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发射任务全图鉴收集”成就,达成!
作者:曹文轩 徐斌如
长征七号甲遥三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李汶骏 都鑫鑫 摄
2021年12月23日傍晚,聚集在文昌发射场绿茵操场的人群齐声高喊倒计时。倒计时终点,三公里外的发射塔底部亮出火光,短暂延迟后,轰隆巨响裹挟着从大地传至心脏的震颤,让所有人为空中那道明亮的火箭飞行轨迹呐喊。
这是文昌发射场2021年执行的第五次航天任务。
长征七号甲遥三运载火箭将载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测试发射大厅屏幕上规整的参数和轨迹宣告本次任务圆满成功。
逐渐湿冷的晚风中,操场上观礼的人群也次第散去,但测试发射大厅内的数百名科技工作者仍是热情高涨,过去的十天他们紧张的神经终于放松。
淡淡雾气中,一只飞鸟经过火箭。李汶骏 都鑫鑫 摄
12月14日,距离正式发射十天,气象台突然发布消息:今年第22号台风“雷伊”形成,将于18日移入南海。
12月已是我国气候上的冬季,为何还会有台风出现?“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天,但在热带洋面上气温仍然较高,具备台风生成的条件。”本次任务气象系统指挥员黄红艳介绍。
火箭吊装现场。李汶骏 都鑫鑫 摄
15日早晨,有关“雷伊”的动态再次更新:台风“雷伊”强度逐渐增大,进入南海后或加强为超强台风级。
一个“或”字只代表台风“有可能”会影响到发射场区域,但就是为了这一丁点概率,他们都要做好万全预案。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动态条件下灵活调节任务程序,是发射场拿到的任务“考卷”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道题。台风路径变化不确定性大,给发射计划制定提出很大挑战。调度段旭升介绍:“为应对台风‘雷伊’,我们在两天内紧前准备了多条路线,以及十几个配套专项方案。”
火箭转运前,气象观测员早早就位。李汶骏 都鑫鑫 摄
从20日凌晨开始,雨势渐大,密集的雨点打在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窗玻璃形成一道道雨幕,透过朦胧的视野,火箭正安静地矗立其中,静待“雷伊”离开。一整天,24小时,1440分钟,数十名航天人贴身陪伴火箭,负责厂房温湿度条件保障、火箭状态巡检以及后续转运工作准备。
与此同时,三公里外的发射区也并不清闲。发射塔架的关键部位已提前被铺设巨大的防雨布,工作人员每小时顺着狭窄坡陡的楼梯逐层检查,每个人在用血肉之躯守护这座钢铁之躯,保证火箭后续各项工作能在万全条件下展开。
“雷伊”走了,火箭顺利抵达发射塔架,但在发射区时间比原定计划缩短一天,这对正式发射前的工作会有何影响?
功能检查、加注管路状态准备、各系统间的匹配测试……在排得满满当当直到深夜的工作计划表上,可以找到前述问题的答案。
工作人员在检查推车稳定性。李汶骏 都鑫鑫 摄
“要抢回失去的时间,关键在于找出短线、制约因素和各系统间的耦合关系。”本次任务“01”指挥员符一行说。尽管在和时间赛跑,符一行仍然坚持所有工作都要“稳”字当先,所有环节他都在一线全程跟进。
面对密集的工作计划,首当其冲的就是塔勤系统。塔勤,即塔架勤务,“勤务”二字意味着对发射塔事无巨细的照料。塔架是火箭在地球的最后一站,也是开启太空旅程的第一站,塔勤系统指挥员陈世永深谙他守护的这栋建筑的特殊性。
符一行(右)和同事在厂房讨论。李汶骏 都鑫鑫 摄
“火箭将在塔架完成出发前的测试、加注工作,为此提供一个可靠的试验环境是我们系统的职责。”陈世永介绍。
时间转眼来到23日清晨6点,迎着薄薄的夜色,煤油加注系统指挥员何平已近赶到燃料加注现场。作为低温火箭的主力燃料,煤油加注工作务必慎之又慎。何平介绍:“贮存状态的煤油要达到加注标准必须预先降温,即使加班加点,我们也要保证一步不错、一步不漏。”
12月23日这天晚上,尽管还有大量发射后撤收工作亟待完成,但这座年轻的发射场仍散发着蓬勃的喜气。许多科技工作者在朋友圈打卡纪念:他们参与完成了今年文昌发射场的收官任务。
水天之间航天蓝。李汶骏 都鑫鑫 摄
长征七号甲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是文昌发射场2021年度的第五次任务,它的成功不仅是一次腾飞,更是全年的胜利,五次任务的连续成功标志着文昌发射场达成“2021年发射任务全图鉴收集”成就。
从年初长征七号甲遥二运载火箭任务拉开上半年高密度任务期的帷幕,到完成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参与我国空间站工程,文昌发射场这股年轻的力量冲破一个又一个障碍,在中国航天行稳致远的道路上越发引人注目。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这里的“航天蓝”们将继续与祖国共同奋楫笃行、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