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企业减负账(产经观察·市场主体活力这样激发①)
作者:韩 鑫
位于江苏海安市的跃通数控有限公司车间内,员工正在调试自动化生产设备。
姜 明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就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今天起本版推出“市场主体活力这样激发”系列报道,分别从减轻企业负担、缓解就业压力、扩大有效投资等角度,反映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生动实践。
——编 者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9101亿元;截至10月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收费单位6.5万家,退还企业24.6亿元……最近,企业“减负”成绩单公布,一项项政策举措聚焦助企纾困,有力增强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减轻企业负担为保市场主体、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国务院减负办)负责人介绍,今年前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55元,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减负政策怎样发力,企业对政策感受如何?从一条减税政策、一项清欠工作、一次“把脉问诊”着眼,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和专家。
一条减税政策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给企业带来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60%,前三季度,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实现超预期增长……“业绩向好的重要原因,是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海天塑机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解臻峰说,今年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同比两位数增长,仅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就有数千万元。
研发迈大步的背后,得益于一项税费优惠政策的支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不仅对制造业企业的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企业还可提前享受前三季度加计扣除政策优惠。“我们10月份就享受到了前三季度加计扣除优惠累计1.22亿元,直接抵减企业所得税1800多万元,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解臻峰说。
减税1800多万元,对一家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企业意味着什么?解臻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算近账,短期现金流更加充裕。“省下的这笔成本并没有计入利润,而是直接变成了投入。”海天塑机信息中心主任叶成刚介绍,今年公司对阀板车间进行了数字化升级,通过应用新研发的集成订单设计平台等,实现了产品制造全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与管理,使得每一个新产品在成本控制基础上,有了更卓越的产品性能。
算远账,撬动长期增长可能性。“别看减税额度以万元来计算,通过鼓励加大研发力度的政策杠杆效应,撬动的营业收入增长却是以亿元为单位衡量的。”解臻峰告诉记者,对比去年,企业通过加计扣除抵减的税额预计增长两位数以上,但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也将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数值上亿元。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还将有力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实力。16公里外,海天塑机配套生产商华热机械今年也加大了对车间的自动化改造。“我们生产的小型干燥机是注塑机产品的辅机,别看企业小,但研发投入必须跟上海天塑机的创新步伐。”公司财务负责人李燕娜说,今年公司研发费用约500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直接减免近150万元的税费,大部分都投入研发,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增速将超40%。
“从实际情况来看,加计扣除减税政策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获得感好,更重要的是,鼓励企业持续加码创新投入。”宁波市税务局企业所得税处副处长林哲介绍,前三季度,全市各类企业提前享受加计扣除减税64.19亿元,其中制造业减免税额占93%。从全国看,各类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3万亿元,减免税额达3333亿元。
不只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扩大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适用范围、推动降低部分工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今年以来,减税降费力度不减,助力制造业企业轻装上阵,在采访中,不少企业希望保持政策连续性,以更大力度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前不久发布的《2021年全国制造业企业负担调查评估报告》显示,七成以上制造业企业反映税费负担总体适度,企业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税收缓减免退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满意度超九成。
一项清欠工作
及时回笼资金,助力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发展信心
“去年夏天,公司一次性收到一笔超过640万元的拖欠账款。”提起此前的一笔账款,重庆鑫益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新秀长舒一口气。
作为预拌混凝土生产商,鑫益成常年与多家建筑领域大型国企有生意往来。“建筑行业一般按项目进度付款、月结70%,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达不到约定比例,一笔笔尾款数额越滚越大、周转天数越拉越长,就会形成欠款。”吴新秀告诉记者,账款拖欠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许多业务不敢垫资做,影响企业承接后续订单。
这笔“救急”欠款的顺利回收,得益于清欠工作的扎实推进。这项工作,今年依然是重头戏。
回款慢、账款拖欠,是当前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对1247位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企业家表示应收账款处在较高水平,成为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和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从调研情况看,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欠钱不还’问题,而是复杂的企业间利益关系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淑萍分析,通常来看,大企业往往容易利用优势地位提出不合理付款条件,如超长账期、大量使用票据等;此外,对产品质量存在分歧等商业纠纷也会导致延迟付款。
以工程建筑为例,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总经理段如勇告诉记者,作为分包商的中小企业,一旦出现组织能力不足、施工水平欠佳,尤其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可能出现施工成本高于合同价格等情况,往往会与总承包商产生矛盾,出现资金拖欠问题。为此,去年以来,重庆市实施明细台账月报,督促相关主体加快推进清欠工作,并对失信主体实施信用约束。今年1至10月,累计推动清偿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8538万元。
应该看到,近年来,通过从债务方入手,行政、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主动建立台账清理欠款,从债务人入手,建立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和问题线索督办转办平台,畅通企业投诉的渠道,我国清欠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清偿行政、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逾期欠款8500多亿元。
“下一步应重点关注大量‘有分歧’欠款以及非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拖欠行为,以完善制度为重点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助力创新发展。” 马淑萍说。
一次“把脉问诊”
技术改造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显著成本优势
天寒地冻,位于河北安平县的纳鑫丝网制品车间内却热气腾腾:生产设备开足马力,刚经过重大改型的粉末涂料新产品正连续下线。“受疫情影响,订单下降明显,但通过技术改进,市场表现整体趋好。”公司市场总监高婷说,前11个月营收已超去年全年,今年利润预计同比增长20%。
业绩增长源于一场特殊的“诊断”。由于产品性能赶不上工程标准升级的速度,纳鑫丝网一度陷入发展困境。今年初,在河北省工信厅牵线下,中科院专家送技术上门,从签合同、更换材料测试产品特性,直到成熟应用,仅半年时间,新产品就成了抢手货。
技术改造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生产一片防眩网的成本降了1/3,一年能省下上千万元,对小微企业来说非常可观。”高婷说。
不仅如此,技改红利也通过产业链传导到更多企业。“上游原材料成本低、价格降,下游的浸塑加工企业也能产生降成本效应。”高婷对明年的企业效益充满信心,“已接到不少客户的意向订单,预计半年后销量会有明显提升。”
把脉工业企业,问诊转型难题。近年来,河北省累计认定92家“工业诊所”,对全省6200余家工业企业开展分行业、分领域的“问诊”“巡诊”活动,截至目前为企业增收减支近30亿元。
降成本,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认为,通过多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可以有效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和运营成本,在外部经营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保持订单来源稳定,降低经营风险。“不妨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满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纾困,更多举措正在路上。近日,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从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等多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企业家对未来发展预期保持谨慎乐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兰说,调查显示,企业家预计未来订货有所恢复,产品价格下跌压力降低,盈利趋于改善,用工和投资计划保持稳定,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有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