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和重大问题的认识
作者:于泽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
尽管2021年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但是经济发展仍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就业得以改善,居民收入提高较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当前经济发展成绩的基础上,精准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作出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部署。由于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和国际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当前稳增长难度加大。如何稳住经济增长又不带来新的结构性问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工作规律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总结和分析,这些规律性的认识能够帮助有效化解深层次矛盾,真正实现“稳中求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21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条主线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总体复苏进程的延续。在复苏不同阶段动能的延续和变化中,由于面临国际国内多重冲击,造成延续动力不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方向。稳增长是实现现代化和回应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需要。面对现代化新征程,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从容化解新挑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就业和生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稳增长还是明年召开党的二十大的有力保障。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才能为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创造良好氛围。稳增长更是国际竞争的需要。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只有稳定经济增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首先,在稳增长中,我们要树立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面对疫情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进一步显示出了我国国内雄厚的物质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基础、产业链韧性、国内市场优势,特别是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基本面因素构成了我国经济基本盘,虽然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会面临一些压力,但是不会出现无序下滑。
其次,稳增长的关键原则是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是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有效方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更需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化解经济发展中的困难,需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最终做大做强国内经济。
最后,稳增长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经济基本面和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必将构成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能够有效稳住经济增速。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尤其是由于欧美供需缺口,我国出口大幅度上升很好地支撑了疫后复苏,但是新动能还不充分。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所致。只有真正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中国经济才能走出深度依赖原有动能延续的格局,转向科技创新等新动能。要解决这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关键在于对经济工作规律和重大问题的认识,只有深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破解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才不会陷于被动式稳增长,从而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的认识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我国当前稳增长的难度远远不是过去可比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愈发复杂。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加速推进了世界格局的转换,国际国内挑战和风险加大。在新的环境下稳增长,要确保稳定正确的方向,在稳中求进,不能简单为求稳而妨碍未来前进。这就要求在稳增长中,必须把握好经济工作规律,以便劈波斩浪。
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经济结构性问题凸显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齐聚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对多重压力。如果各利益主体都仅从自身出发,采取符合单个主体的合理行动,结果很可能产生“合成谬误”,叠加产生更大的问题,最终导致局面更加复杂。这就类似在发生重大危险的时候,如果人们各行其是,往往容易导致“踩踏”等群体性事件。越是面对重大挑战,越是需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从全国大局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出发考量各种政策。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政策协调配合有序,才能跳脱出局部“小算盘”。为此,首先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精神,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大局,看到地方工作在大局中的切入点。其次要将中央的政策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僵化理解,“一刀切”执行,更不能阳奉阴违,空喊口号,不作为不担当。最后要积极深入经济工作一线,调查研究,创造性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下好中国发展这盘大棋。并不能因为看到经济总量持续高增长,就认为我国已经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亟需满足。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明确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并不矛盾。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才有获得感。更要明确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盲目追求高速度。破解经济结构性问题和多重压力,需要一定的速度,更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保证发展质量,这样才能塑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如果只是简单为了稳增长而采用政策放水方式拖延问题,那么长期拖延后,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负担。
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随着经济发展,必然存在着新旧动能转换,结构失衡等问题。经济发展就是从失衡到平衡,再到失衡和平衡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这样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雪中送炭,而不是火上浇油。在市场经济中,自发的经济调整往往会采取“创造性毁灭”的方式。例如,当某项新技术产生时,往往会带来大量人员失业、固定资产贬值、旧行业消失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经济下行。在多种经济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稳字当头。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先立后破,通过发展推动调整,而不能简单打破原有格局,产生动能转换的真空期,造成更严重的经济问题。
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多重经济压力要求在化解问题、出台政策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坚持系统思维。面对中国经济复杂的局面,要具备“木桶思维”补短板,稳住底线,保障安全,也要积极锻造长板,打造“撒手锏”。各部委和各地方在出台稳增长政策的时候,需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保有大局意识,充分考虑协同效应,打好政策组合拳,而不能相互掣肘。
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引领前进方向
深刻认识新发展环境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面可以统一思想,更好地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另一方面把握好重大问题,才能更好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理解共同富裕要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高收入群体占比很低的情况下,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促进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还是要以发展实现“富裕”,首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这种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包容式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收入分配等政策进一步分好“蛋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市场经济必然存在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伟大创造,不是消灭资本,而是通过约束和正向激励,将资本纳入推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对于资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经济新情况。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规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这带来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同时,以货币为单纯的追逐目标,资本也逐步将一切泛商品化,以消费主义塑造各种“伪精致”,以垄断等手段进行各种掠夺,试图将一切社会秩序纳入货币逻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借助资本的创新动力,也要约束其掠夺性。这要求我国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当前,社会上有很多对资本的争论,甚至有极端观点认为,对金融、互联网平台、教培行业和房地产的治理就是要限制民营经济、消灭资本。“两个毫不动摇”明确驳斥了这种观点。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明确了资本的“有为”和“不可为”,这有助于化解社会上对资本的各种争论,尤其为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重要的活力源泉,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将通过“红绿灯”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面对各项重大挑战,底线是保障经济安全。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发展和安全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经济安全的基础是保障各类初级产品供给。今年以来,能源、粮食等商品价格在全球都出现了较大涨幅,给很多国家带来了重大冲击。这背后有全球变暖和各种极端天气的影响,有能源转型带来的投资不足,有供应链冲击导致的供给不畅等多种原因。面对复杂的成因,我国需要整合资源,在国际上构建能源资源多元供给,打通国际国内物流网,在国内践行节约、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国内资源勘探、加工生产和高效利用,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随着经济关系中的联系日益复杂,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放大性。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仅仅是雷曼兄弟的倒闭就引起了全球流动性枯竭。面对复杂局面,我们不能因为怕风险就不发展,甚至完全“躺平”,而是要时刻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根神经。一方面,各主体要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底线,以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为基础,预防新增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存量风险,要精准施策,不能盲目“一刀切”。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变暖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我国可以实现碳达峰,但是只有在绿色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够真正实现碳中和。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中,控制煤炭消耗是无法规避的选择。202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燃烧产生了我国92%的二氧化碳。其中,煤炭作为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比超过七成。面对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更要沉下心积极稳妥推进,不能将长期问题短期化,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盲目压减煤炭等传统能源。“一刀切”和“运动式”的减排,只会导致中国经济面对更大的成本冲击。未来,需要在发展中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要实现发展红利和绿色红利的“双重红利”。这就要求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协调有序推进,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稳增长关键在落实
深化认识将会助力实践。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疫情带来的周期性冲击、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异常复杂的竞争环境等严峻挑战,对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对于经济工作规律和重大问题的认识,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经济,有利于各地区各部门真正落实好“稳增长”这一核心任务。
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更需要主动发力,落实在行动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稳增长需要深化认识,更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提升各地区各部门责任感,加快构建正向激励机制,推动中央部署落在实处。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口号落实精神,甚至出现“躺平”等极端现象,非常不利于工作的推进。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关键在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有效落地。只有政策直达市场主体,激活市场活力,才能将中央的部署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提升工作的责任感,不忘初心,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工作。同时,要加快构建正向激励机制,让广大领导干部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更有开拓精神,肯干实干,促进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