媒体的涉华报道,总结了日本对华负面新闻的几大特点:一是“异质论”,无视中日国情的巨大差异,意识形态先行,给社会主义中国贴上“异质大国”的标签,认为不符合日本“常识”的就是“异端”,不符合西方政治体制和行事习惯的就是“专制”;二是“崩溃论”,日媒日常涉华报道热衷于聚焦放大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矛盾问题,书店醒目位置常年充斥着渲染中国“经济崩溃”“国家分裂”的书报杂志;三是“威胁论”,对于中国钓鱼岛巡航常态化、加快国防建设,日本格外敏感,主动对号入座,认为中国强大起来后挤压了日本的生存空间,威胁日国家安全,甚至认为中国要对日“复仇”的极端观点也有一定的市场。
去年以来日本对华好感度的下降,有日本国内大肆炒作中国对钓鱼岛巡航的因素,深层次原因还是源于对中国缺乏了解,思想上故步自封。当前日本面临严峻的少子老龄化危机,年轻一代的“佛系”和“无欲”成为社会话题,愿意出国求学旅游的年轻人在减少。对中国现状缺乏直观了解,容易受到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也是日本对华民意欠佳的重要背景。
中国的发展进步需要学习借鉴日本的经验,而日本也需要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和平相处、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才是两国唯一正确选择。中日两国领导人提出要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首先需要双方树立契合时代变化的相互认知。为此两国政府要强化正面引导,媒体智库加强客观研究报道,民间各界要开展新时期的国民大交流,才能逐步改变两国“近而不亲”的局面。扭转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固然需要中方多做努力,但更需要日方反躬自省,从正确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做起。(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