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大家谈)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间艺术,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三篇来稿,和读者一起探讨如何推动民间艺术推陈出新、更好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编 者
走进现代生活是关键
刘 勍
民间艺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自然、质朴、生命力强等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关键在于让民间艺术更好走进现代生活。
笔者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些85后的非遗传承人,比如出生在刺绣世家的张雪,从设计、载体、装潢等多角度出发进行了探索,用作品展现年轻人的视角,将苏绣融入现代生活;再比如广西忻城壮锦技艺传承人梁恒源,将浓郁民族特色和大众消费结合起来,设计的产品广受欢迎。这启示我们,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的传承人,能够推动民间艺术更好走进现代生活。
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民间艺术发展天地广阔、未来大有可为。对于年轻传承人而言,既要承担起传承的责任,更要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勇于创新。惟其如此,才能让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编审、《民艺》杂志社副社长)
乡土艺术也能走进城市
蔡兴林
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很强生命力。“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人转扎根乡土、反映现实,具有“土色土香”的特点,是东北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方水土养一方唱法。上世纪50年代,笔者在把二人转带到北京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也在摸索中创作了不少备受观众欢迎的作品。总结经验,除了唱词短小精悍、风趣幽默,表演发于内在、融情于表等技术因素外,关键是要跟着时代走,把传统中好的唱腔融入现在的音乐里。事实证明,与时俱进做得好,乡土艺术同样能走进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很多演员通过视频直播将二人转带到网上,填补了现场演出的缺口。在二人转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不能偏离说唱扮舞的本色,一味靠演绝活、说笑话招揽观众。演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网络直播中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以艺术的多姿多彩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多样。
(作者为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融进去”才能“火起来”
徐本禹
“三闾刺绣”是湖北省秭归县的民间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年轻从业者在工艺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开发出系列时尚产品,实现了“三闾刺绣”的活态化传承和长效保护。
如何让民间艺术更有人气、更有市场?“三闾刺绣”如同一个样本,带给我们启迪与思考:民间艺术只有“融进去”,才能更好地“火起来”。一方面民间艺术是大众的艺术,要让民间艺术走进我们的生活,就应当找准时尚需求点,根据需求倒逼创新,让民间艺术富有现代气息、“时尚范”。另一方面,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意研发、工艺改良、流程再造,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和其他产品渠道,让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让更多民间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也能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在做好“融”字文章的同时,也要守护好民间艺术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只有把民间艺术的文化基因传承好,才能保护好民间艺术的“魂”,才能让民间艺术更好地“火起来”。
(作者为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