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致癌菌,到底是何时、何地找上我们的?_风闻
pylocura-2022-01-02 21:51
近日发布的《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与管理共识报告(2021版)》显示,家庭内传播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家"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温床。
《共识》中还提到,大多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成年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感染比例,多数是在儿童期就已经被感染了。数据显示,我国 10 岁以下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 40%~60%。可见,“家"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温床,儿童和青少年更受它的"偏爱”。那么"以家庭为单位防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成为阻断感染和传播的重要策略。
一是要切断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3种途径进行传播。
1、口-口传播途径
研究中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均被检测出含有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几率通过共餐传染给他人。
避免给孩子喂食前咀嚼食物,不要共用餐具,经常对餐具消毒,吃饭的时候尽量公勺公筷。
2、粪-口传播途径
感染者的粪便中也被检出有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污染了水源和食物,是可能传播给他人的。
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和食物,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3、胃-口传播途径
如果感染者发生呕吐、或者胃液反流,直接接触到了呕吐物或反流的胃液,会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风险。
在一项研究中,16例感染者的呕吐物中,其中6例在距离呕吐物0.3m的空气样本中培养出了幽门螺旋杆菌。
二是幽门螺旋杆菌被检测出阳性的家庭成员进行根除治疗。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没有根除治疗,通常不会自行清除。如果不做处理,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家庭成员就是潜在的感染源,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染风险也就倍增。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庭成员进行共同治疗,不仅可以避免传染给儿童,还有助于减少根除后的再感染。
《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预防胃癌最为重要的可控手段,并建议无抗衡因素的所有成人都应检查并根除,最佳年龄是18岁~40岁,根除受益最大。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病率。尤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前根除,几乎可以100%预防肠型胃癌。由于成年人不易感,所以在彻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再次复发率很低,只有5%左右。不少患者出现的“复发”情况,不是因为再次感染,而是上次根除压根就没有成功,而根除失败的患者不在少数。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患者不规范服药,是根除失败常见的两个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众所周知,如果某种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抗生素就很难再杀死这种病菌。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过程中,广泛被采用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会用到抗生素。
如果在治疗前,患者就已经对疗法中所用到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那么幽门螺旋杆菌就很难被根除,这也是造成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二次或多次根除的患者,根除率比首次根除率明显下降。
患者不规范服药
不规范服药是根除失败的一个常见原因。
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使得一些患者会自行停止用药或降低药量,达不到根除效果,还让病菌产生了耐药性,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所以想要不“复发”,彻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很关键。近些年来,益生菌被广泛应用到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中。在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在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胃微生物群平衡。当胃内微生物环境失衡,会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易感性。
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的联合使用,会帮助患者重建胃内微生物群平衡,显著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定植,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从而提高根除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