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长庆
2019年之前的30年,长庆油田累计擒获185口超百万立方米气井,如今不到两年拿下134口超百万立方米气井,长庆油田天然气开发迎来“井喷式”发展。而这只是长庆在不同寻常的庚子之年交出的亮眼“答卷”之一。
是什么让长庆油田即使置身“寒冬”,也依然信心不减、全速前进?沿着长庆油田50年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创新”二字贯穿始终。它伴随长庆油田走出产量徘徊的困顿,走过油气并举的转折,走进油丰气盛的时代,让长庆油田更具实力、更有底气地走在前进的路上。
技术创新 磨刀石里开辟新天地
业内人士都知道,长庆油田是世界上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田。如果把常规油气田的油气成藏环境喻为海绵,长庆油田的油气成藏环境就像磨刀石一样致密;如果把常规油气田的油气产出通道喻为高速公路,长庆油田的油气产出通道只是羊肠小道。面对这样的“先天不足”,长庆人深知,唯有技术创新才能闯出一片天。
长庆油田历经8年技术攻关,以温和注水、整体压裂主体技术系列使“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安塞油田成为我国最早成功开发的特低渗油田;历经5年技术攻关,以井位优选、快速钻井等12项开发技术使苏里格气田在大规模开发中成为目前国内年产量最高的气田。
不懈耕耘中,长庆油田先后攻克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气藏,实现一次次跨越式发展。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长庆油田聚焦“卡脖子”难题,不断提升科技攻关力度,探索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独特优势的技术科研成果,形成以可控震源三维地震、多域成像测井为代表的“拳头”成果;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动用实现成熟特色的效益开发,创新储层改造技术使单井产量提升7至8倍;形成数字化分层注水、聚合物微球驱油等为代表的稳产工艺技术。
目前,长庆油田已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2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十二五”以来,长庆油田创新关键技术60余项,研发装备及产品130余套。
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力,使长庆愈战愈勇,先后将46个油气田定格在长庆版图,开辟出国内油气持续上产主战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源源不断的巨大能量。
模式创新 非常规中实现低成本
“页岩油藏在比头发丝还细30倍的缝隙里,传统开发方式难以实现动用,且成本高。”长庆油田陇东页岩油开发项目部经理毛飞跃说,“我们就是要把高成本挑战变为低成本优势。”
“多层系、立体式、小井场、大井丛”黄土塬地貌工厂化建设模式应运而生。长庆油田统一实施水平井组开发,采用项目部+中心站+智能井管理模式,将水平井平台生产的原油直接集输到无人值守中心站。
“这种模式只需300个人就可满足百万吨油田日常生产管理。”毛飞跃介绍,“水平段在地层横向穿越,将周围半径三四公里范围内的原油开采出来,减少用地,避开环境敏感区。”
这一贯穿设计部署、产能建设和生产运行等全阶段、全周期的平台化管理模式,开创了我国非常规油气田低成本开发之路。其背后凝结的是长庆油田50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
首个被中国石油命名为模式的“安塞模式”通过简化地面生产流程,大幅降低建设成本;“靖安模式”推行优化布站,大大减少接转站数量;“西峰模式”使地面建设整体水平跃上新高度;“靖边模式”简化集输工艺流程,缩减了建设投资……模式创新让长庆油田逐步走上低成本、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不断实践中,长庆油田探索形成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生产方式、建设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布局油气生产流程,引领场站建设革命;市场机制集纳国内外人力资源,2000多家队伍、20万人参与到油气大会战;数字化与生产建设深度融合,破解了快速发展、井数激增与管理难度加大、用工总量不变之间的矛盾。年油气当量从2000万吨攀升至5700万吨,长庆油田的用工总数始终保持在7万人之内。
集成创新 全链条上展现智能化
“靖边气田的这口水平井钻井马上打到目的层”“陇东的这几口开发试验井日产液量很稳定”……9月9日,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数字化油藏中心王娟在电脑上操作RDMS系统,向记者介绍数百公里外的钻井施工及采油井实时生产情况。
10多年前,长庆油田在西峰油田、白豹油田和苏里格气田开展数字化建设,通过远程监控,观察作业现场工况,并实现油气井部分生产数据及油井生产功图的自动生成和传输。
如今,长庆油田借鉴国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开展集成创新,数字油田正向智能油田升级。远程监控平台系统让当班员工、技术人员能够随时随地查询生产动态等数据,确保科研生产有序推进。目前,智能化技术已整合集成钻井、录井、油气生产等十九个类别的基础数据共计3.5亿条,介入一线值守、现场安全预警管控、员工远程智能培训、手持移动工具办公等多个领域;攻关形成六大系列25项数字化主体技术,数字化覆盖率趋于100%。
在6月的“中国石油开放日”活动中,西安石油大学学生曹蕾走进被称为“长庆大脑”的长庆油田数字化生产指挥中心,了解到三级生产指挥与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对数万口油气井、数千个站场、数百部钻机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远程监控,对异常情况智能分析报警,对安全生产、绿色发展智能化管控。“通过这样的系统就实现全业务链调度和监控,颠覆了我对石油企业的想象。”曹蕾十分震撼。
长庆油田通过加速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高新技术应用,在一线全面推广“作业区—中心站—无人值守井场”的新型劳动构架和复合型大工种模式,将同一流程多个站点整合为一个管理单元“中心站”,由站控中心负责产量监控、安全环保、站内运行;上游站点生产系统实现自动运行、连续变频输油;井场实现无人值守、集中巡护;管线巡护实现定期巡线、实时监控。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让生产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巡线巡检,有效解决了管线多、站点多、地面环境复杂等问题,应急处置能力也随之大幅提升。
智能化建设的推进,让长庆油田越战越强,更加快速地奔向未来。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这是长庆油田50年攻坚啃硬、拼搏进取所遵循的真理。握紧创新“法宝”,长庆油田一路披荆斩棘,顺利实现连年油气当量全国第一的高效稳产,阔步迈入二次加快发展的新征程。
为了激发创新活力,长庆油田为技术人员打通成长通道。在“双序列”改革中,长庆采油五厂李福军从作业区副经理转聘为二级工程师,3个月内便收获了8项发明成果。“‘双序列’让我通过技术攻坚实现自身价值。”李福军说。
鄂尔多斯盆地晴空万里,越来越多的“李福军”全身心投入创新领域,怀揣热爱、笃定前行。
原创性成果与关键、核心技术
在有效开发世界级难题的历史进程中,长庆油田以盆地油气勘探的基础研究、原创理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开发模式的集成创新成果,开辟出一条独具长庆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成就大油田底气的“找油理论”】“大型陆相三角洲成藏”理论、致密气成藏理论、长7非常规页岩油成藏理论
【快速建设的“战术先锋”】三维水平井优快钻完井技术
【破解大与小之争的“撒手锏”】丛式钻井技术、丛式采油技术
【绿色油气田建设的“安全盾牌”】油气水全密闭、全处理、全利用技术
【建设模式战略转型的“核心力量”】全覆盖的标准化设计体系,一体化集成装置研发技术
【全天候多地域“打击精兵”】长庆“三低”气田地面集气工艺模式
【气田环境保护的“防御屏障”】高碳硫比气田脱硫脱碳主体工艺技术
【最新亮相的“技术结晶”】“混合冷剂预冷+膨胀制冷+双气过冷”天然气乙烷回收新工艺技术
集成创新:从数字管理到智能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