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林:英国渲染巴基斯坦“煤电风险”,几个意思?
一家名为海外发展研究院(ODI)的英国智库上个月发布了《巴基斯坦的“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报告,这份56页的报告集中讨论了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可能面临的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和某些美国智库充满冷战思维、建立在谣言和谎言基础上的各种反华报告不同,英国人的报告看上去并没有太多对华直来直去的抹黑与构陷,间或还掺杂着某些肯定与赞扬,但细读下来,仍然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只不过和他们的美国“表亲”比起来,笔法要隐晦得多,也可以说要高明得多,让人不得不“赞叹”英国的老迈真的只是在难以逆转的国力变动趋势上,而不是在精英们的智力表现上。
公开资料显示,海外发展研究院成立于1960年,它宣称自己是一家独立智库,但多年以来一直主要承接英国政府机构国际发展署(DFID)的委托项目,并接受后者及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的资助。该研究院不但每年出版大量研究报告,而且还常设金额不菲的研究员奖学金计划,60多年来,为亚非拉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经济学家。
仅从这些公开资料便不难体会到,英国海外发展研究院浓浓的官方色彩以及为英国在帝国体系瓦解后继续保持和提升海外影响力服务的宗旨与目标。换句话说,这家机构本来就是为英国的国家利益效力的,是英国国际软实力与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如果认为他们对中巴经济走廊乃至“一带一路”项目环境和经济影响的关注,仅仅是基于学术兴趣,抑或西方“普世价值”理念下对环保问题的孜孜以求,那就未免过于简单,甚至天真了。
这份报告宣称,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面临的各种气候和环境威胁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它虽然承认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两国能源合作涉及到火力、水电、核能和新能源等四大领域,但在研究案例中却将重点集中在煤炭发电项目上,试图用两个案例来证明煤炭发电项目将导致巴基斯坦无法按期实现减排目标。不但如此,这份报告还一边提及中巴两国在2017年举办了“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学术研讨会”,另一边却指责“其他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并未提到气候变化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也没有将气候变化纳入考量范围”。如是种种春秋笔法,伏笔皆是,不一而足。
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份报告在对策建议部分用较大篇幅突出了“弃用煤炭发电联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个2017年底成立的合作机制,原本就是英国等欧洲国家连同美国的部分州成立的一个跨国联盟,旨在实现2050年全球放弃煤电的目标。英国之所以牵头建立“弃用煤炭发电联盟”,是因为煤炭在英国的能源结构中早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即将在2025年关闭全部煤炭发电厂。作为联盟的另一个主要成员加拿大,则是一个水电资源丰富到不知道往哪里用的国家。本文不是为煤炭发电背书,但这些用不着煤炭发电的国家和别人讲应该放弃煤电,它们的做派怎么也摆脱不了“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实际上,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到现在,德国的煤炭发电仍然超过全国电力供应的1/4,计划要到2038年才会关闭煤炭发电厂。而英国人却呼吁巴基斯坦现在就着手削减煤炭电力,用新能源电力取而代之,并且暗搓搓地鼓动巴基斯坦就已经投产的中资电力基础设施与中方“重新谈判”。
这样真的好吗?人们不禁要问。巴基斯坦摆脱严峻的能源供应短缺局面到现在也没多长时间,电力三角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英国这个时候呼吁巴基斯坦在电力开发政策上“拉抽屉”是几个意思呢?所有人都懂得对待环境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但所有人也应该都知道,电力对于一个急需启动国内工业化进程的人口大国的重要意义。在环保和减排问题上,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本国现实的能源与环境政策才是富有科学精神的态度。这种科学精神,在美国智库撰写的涉华报告当中几乎没有踪迹可寻,在英国人的报告中,也称得上是稀有。随处可见的倒是报告编写者对选择性事实的偏爱,海外发展研究院的报告就对巴基斯坦在中国支持下同样如火如荼展开的水电项目不置一词,就像这份报告对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贡献者,贡献率既超过美国两倍半,也超过作为整体计算的欧洲三成只字不提一样。
怎么说呢?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信然。(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