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曾是两乡——一个金华援非医生的故事
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17日消息 记者 陈丽媛 孙媛媛 李聂/文 王志金/摄(除署名外)
12月16日晚上9点,吴可君家在开一场家庭音乐会。6岁的女儿童童用竖笛吹着《欢乐颂》,儿子辰辰坐在外公腿上,吴可君弯腰把着辰辰的小手敲击玩具键盘。
爸爸去哪了?原来他在手机屏幕里,正通过视频电话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他叫邓小敏,金华市中医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也是中国(浙江)第27批援马里医疗队队员。此时是马里时间下午1点,邓小敏身在距家1.6万多公里的马里首都巴马科。
辰辰很快就满一周岁了。邓小敏离家时,辰辰还在妻子的肚子里,马里的新冠疫情正处于暴发期。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他踏上援非之路,心中万般不舍,脚下义无反顾。
尽管对马里的疫情、政局、生活和工作条件已有心理准备,援非期间的考验和感动还是比出发前想象的多很多。毕竟,疫情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家庭的变故也是邓小敏始料未及的。
万里逆行 命运与共
邓小敏所在的马里医院是当地抗疫冲锋在前的三家医院之一。他和队友抵达时,马里新冠疫情再呈暴发态势,至今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医疗队新冠专家组多次组织中马互联的探讨,并坚守在马里医院新冠诊疗第一线。
尽管医疗队开展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宣传和培训,当地民众还是缺乏戴口罩的意识,医院里几乎看不到主动戴口罩的患者。这意味着邓小敏和队友的风险很高。为此,他们每天从驻地登车前都要穿好防护服,直到结束工作返回驻地才能脱下来。当地气温最高可达50℃,又闷又热,上厕所不方便,手机也得装在密封套里。“就当天天洗桑拿啦。前两天科室里有马里同事对我说,相处了一年多还不知道我的‘真面目’,因为一直穿着防护服嘛。” 邓小敏始终乐观。
不过,来看病的孩子看到穿防护服的医生,并不觉得有趣。面对哭闹着不敢做B超的患儿,邓小敏想了个办法——趁着休假买来饼干和糖果,奖励给接受检查的小患者。后来,在他的B超室,哭着进来的孩子都是笑着出去的,检查的时间也比平时多出一大截。“没关系,大不了加个班。看着他们,就会想起我自己的孩子……”邓小敏说,孩子们对他说“Merci(谢谢)”的时候,他心里既温暖又笃定,“在病毒面前,我们的命运早已连在一起。我能做的有限,但是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对得起身上这件印着国旗的工作服”。
“绅士医生”带出马里B超团队
邓小敏是马里医院唯一的B超专科医生。院里只有一台B超机,还老出故障。有时正做着检查,机器却坏了,邓小敏就自己动手维修。
朱丹杰是中国(浙江)第27批援马里医疗队队长、浙江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他对邓小敏的评价是“认真负责”。“邓医生脚后跟跟腱处曾受伤流脓,由于马里自然环境和医疗条件不理想,伤口一个多月后才结痂愈合。他一瘸一拐地坚持上班,到马里后从未请过一天假。”
在马里,邓小敏常碰到病情延误的患者。有的病人来看了一次病,病痛暂缓后就不再复诊,看到一些先天性畸形的孩子,邓小敏心里更是难过:“挺着急的,很想为提高这里的医疗水平出把力。”邓小敏在检查时,常考虑其他并发症的可能,索性就一并筛查了,“因为我不确定他以后还会不会再来。”
一到马里,邓小敏就带了3个当地的医学系实习生。后来,又有一些来进修的医生也拜他为师。邓小敏工作时,狭小的B超室里常围着七八名马里医生,这里也成了马里医院最热闹的科室之一。下班后,邓小敏常主动“加课”,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工作心得和诊疗体会。
当地超声科学科基础薄弱,再加上语言障碍,学生听不懂时,他会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们很喜欢这位中国老师,称他为“绅士医生”。
常有学生带着家里自产的水果、鸡蛋送给邓小敏,他也成了院里收到礼物最多的医生之一。前不久,实习生KONATE忽然问他:“老师,你还要在这里待多久?”得知邓小敏还有不到半年就要回国,KONATE反复念叨着一句话:“这么快就要走了吗?”
“有时候觉得18个月的时间太长,很想念家乡和家人。真的,只有出来了,才知道祖国有多好。”但是进入工作状态后,邓小敏恰好相反,“总想多看几个病人,想把学生的技术再拎一拎。18个月太匆忙,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教给他们……”
值得欣慰的是,邓小敏已经带出了一批能进行常见病B超诊断的马里徒弟。
国虽有界 大爱无疆
邓小敏所在的医疗队抵达马里后,当地政局持续动荡。他常安慰家人:“放心,我们有双重保护。第一我们是中国人,第二我们是医生。”
每次外出,邓小敏都能明显感觉到当地人的友善。有人冲着医疗队挥手,竖大拇指,还有人用中文大喊“中国”“谢谢”。从1968年浙江省向马里共和国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至今,当地从未发生过中国医生遇袭的事件。
在马里期间,“国事”与“家事”都让邓小敏刻骨铭心。在他和队友治愈马里病患的同时,他牵挂的小家也不断得到来自海内外的关心和帮助。
2020年12月25日,辰辰在金华市中医医院降生。为了让万里之外的孩子他爸减少遗憾,医院领导和同事帮助吴可君做好了分娩的准备,还特意进入产房,全程陪护并拍下了辰辰呱呱坠地的视频,第一时间发送给邓小敏。当天下午,恰逢国家卫健委、省卫健委和浙江省援马里、中非、纳米比亚三地的援非医疗队进行视频会议,省卫健委对外合作处陈正方处长专门向邓小敏表示了祝贺。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时,辰辰却被诊断出罕见病。
得知邓小敏因为担心儿子的病情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朱丹杰有些意外:“邓医生工作一直认真而耐心,经常主动到诊室和相关科室参加会诊。没想到他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
朱丹杰专门致电省卫健委说明情况,并发邮件向国内外多位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咨询。省卫健委很重视,尽可能地给辰辰就医提供便利。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多位医学博士、教授第一时间回复邮件,给出治疗建议。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赵建波主任听朱丹杰介绍了辰辰的情况,也很快给出了专业建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两位主任高峰和袁哲锋积极帮助辰辰入院治疗,还加了吴可君微信,告诉她有疑问或者孩子有症状时,可以随时联系。正是因为他们的热心帮助,辰辰第二次发病时才得以及时就医。
一年来,邓小敏和吴可君的感恩名单越列越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陆斌主任,省肿瘤医院麻醉科许宏亮主任,金华市中心医院斯萍安护士长、黄宏伟主任,金华市妇保院于辉兰医生、朱玲医生……在邓小敏工作的金华市中医医院,夫妻俩要感谢的人就更多了。医疗队其他队员的家属也一直关心辰辰的情况,给予吴可君情感支持。还有童童同学的家长,得知吴可君带着辰辰看病,主动揽下了接送童童的任务。
“我们的幸福,来自祖国给的安全感,来自医院的保障支持,来自领导和同事无微不至的关怀,来自亲朋好友随叫随到的情谊,来自每一位无私关爱着我们的人。”丈夫去马里后,吴可君不定期地记录生活,记下帮助过他们一家的好心人。
“作为中国医生,祖国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感谢大家的帮助,让我少了后顾之忧。” 邓小敏觉得,最好的回报就是在马里安心工作,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
今年是中国向马里派遣医疗队53周年,也是中国政府援建的马里医院落成10周年。浙江省已先后向马里派出27批医疗队,共计872人次。在不久前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九项工程”,第一项就是卫生健康工程。邓小敏和队友们听闻都很振奋,“为祖国骄傲”。
驻地宿舍窗外,天很蓝,云很白,成片的棕榈树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
作者: 陈丽媛 孙媛媛 李聂
来源: 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