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前身-俗字_风闻
大熊球萨瓦-马克思主义好!2022-01-04 02:19
俗字,又称俗写,指流行于民间,写法有别于正字的另一种字体。
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序:“……具言俗、通、正三体。……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指出俗字便于理解,只要不涉官方标准、日常使用即可的性质。而通行俗字也由于约定成俗、无固定规则可循,往往在抄写或认知上与正字字体产生差异。
南宋 孙奕《屐斋示儿篇》记载:“诚斋先生(杨万里)考校湖南漕试,同僚有取《易》义为魁者,先生见卷上书“盡”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力争,先生曰:‘明日揭榜,有喧传取得“尺二”秀才,吾辈将何颜?’竟黜之。”后用“尺二秀才”讽刺写俗字的书生。不过目前中国大陆和日本均已将“盡”简化为“尽”。
俗字定义常因时代演进而有所不同,清代段玉裁《经韵楼集·卷七·书干禄字书后》:“其正字既皆合古,即其通字、俗字,学者流览,亦可以推古今迁移之故,今世俗字与唐时俗字之有不同,而为校定古书之一助。”
有些昔日视为俗字者,在今日汉字规范扶正,例如在简化字与日本新字体中的“台”、日本新字体的“歩”等。
俗字字体依小学述作,概分四种情形:
增笔:相对于正字笔划较多,如:步→歩
省文:相对于正字笔划较少,如:聲→声
易位:纵使与正字笔划相同,但部件位置相异,如:峯→峰
异写:造字之方法或构想不同,分别如:體↔体、雞↔鷄
《宋元以来俗字谱》为1930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其中收集了宋元明清俗字六千多个,取自12种民间刻本,分别是《古列女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京本通俗小说》《古今杂剧三十种》《全相三国志平话》《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娇红记》《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等。
朝鲜民间出现过一些“略字”(약자)。
日本是一个长期使用汉字的非汉语系国家,由于汉字学之不易,因此民间底层长期流行一些简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