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全球顶级意见领袖最关注的十大国际热点 (十) : 理解中国与青年力量_风闻
全球化智库CCG-全球化智库CCG官方账号-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2022-01-04 10:17
2021年12月30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重磅年度报告**《CCG对话世界:2021/2022智库关注十大热点》**,本报告根据2021年CCG国际对话、论坛交流、圆桌访谈、图书约稿等各类与世界沟通的思想成果,从600余位参与CCG活动、对话、交流和研讨及撰稿的专家中精选出120位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意见领袖对于2021年度最受国际关注及2022年值得关注的十大话题的观点,旨在为官、产、学、研各界的研究和决策者提供第一手的国际观点,也为关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的读者带来对2021年的思考和对2022年的启示。
理解中国与青年力量
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西方在价值观、意识形态及国家治理上的差异愈发凸显。新冠疫情下中国制度优势显著且对国际抗疫援助巨大,但中国国际形象污名化问题却也屡屡出现。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我国对外宣传中正前所未有得迫切,而如何理解中国也成为摆在西方国家面前的一道命题。在CCG对话嘉宾看来,中国叙事难以用当前世界主流政治话语精确表述,这导致世界对中国价值观产生误解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
当今世界,青年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升,青年领袖更是未来国际社会的决策制定者和主导者。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向着更加包容、开放、和平、和谐方向发展需要凝聚更多青年力量。CCG对话嘉宾也指出,构建美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各国青年学者及商界领袖等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有助于创造以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良好氛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特级教授王赓武在CCG、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和兰德公司联合举办的“合作性竞争是否可能”线上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在经济和科技话语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并不是发生在语言和术语的使用上,或者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上,但是一涉及到政治文化,基督教、希腊罗马式地中海价值观、伊斯兰教、印度教、中国文化等不同历史的深层差异就会显现出来。这些差异给沟通导致了相当多的困难。过去50到60年里,历史和政治被赋予了后启蒙主义现代性视角的解读,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描述现在逐渐转变为从全球视角描述的世界历史和世界政治话语,这使人们沟通起来更加容易。但在这种话语语境中,中国人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为当他们试图借古喻今来解释他们到底想做什么时,那些塑造了中国和他们引以为豪的价值观与当前的主流话语格格不入。中国叙事难以用当前世界的主流政治话语来表述。对中国人来说,用源自希腊-罗马、拉丁或者闪米特等语言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叙事听起来不对味,事实上,中文几乎无法无损地翻译成这些语言。我能理解中国人想要表达什么,但中国叙事难以用当今世界的主要语言英语来全面的展现,处于这种不利地位的中国叙事给人可疑、模糊、蓄意欺骗的感觉,难以用恰当的词汇精确地传达,这导致世界对中国价值观的误解甚至产生相反的解读。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院长克里**·布朗(Kerry Brown)在CCG名家对话“****两会前瞻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上的发言
西方世界不清楚用中国的价值观治理世界会是什么样。价值观的冲突是最难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欧美认为我们清晰地了解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开始对自己的价值观感到困惑了;第二个问题是,人们缺少对于中国价值观内涵的认知。这种理解缺失可能是因为有的人觉得中国的价值观不重要,也可能是有的人根本就不想了解中国。中国的价值观是杂合的。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融合了不同的民族、哲学以及宗教方面的观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现代信仰体系等等。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世界观,很难在短时间内描述清楚。这是欧美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希望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概括中国。但这并不现实。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在CCG名家对话**“中美软实力与竞合未来”**上的发言
软实力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比如老子。我可能是使用了“软实力”这个词,但在中国哲学中,通过吸引力来获得他人影响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源泉。中国软实力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中国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在过去40年里,中国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广受赞赏的,并为中国的影响力提供了吸引力。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韩森**(Valerie Hansen)在CCG名家对话“千年前的世界:全球化如何改变人类社会”**上的发言
我认为欧美人依然有着一个非常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但是同样的,中国对于过去的看法也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如果你问一个普通美国人印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们也许不能说出古登堡的名字,但是他们一定会指向文艺复兴,而你知道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在公元700年左右,在武则天时期的唐朝就已经有印刷术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CCG支持举办的****“远离噪声,做聪明的决策者****——对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暨《噪声》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问题交流时,信息没有被清晰传输出去。这种情况,大家可能会产生误解,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我们只能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清晰传递信息以防止这种问题,后续过程中也要一直保持这个原则。当然,我们也要看一下媒体是不是误解了信息,如果出现误解的话,就要把这种情况纠正过来,否则大家对于这些信息的解读,对这些政策规定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多噪声,这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之子、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尼尔**•布什(Neil Bush)在CCG名家对话“中美交流50年-半个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上的发言
我在1975年去过中国,我和我的三个兄弟姐妹访问了中国五个星期。我们在北京呆了四个星期,然后和我母亲坐火车去了无锡、南京和上海。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中国在过去46年间经历的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想我与我的其他同事不同的地方之一是,我实地到访过中国,亲眼看到了中国在多年间的成长。我得出了一些深刻的结论:没有适用于每个国家的单一体制,每个国家都需要发展一个适合该国条件的体制。中国的制度对中国是有效的。如果你看一下自我到访中国的46年以来,还有自中美正式建交以来的四十多年的成果,结论不言自明。我相信美国的体制对美国有效,中国的体制对中国有效,我们需要尊重这一点。
《中国的选择》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前新加坡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在CCG****名家对话“中国与世界及后疫情时代的多极世界”上的发言
西方在看待世界时最傲慢的假设之一,就是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我认为西方必须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其他文明不会成为西方的复制品,这是西方必须学会接受的最基本的东西。中国肯定不会成为西方的复制品,因为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甚至可能是比西方文明更古老的文明。因此,中国将是相当不同的。西方国家的东西不一定对其他社会有益。这中国需要以一种非常谨慎和细微的方式来解释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成功地向西方解释这样的一条道理,即中国永远不会成为西方的复制品。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CCG名家对话“**中国与世界及后疫情时代的多极世界“上的发言
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也是有东方价值的。甚至你说,中国共产党可以成为中国文明为代表的政党,是因为它有马克思主义,但也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特点。上周,习主席刚刚说,中国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全过程民主。因此,民主并不仅仅意味着你在投票的时候。而是事后,人们会得到反馈和协商民主,所有的代表都参会讨论。你有一个任人唯贤的制度。会挑选出最好的人才,实施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计划”。我们也生活在21世纪。比如在中国今天你有10亿智能手机用户,这其中存在着技术民主。人们到哪里去,在哪里买东西,在哪里购物,他们每天都在进行投票。然后也存在着市场民主,人们有自由选择旅行与工作的自由。所以你谈论民主,但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民主的世界里。甚至可能中国最大的反对党是美国,针对中国的美国政府。所以当代中国人阅读、消化所有的一切,知道世界等最新发展,并且得到反馈。因此,领导人可以根据各方信息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这样就可以避免那种旧时代的难以获取信息的情况,你并不一定需要每个人都来投票来改变。
牛津大学施密特科学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席基思·伯内特爵士**(Sir Keith Burnett)为CCG图书《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供稿
若想对他人有所了解,首先必须对其恐惧和希望有所了解,而这些往往蕴藏在其民族语言中。正是通过语言,我们才能对彼此共同的人性、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有所了解,而了解这些是实现和平的先决条件。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写道:“我在语言上的局限即我的世界的局限”,对于我们这些探索科学和艺术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有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而有些挑战则需要我们通过借鉴体现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国际经验来解决。
英国前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勋爵(Lord Philip Hammond)为CCG图书《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作推荐语**
正在崛起的中国与我们有着非常不同的价值观、历史和政治体系,但同时又有巨大的共同经济利益。对英国这样的中型西方民主国家来说,管理与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很可能成为未来三十年里最大的挑战之一。这本文集将有助于理解相关争议。
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彼得·邦菲爵士(Sir Peter Bonfield)为CCG图书《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作推荐语**
要公正地理解当今世界,本书是必读之选——如果还有人质疑我们现在是否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全球化世界里,那就想想全球变暖、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交媒体等造成的影响。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下去,我们必须拥护民族和国家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这本文集探讨了当前一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在CCG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国际青年英才对话(GYLD)2021年度论坛上的致辞
构建美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不仅仅是代际更替上的必然,更意味着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全球治理的主人翁。青年们的拼搏意识、挑战精神、创新活力等特质,也必将更为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当代青年需要心怀天下、主动作为,肩负全球治理使命担当;需要合作对话、交流互鉴,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需要勇于探索、热情创新,推动时代社会发展进程。
首任欧盟理事会主席、比利时前总理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为CCG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国际青年英才对话**(GYLD)2021****年度论坛致贺信**
欧盟和中国已准备好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清洁、更加繁荣的世界贡献全力。我们确信,中国青年学者和商业领袖与来自欧盟、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同伴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是有益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创造一个以多边形式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的有利氛围。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在CCG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国际青年英才对话**(GYLD)2021年度论坛上的****致辞**
今天的这个倡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使得我们更加关注政策制定者、领导者、成年人他们的重要性和中心性,他们必须要重塑世界未来的发展,让世界未来的发展真正以年青人来引导,他们必须要有资源,因为他们足智多谋,他们将成为“建筑师”,重新定义我们所面临的气候危机,而且他们也越来越多地为消除不平等,比如性别不平等而奋斗,他们想要建设更加可持续的世界。所以,我们要能确保他们要被纳入进来,他们的声音要被(我们)听到。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H.E. Nicolas Chapius)在CCG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国际青年英才对话**(GYLD)2021年度论坛上的****致辞**
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共有18亿年轻人,这18亿年轻人之中的90%都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和发展。为了在年轻人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为了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中没有人因为经济的条件而落后,为了使现代世界朝着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和平、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在2020年6月,部分欧盟领导人达成了一份对外青年合作宣言。这是一份在欧盟发展共识指导下产生的一新的交流合作的文件。在这份宣言中,我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年轻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希望为年轻人赋能,让年轻人参与到整个世界的领导过程之中,使青年作为我们的核心参与行动。欧盟欢迎“国际青年领袖对话”活动(GYLD)介绍更多的中国杰出青年以便将欧盟的青年和中国的青年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建立互信、实现共同的目标。
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H.E. Mohamed Abd El-Sattar Elbadri)在CCG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国际青年英才对话(GYLD)2021年度论坛上的****致辞
未来的领袖并不意味着成为政府官员或者是一个政党的主席,而是说不管青年选择在哪一个领域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努力,成为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人物。埃及和中国一样都是开明的政府,为青年赋能是一个开明的政府应该做的工作。
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约翰**·桑顿(John L. Thornton)在CCG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特别线上论坛“中美智库对话-全球挑战下的新竞合:中美关系去向何方?”**上的发言
我希望那些对自己国家在国际上的长远未来有既得利益的年轻人能够成为中美间关系积极推动者。举例来说,当我们考虑中国时,我们要想到中国有大约4亿的千禧一代,我们要考虑他们是如何成长的,如何思考未来以及中国的领导层是如何对这一群体的需求作出回应的。对于美国来说也是如此。这些群体之间的联系绝对是中美关系前进的核心。因此,我很高兴看到拜登政府,在恢复开放、推动人口流动及沟通上改善上届政府的迅速措施。我们都知道,年轻人之间的这种联系是深刻而广泛的,它们包含国家间、高校间、非政府组织间、个体间等多个层次。还未建立起来社会上的相互信任,需要也十分有必要被建立起来。这可能是防止领导层采取不良政策的唯一最好的保险措施。我认为在某些方面,人民大众的智慧或常识可以作为一种对抗精英群体的某些不明智决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