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琴开发看为粤澳深合区优化人才配置——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社会观察之六
【环球网报道 驻澳门特派记者毛磊】 珠水潮涌,伶仃澎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生水起之时,粤澳深度合作再迎新机遇。澳门是个小地方,但“一国两制”赋予它一个大舞台,不论是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化、还是迎接人才资源挑战,都需要通过更积极融入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来解决。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深合区”)的方案已经在2021年9月公布。未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采用由澳门与广东共商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澳门将在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等方面发挥重要角色。因此,从澳门的角度看,未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首要的人才需求是深合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人才,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发展规划、战略策略、公共政策及法律研究等领域人才。这些人才需求的用人主体是未来参与合作区共管的澳门特区政府。
有澳门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首要的人才需求,澳门特区政府可以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在澳门公共部门及社会进行广泛选拔,支持澳门特区政府届时参与横琴管理建设的机构;二是对一些特殊需要的高端人才,可以全球招聘;三是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利用各地智库、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的智慧,使他们成为为特区政府提供源源不断优质智力支持的“外脑”。
澳门还应以高校为依托,积极整合人才与学术力量,继续鼓励青年在湾区就业创业,将社会与高校资源结合,加强对青年创新创业精神及经验的指导,通过出台相应具体政策鼓励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利用湾区资源创新创业,并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共建科研教育平台,推进产学研用融合。
借粤澳深合区建人才蓄水池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人才支撑是关键。
横琴总体方案里特别提出允许具有澳门等境外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在符合行业监管要求下,经备案后在合作区提供服务,也提到推动在合作区创新创业的澳门青年同步享受粤澳两地的扶持政策。这将为澳门的专才和青年走进横琴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为促进境内外人才集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方案提出,制定吸引和集聚国际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国际高端人才给予进出合作区高度便利,为高端人才在合作区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科技人才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希望用好澳门境外的便利,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横琴合作、工作,发展事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主任李伟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未来在人才进入便利、签证便利等方面都有相关措施,能够让人才在合作区扎堆,推动产业发展。
中央政府要求澳门紧紧围绕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条主线,做好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这篇大文章。深合区建设是全新的体制机制探索,也是“一国两制”澳门模式以横琴为支点开辟的全新实践。聚焦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现代金融业、医疗健康、商贸消费、文旅会展和澳门特色品牌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深合区迎来“人才蓄水”的窗口期。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对接此类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以中医药为例,借助横琴中医药产业园重大平台,珠澳合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医药健康产业人才,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的医药健康产业人才聚集沃土,丰富高层次人才储备。
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是粤澳深合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基础性支撑,其中人员尤其是国际高端人才、与产业发展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的便利往来最为重要和关键。创造性推动引才新政策,创新性实施共商共建共管的新模式,本质上是对粤澳深合区打造“新平台、新空间、新示范、新高地”、发展“新产业”、构建“新体系”,推进“横琴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强有力支撑,意义重大。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框架下,推动广州、深圳等内地中心城市与澳门建立人才联盟,形成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创新人才供给方式,为澳门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充足稳定、机制化的人才保障。消除澳门本土居民对高端人才引入澳门发展的疑虑,率先打通高端人才在广州、深圳与澳门中资企业间的商务流动。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的企业为载体,打造澳门产业人才“蓄水池”。支持澳门高校加强并创新与广东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探索双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共同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为澳门培养高层次人才。
除了合作区本身的开发管理运营外,合作区未来产业发展是重点,因此还需要各类与所鼓励发展产业相配套的人才。这些人才需求的用人主体主要是企业。合作区位于横琴,相对于澳门本土,更有条件解决产业人才问题。横琴的人才市场与整个内地的人才市场贯通一体,可以在整个国家通过人才要素自由流动来优化配置相关产业人才。在此基础上,视野可以放得更开阔一些,从全球人才市场着眼,努力将合作区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人才聚集高地,这样才能够为合作区发展创造更优的比较优势,促进其飞跃性发展。为此,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认真做好合作区的人才战略规划、研究制定系统科学的人才政策,并建设优质完善的配套生活环境等,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人才涌入汇聚。
观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人才政策有两个侧重点,一个是吸引澳门居民就业创业,另一个则是吸引“高精尖缺”人才。
一方面,吸引澳门居民来横琴就业创业,是一以贯之的政策,尤其在促进粤澳青年创业方面,横琴给予了大力支持。6年前,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成立,截至2021年7月30日已累计孵化了729个项目,减免租金、税收优惠、人才补贴,力度不小。而此次方案的发布,除了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加码,最重要的是打通了粤澳两地的执业资质。“一国两制”之下,粤澳沟通交流愈发紧密,但由于具体的金融制度、法律及医疗体系等差异,在需要执业资质的领域里,执业者的执业资格无法共通,资历很难互认,这对粤澳交流以及深度合作形成了阻碍。因此,此次方案提出,具有澳门等境外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即可在合作区提供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视同境内从业经历——这是“一国两制”之下执业衔接迈出的一大步。
执业资格衔接上了,此前澳门某些专业领域的葡语系统也因方案对中葡合作、澳门葡语窗口的认定而从劣势变为优势。有澳门青年法律工作者对此表示兴奋,并希望规则衔接尽快推进,在合作区为粤澳制度对接及创新事业贡献法律专业力量。
另一方面,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对于合作区的定位落实、长远发展,以及吸引澳门居民就业创业,都有着重要作用。合作区着重于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对“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方案提出,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享受优惠政策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实行清单管理;完善外国人才签证政策,以及支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
吸引到了全球“高精尖缺”人才,科研才能更进一步,科技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位在横琴从事招才引智服务工作的人士表示,这一人才政策将为横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注入新的强大动能。一位往返于粤澳两地的澳门企业家提出,公司将积极推动人才引进,致力于高水平打造加速器新载体,积极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帮助在合作区创新创业就业的澳门青年享受到合作区的政策红利。横琴企业家的积极反应,充分说明了该政策的意义所在。
提高澳门高等教育的湾区辐射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除了吸引人才,粤澳双方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共同培育人才。
“‘横琴方案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有利于推动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为澳门长远发展带来新机遇,拓展新空间,澳门高等教育通过参与合作区建设也将再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如是说。
宋永华告诉记者,澳门大学2019年通过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在横琴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并在微电子、中华医药、智能城市、转化医学、先进材料等领域取得不少科研成果,更有成果正在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澳大乐见这些领域均获‘横琴方案’列为合作区大力发展的产业,将会把握其中关于推动科研创新、吸引高端人才、科研数据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措施,加快完善澳大产学研示范基地的建设,并进一步推动澳大与内地企业、高校等共同开展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创造更多科研成果和推动成果转化,为澳门在大湾区发挥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走廊节点的作用作出应有贡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所需。”
宋永华表示,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和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澳门大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国际化优势,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二是加强澳大与内地,尤其是大湾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更多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三是聚焦地区发展所需,不断完善和建设澳大的科研战略布局,进一步建设好澳大横琴产学研基地,联动内地高水平的科研资源,融入内地更广阔的产业市场,加强科研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力争在大湾区西岸建立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心;四是积极探索大湾区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共同推动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
宋永华说,澳门大学将以“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为发展定位,通过前沿科技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提高澳门高等教育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力,首要的任务是发挥澳门作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中重要节点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是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心。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地位,澳门特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才能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而澳门科技创新的发展无疑与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联系。事实上,在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推进产学研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科研建设,是加强澳门高等教育湾区辐射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政府、企业、高校在澳门以至在大湾区范围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不断调动高校、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提高澳门高等教育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力,还可以透过澳门高等院校的协调发展,把澳门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枢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高等教育中心,以增强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辐射带动。配合特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利用澳门“一国两制”、“国际城市”、“多元文化”等核心优势,澳门应该不遗余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力争早日实现成国际性的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以及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
澳门城市大学副教授周平提出,国际、国内都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国际上英美澳的教育产业发展,吸纳了全球高校的精英到本国读书,并将其中最拔尖的人才留在本地发展,为当地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8O年代中期,中国内地实行了教育事业产业化管理的萌芽。高校在坚持育人的前提下,开办校办产业,形成产学研三者结合的雏形。高等教育顺应了从重基础教育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变。中国科学院、清华和北京大学在教育产业化方面有实践,有探索,也有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澳门专才学会创会会长简浩贤认为,没有任何政策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制度没有不足。从广义去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上,应该从认清不足、优势互补到融合发展这三步走。澳门与内地更应该要:一要建立良性人才流动互动机制;二是扩大内地与澳门学生的交流,三是建立高层次高等教育机构,吸纳大湾区内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及推动;四是开展专项科研和特定产业平台建设合作;五是共同合力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发展定位下,推动澳门高校国际化,构建以旅游及中葡人才为主体的高端培训基地。
澳门高等教育融入大湾区无障碍
澳门要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这对澳门高等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澳门的高等教育可以为大湾区的建设培养科技人才,还有"产学研"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这也是澳门的高等教育应该担当好的角色。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高等教育如何融入大湾区发展中?
2014年,澳门高教局已经跟广东省教育厅签订促进两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备忘录。2019年,澳门高教局再次跟广东省教育厅签订了相关人才交流的意向书。这两个文件在两地学分互认、人才交流培养方面都有政策铺垫。
2016年,粤港澳三地教育部门合作推动了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三地院校结成联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资源共享。
2017年,澳门通过《高等教育制度》法案,给澳门高校在开办专业/课程、学分互认等方面给予很大弹性。澳门还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成立澳门高等教育基金,支持澳门的院校、学生到内地交流。澳门也有不少高等院校学生通过政府支持或社团组织,到内地,尤其是大湾区进行短期实习,澳门和内地一些高校也通过“2+2”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开展合作。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粤澳双方政府层面,还是澳门本地法律法规层面,澳门高等教育要融入大湾区,已经基本没有障碍了。
澳门理工学院公共行政学教授娄胜华认为,内地高等教育助力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的培养,另一个就是科技的支撑。这两方面都有值得澳门参考的经验。内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注重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既培养学科型的人才,也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内地的高等教育注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此外,内地也比较注重从国外引进和本地高校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娄胜华表示,对于澳门来说,虽然出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是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本地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是本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够。澳门多是学科型的专业,缺少职业教育的大学,未来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来发展。此外还需研究在澳门学习的来自其他地区的高学历人才(如硕士、博士),如何能够留在澳门服务的问题。在科技支持方面,内地的做法:一是布局高精尖技术研究。为助力以互联网行业和数字行业、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国家在重点高校部署了一些重点实验室,组织技术攻关,力求突破;二是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促进制造业经济繁荣。三是发挥多元主体的科技创新作用。重大科技创新由政府主导,而实用型技术则由企业、高校等负责。至于澳门,首先要发挥澳门现有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化上的作用;其次在传统行业的改造中,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如传统旅游,如何发展互联网+,赋予旅游业新能量;再次是加强与大湾区高校的科研合作,为促进澳门多元产业发展,引进外地科技等相关专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