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防长敏感时刻通话引关注,专家:有利于双方进行危机管控,避免误解误判
作者:郭媛丹 岳林炜 孙 鹏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派记者 岳林炜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孙鹏】在日本媒体曝光“日美制订作战计划草案应对台湾突发事态”之际,日本防卫大臣提出要与中国防长通话。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两国防务部门负责人27日通话谈及台湾问题时,中国防长一定明确表达了中方立场,警告日方不要过线。
据日本NHK网站27日报道,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以视频方式举行了大约两个小时的会谈。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日中防长时隔一年再度举行会谈。在当晚视频会谈后,岸信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正因为与中国存在分歧,所以才有必要保持坦诚的沟通。我们将继续推进防务交流,以便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
《产经新闻》披露称,今年2月,岸信夫就曾提出举行日中防长会谈,此后他又多次提出类似请求。此次日中防长视频会谈时间超过原定的1.5小时。对比中日新闻稿,《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双方想要凸显的主题并不尽相同。
根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魏凤和表示,中国将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历史问题上,日方必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这才是正确态度和明智选择。与此同时,魏凤和表示,中日防务部门应加强高层交往和务实合作,进一步拓展海空联络机制内容,共同管控风险,防止矛盾升级,不断提升防务合作水平。此外,魏凤和还就亚太地区形势、台湾、南海等问题阐明中方原则立场。
而日方新闻稿显示,双方通话主题共有四方面,依次是东海和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以及开设“日中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在前三个问题上,岸信夫都表达了日本的关切,强烈要求中方在中国公务船进入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周边日本“领海”上保持“自我克制”。他提及中国海军和海警局船只在东海与南海的行动,称强烈反对“凭借力量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尝试。在台湾问题上,岸信夫称,台湾海峡和平稳定很重要,表示关注相关动向。排序位于第四位的是双方就“日中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达成一致,即两国防务部门负责人达成一致,为避免日中出现偶发性军事冲突,将尽早开设紧急时双方官员互通联系的热线,力争明年内开始运营。
由此可以看出,中日双方关注重点有所重叠,分别是:东海和钓鱼岛以及开设“中日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尽管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双方各说各话,但双方一致希望避免在东海发生偶发性冲突,也愈加凸显中日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的重要性。但中方在新闻稿中却没有明确提及,这一方面表明在此事上日本需求明显强于中方,另一方面表明双方在某些技术环节还未完全形成共识,不过日方高调释放此消息也会让外界接收到中日防务关系总体稳定并呈现向好发展的信号。
正因为如此,日方在新闻稿中虽然显得表态“强硬”且谈及议题繁多,但真正希望和中方谈的内容并且有所收获的只有一条:中日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有望在明年开通,有利于避免中日擦枪走火事件的发生。
日本如此重视这一议题也源于其心怀鬼胎。去年12月,魏凤和与岸信夫通话后,中方发布消息称,“魏凤和就国际地区形势和南海、半岛等问题阐明中方原则立场。”当时台湾问题并不在中日双方沟通内容中,日本还未专注于拿台湾问题兴风作浪。但今年开始,日本频频拿台湾炒作话题,刺激中方敏感神经。仅12月就有两个例子,一是日本外务省证实2022年起将增设“台湾担当企划官”一职。二是多名日本政府相关人士证实,自卫队与美军已制订设想“台湾出现突发事态”的新日美联合作战计划草案。这些举措会增加中日两国在相关海域的误判和误解。
北京语言大学学院特聘教授暨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拜登上台后,美方就希望拉拢日本“协防台湾”,甚至有可能在前首相安倍晋三和菅义伟时代就做了一些铺垫工作。而现任首相岸田文雄执政重点是希望重振日本经济,在中美关系中寻求平衡,不会贸然躁进。作为日本自民党党内最大派系领袖的安倍频频发言支持台湾,并称“台湾有事等同日本有事”,实际上是希望向岸田施压,让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和美国保持一致。
黄靖分析称,“由此可以判定,两国防务部门负责人谈及台湾问题时,中国防长一定明确表示了中方立场,警告日本人不要过线。因此,中日达成有望在明年开通中日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是一个积极信号,有利于双方保持联系,进行危机管控,避免误解误判,就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中日防务部门建立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有重大现实意义。”
另据日本时事通讯社28日报道,多名日本政府人士透露,日美韩防长拟于明年1月中旬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会谈。这将是去年9月岸信夫就任防卫大臣以来,日韩防长首次进行会谈。据悉,此次日美韩防长会谈由美方提出,旨在就朝鲜核武器和导弹等问题与日韩交换意见。预计此次会谈期间将确认日美韩三国之间的合作。不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也不排除会谈被推迟举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