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线】品牌出海迎来新局面国内产品技术登上世界舞台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楠】*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正积极地将其创新的科技与服务带到海外,期待开拓全球更广阔的海外消费者市场。此外,在出海的企业中,不仅有传统赛道中的领先企业在持续扩大海外版图,更有新兴领域的后来者们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拳脚。12月24日,海信集团与山东高速集团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埃塞俄比亚首都智能交通系统改善项目,是我国继高铁成功出海之后,为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的又一个崭新样板。
中国品牌出海迎来新局面
当下,中国品牌出海迎来了历史机遇期。根据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2021年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的供应链产能已经迎来了新的拐点,在这个拐点上,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品牌演进。中国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提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支点。
这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创新、研发以及营销等方面具备行业领先水平,这些优势将极大地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12月24日,记者从海信集团获悉,海信集团与山东高速集团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埃塞俄比亚首都智能交通系统改善项目,在未来近两年的时间内将助力亚的斯亚贝巴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当地市民带来更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体验。
据了解,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更是非盟总部所在地。公共交通是当地重要的出行方式,每到高峰时段,公交站人流如潮秩序混乱,公共交通亟须智能化升级。
“该项目招标门槛高,对企业的业绩要求、技术实力等有严格限制。”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介绍道,经过近9个月的充分筹备,海信与山东高速联合体以技术和价格双第一成功中标该亚的斯亚贝巴交通系统改善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1个月,建成后将实现行车计划智能优化和车辆的智慧调度,大幅提高公交企业运营效率;实现公交车的实时监测、远程控制及信息发布,提高企业设备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为当地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等。
“海信和山东高速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埃塞智能交通系统改善项目,对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对此表示,一方面,这个项目是世行项目,参与竞标的有不少国际知名企业,中国企业能够中标,是产品、技术、项目管理等综合实力的反映,说明中国企业具备了与国际企业在海外智能交通市场同台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海信作为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代表企业,拥有国家级的智能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并在交通信号、公交智能化等领域具有全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更是中国的技术标准开始系统性走向海外市场的重要开端。
国内产品技术登上世界舞台
近年来,我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为1451.5亿元,2019年为1918.5亿元,2020年为2287.0亿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4000亿元。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交通逐渐开始替代传统的交通市场,成为新基建投资中最大、成长最快的市场之一。12月22日,交通运输部官网最新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部署北斗、5G 等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网络,到 2025 年,“交通设施数字感知,信息网络广泛覆盖,运输服务便捷智能,行业治理在线协同,技术应用创新活跃,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作为被写进十四五规划的项目,智慧交通目前已经是各家老牌企业争夺的焦点。
海信正是国内较早涉足智能交通的代表企业之一。
“我们的竞争力在哪?实际上还是在技术,技术产品是我们的‘铁饭碗’。” 海信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陈维强说,骨子里流淌着“技术立企”的血液,海信坚信技术的力量,坚信进入每一个市场领域一定要有核心产品的沉淀,智能交通领域亦不例外。
2005年,整个中国智能交通行业,迎来一个标志性事件: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招标。这次招标对硬件性能、软件功能、售后服务,还有协议是否开放具有较高要求。国外的信号机厂家如西门子都参与竞标。经过多轮测试,海信最终突出重围并领先国外大公司20分。“这是不带作弊,完全是经过硬碰硬的测试评出来的。”陈维强回忆道。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智能交通行业又多了许多互联网巨头入局,以扎根业务实践的海信也并没有掉队。
2020年,海信交管云脑自主研发推出了行业首个交通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可自动发现与诊断多种交通问题,例如信号方案时段划分不合理、路口方案绿信比分配失衡、左转或直行车辆在交叉口交织影响同行、路口车道属性分配不合理等等,可大幅提升交通问题的诊断效率。并且还参与了IEEE P2807《知识图谱架构》的制定,主导了标准中知识建模、图谱隐私等模块的编写。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标志着海信云脑技术开始引领国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过去我们一直追求实时自适应控制和算法先进性,一个模式公式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交通还是太复杂了,一个模型很难搞定。没有经验指导下的控制,抗干扰很差,因为交通很复杂。完全机器自适应还是很遥远的事情。这也是我们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能把人工调优的经验和大数据的经验融合起来。通过信号机一点点积累交通控制策略,这种经验不是短时间能积累出来的。” 海信智能交通事业本部总经理王雯雯说。
从最初的公交车自动报站系统、交通信号机控制系统、交管综合调度系统入手,疏导缓解交通拥堵,再到如今在轨道交通信号调度与监控、轨道无人驾驶技术等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海信在包括青岛、银川、西安、深圳、贵阳在内的全国多座城市的交通改善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赛文交通网数据显示,2011-2020年城市智能交通最终用户订单合计规模海信稳居第一。目前,海信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中国169个城市,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交通健康指数同比变好的10大城市中,海信智能交通方案助力了其中5个,占据半壁江山。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海信智能交通业务也加速“出海”。不久前,海信宣布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西门子智慧交通业务,这个曾经被称作海信“隐形产业”的智能交通业务,在默默耕耘22年后,正在慢慢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迎来收获。
张四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信正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智能交通项目招标,并已经中标了一些国家的智能交通项目”,而并购西门子交通业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一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智能交通服务提供商,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针对世界所有重要区域标准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年营收超过6亿欧元(约合43.29亿元人民币)且保持稳定增长。
业内专家也表示,收购西门子将会使海信能以最快速度地完成对于国内外智慧交通市场的深入。而向西门子抛出橄榄枝的背后,更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布局上的不断提速。
B2B产业出海成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海外并购,是优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产业拓展市场突围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海外并购年均交易数量和金额分别为468单、816亿美元,其中上市公司占比超过50%,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而在这些数不清的中国并购者中,海信无疑是最成功的海外并购“操盘手”之一。
从2015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2018年正式收购日本东芝映像公司(TVS)、2018年收购欧洲高端白色家电品牌古洛尼(Gorenje)到2021年收购全球汽车空调巨头日本三电,再到如今的收购全球智慧交通巨头西门子,海信在一次次并购中,或增强技术实力,或加速开拓市场,或拓展全新业务,朝着真正世界级公司的目标加速前行。
“全球化语境下,并购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从海信的经验看,并购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产能和技术,品牌塑造、团队能力提升这些账面之外的东西也很重要。”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就曾如此表示。
“海信国际化的下一个重要突破口在B2B产业出海。”在近日举行的海信国际化战略专题会上,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如是称。
周厚健的表态,源于我国家电企业正面临如何走出去的现实。在他看来,中国家电行业利润普遍比较薄,随着中国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走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家电行业必然会面临着人力以及各项成本快速上涨的冲击,而提前布局B2B产业并开拓海外市场,则是不少中国家电企业能否应对这一波生死冲击的关键。
“明年,海信B2B产业出海将成为更加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周厚健预计,未来海信集团的海外收入最快三年内将反超国内、占比过半。今年前三季,海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52.4亿元,其中海外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38%,占比42%。“海信B2B业务阔步走出国门,是海信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集团会在人力、财力上给予重点扶持,而B2B产业出海更是为不少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国门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品牌企业、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化之路,任重道远。抓住产业发展机会、抓住区域发展机会,这是海信看到的新机遇,也是海信全球化拓展的新起点。”周厚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