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不需要刻意做视频_风闻
卢诗翰-卢诗翰官方账号-微博同名博主~公众号:诗翰2022-01-05 18:26
就在前几天,知乎举办了一个联合创作大赛,而作为知乎社区走出来的作者,我也和小伙伴利利川一起联合创作了内容《成龙魔咒》参与了比赛,虽然没有获奖,但还是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内容被视频化。
因为,自主视频化这一步,对于知乎作者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其实,这不是我的内容第一次被视频化,
从2020年以来,我的内容就不断被多个平台的作者搬运视频化,而如果你经常逛知乎社区就能更直观感受到,几乎每隔两天,就会有人发帖表示“又又又被某音百万大V抄袭搬运了”
而在这些背后,知乎作者们和侵权内容的维权战争,一刻也没停止过。
1 吵架年代
早在短视频平台上线前,文字时代,知乎的被搬运问题就非常严重。
比较知名的就有【知乎大神】,【知乎大叔】这几个微博账号长期以截图形式搬运知乎内容。
甚至闹到最后,知乎官方都下场去起诉。
到了视频化时代,洗稿,抄袭,甚至一字不差对着知乎文章念,做成视频的,更是三天两头爆出来,甚至,巫师财经这样的头部大号,许多人眼里的财经业内人士,都被爆出内容其实是抄袭知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侵权问题如此难解决呢?
为什么从文字到短视频,抄袭搬运洗稿的行为屡禁不止呢?
因为大部分平台,对于抄袭搬运的审核很复杂,都必须原创者自诉。
也就是在你投诉对方前,你必须首先证明自己是内容的原创者,要拿出账号后台截图,最早发布时间等证明,向该平台提交,表面我是该内容的“最早的,原创的发布者”。
哪怕无数粉丝和路人都能看出某个是抄袭,但他们看出来不管用,必须原作者自己费极大功夫去提交证明,这个过程往往就需要几天时间。
而在证明了自己是内容原创者后,你才能在该平台上提交侵权投诉,让对方内容下架,这又要一周乃至更长的时间,对方早已经吃完全部流量红利。甚至可能热度过后直接删除该内容,让你举报无效。
对于个人作者而言,这样的流程,实在太麻烦也太漫长,很难对全网平台一个个去提交信息,而且,很多作者对于后台截图提交等证明流程,也往往心存顾虑。
那么,为什么内容平台们坚持要创作者自诉,不能平台运营主动根据发布时间来惩罚抄袭保护原创呢?
为什么内容平台们会坚持这样一条有点不近人情的规则呢?
因为好的内容,实在太少了。
你可能无法想象,大V满地走,网红不如狗的年代,你居然说内容少?
但事实就是,整个中文互联网,能够不止一次,持续的写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实际上比大家想象的要少,而且是少的多的多。
而且这一现象并非仅在知乎平台,其他内容平台也是一样的。
知乎大V早年代表人物是李开复等互联网行业大咖,也是他们奠定了知乎的逼格和专业性。
后来大众时期的代表张公子成名要追溯到新概念时期。
“得到”的头部作者薛兆丰老师在2002年就出版了《经济学的争议》,武志红老师的《七个心理寓言》是2008年的。
喜马拉雅呢?你去翻首页热门栏目,比如杨毅侃球对吧,杨毅是《体坛周报》副总编,姚明时代在NBA采访报道的前线记者就是他,他的文章,早年关注篮球的人肯定看过。
很多平台的大V,你觉得是快速火起来的网红,但追溯起来会发现很多都是早年纸媒时代积累下的老熟人,只是可能换了个马甲。
没有一个内容作者,是可以凭空冒出的,你看见的所有看似普通的内容,背后往往都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酝酿。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平台很多,流量很大,用户们都需求好内容,但内容不够用。
于是,很多平台,为了内容和流量,往往对抄袭搬运这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被抄袭了找上门去,他往往会告诉你,问题可以解决,但你必须自己来这边开一个账号,你入驻了,我就把抄袭你的内容删除了。
对于内容的饥渴,让很多内容平台迫切需要内容,不论是原创者自己发的,还是搬运工搬运来的,只要你给我的平台增加内容,我就不管你。
这就是知乎作者们对于跨站侵权投诉感到棘手的原因,各个平台都希望自己平台上能有更多好的内容,出于保护自己站内内容的目的,对于跨站侵权的流程往往设置的非常繁琐。
2 抱团出击年代
那么,有没有可能,作者们不要这么麻烦,一个个自己找上门去,而是集中委托某个专业的专家律师去维权呢?
这个答案,也早有人想到过。
这就是,“维权骑士”
现在的小伙伴可能对这个词比较陌生了,但是在前两年,这个组织声名远播。
维权骑士是诞生于知乎的版权保护组织。
2015年4月,知乎作者“chenqin”发起了一场“维权拍卖”。维权骑士创始人陈敛,也加入其中,在经历了一系列维权实践后,陈敛萌生了建立维权骑士的念头,服务内容原创作者。
2015年7月,维权骑士官网上线,天网监控系统1.0于1个月后上线,向用户提供版权监控与保护服务。
他们的核心思路是,知乎作者们将内容版权授权给“维权骑士”组织,然后拥有版权的维权骑士组织,作为一个专业法律团体,去专门向各个平台的侵权者维权。维权而来的赔偿所得,由作者和维权骑士共享。
这个思路是不是很好?
集合所有被侵权作者,让专业团队去集体维权。
但问题在于,这个模式在逻辑上能成立,但在经济上,无法长期运行。
事实上,不止维权骑士,知乎平台也下场参与过对创作者的集体版权保护诉讼,结果也对所有人公布过。
“大神说”这样,长期搬运知乎内容的营销号,先是管辖权异议,又是失联,一路拖延,最后硬是从2016年折腾到2017年11月,才首次开庭。
而在如此漫长的诉讼,并提交了大量的证明材料后,赔偿所得是多少呢?
——3.7万元。
这就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侵权所得,是一个很难判定的地方。
营销号搬运知乎文章涨粉10W,涨粉后接广告,盈利100W,
如果要进行侵权赔偿,应该赔多少?很多人可能认为,显然应该赔偿100W啊
但事实中的情况往往是,营销号搬运知乎内容,是A文章,涨粉多,但是没有盈利,只有几百块的平台流量分成。
而涨粉后,接到了甲方的广告,这个广告以B文章形式发出。
尽管,大家都知道,对方是靠着搬运抄袭才涨的粉接到的广告,但法律层面,你很难追溯B文章的收益。
而抄袭的A文章呢?对方可以说,没有基于商业目的使用。
最终你可能只能追溯到A文章的流量收益,相比动不动上万的广告费用来说,这点收益九牛一毛。
收益大赔偿小,很多抄袭者自然是甩开了膀子抄。
到了视频时代,这个现象更严重,文字洗稿抄袭都这么困难,视频更别说了。
而且很多平台,只接受同媒介抄袭,不支持跨媒介抄袭。
别人把你的文章念一遍做成视频,别人算原创视频。在维权前首先你得证明对方视频是抄袭你的文字。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异常困难的难题。
3 先发制人
所以,很多人说,为什么知乎平台不看重内容维权,但作为从2016年一路看到现在的人,我想说,不论是知乎平台,还是知乎作者,大家的维权尝试从未停止,从早期直接开贴吵架,痛斥抄袭者,再到诉诸法律,在法律层面维权,再到成立维权组织,联合起来集体诉讼,各种路径大家都试过,只是文字内容的版权保护一直是难题,而知乎作为全网内容高地,最优质内容集合地,常年就是会被各平台抄袭者搬运。
那么,最后我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呢?
我最后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是,先发制人。
很多人可能看过前段时间的性别战争三十年,以及他的各个视频版本~
很多人都开玩笑,一篇文章养活一群UP主,大量视频搬运我的文章对吧,但其实,各个平台的视频,都是我授权的。
我在文章发布之初,就直接联系了各个平台视频作者,以较低的价格进行了内容授权,让对方署名传播。
这个操作的关键,就在于遏制抄袭者,因为我早早联系了视频作者们,让他们快速的视频化上线,所以在抄袭者们搬运之前,我的授权版本已经在各个平台流传开了。
不论抖音还是B站,这些视频都获得了超过千万的播放量,这就导致了,所有想抄袭搬运的人,在抄袭前都不得不评估风险,因为内容已经传播开,大家都知道来源了,此时再抄不但会被粉丝看出来,还容易被站内直接举报。
简单来说,对抗抄袭和视频化抄袭的最好办法,是你自己先去各个平台上把内容传播开~
可以你自己来,也可以和已有的这些视频作者小伙伴合作进行传播。
很多人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不就是联合创作吗?
实际上,这个办法,就是联合创作思路。你提供内容,对方视频化制作,将内容传播开进行主权宣称,提前杜绝抄袭者的信息不对称空间。
(目前联合创作入口在创作中心这里,作者们可以直接对自己文章授权,视频作者也可以在这里直接找到授权内容库)
所以,很多人说,联合创作有没有用,联合创作收益高不高,我的理解是,很有用,他摆在这里,你的内容真的被做成视频了,有一定传播了,别人抄起来就不太容易。
抄袭者很难再利用信息不对称直接抄袭了。
关键不在于你自己短期收益,而在于,抄袭者的收益空间被打没了。
而且,你掌握了自己内容的主动权,后面想自己再更迭优化也好,自己做也罢,都比较主动。至少你不会被反向吐槽是抄袭别人的。
比如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转载的科普内容“为什么不取消绿皮火车”
这个视频就是知乎作者授权视频作者联合创作的内容,你的内容被视频化传播开了,人民日报这样的大媒体都转载了,搬运工想要抄袭,基本上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
坚持下去,抄袭搬运这门生意,就很难再做下去。
4 黄埔军校
长期以来,作为优质内容发源地,知乎为整个中文互联网提供了无数很好的内容。
我的理解是,因为知乎的问答和点赞机制。
知乎的机制,是让所有人在一个集中问题下回答问题,这个模式,必然会导致内容针锋相对。
别的平台,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在知乎,机制就决定了,为了拿高赞,你几乎必须要去反对当前高赞。
“独立思考”在别的社区可能是稀有品质,但是在知乎,几乎是必需品,机制上就提倡你提出和大众不同的,独到的意见。
有一段时间,我记得很多知乎的回答,开头就是“实名反对前排高赞”
我认为这可能也是一直以来知乎大V商业化弱的原因,客观性强了带货能力自然就弱了,别的平台大V带货就是一个简单的渠道,知乎这边大V带货基本上等同于为某个品牌开一场辩论会,得准备说服所有人。
而所有问题,其实都怕较真,大家针锋相对来回讨论了,往往就把事情越说越清楚了。
所以,很多概念可能不是在知乎出现,但无一例外是在知乎经过了大量讨论和争辩,被无数次拷问,又无数次打补丁完善,最终成为了一个系统化的成熟体。这也是为什么知乎被称为自媒体黄埔军校,很多头部视频创作者都是知乎走出来的原因,知乎的高强度讨论,让很多作者的整个内容体系非常成熟。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尽管经常吐槽,也还是离不开知乎,因为这里有无数的宝藏内容和高强度讨论氛围,堪称创作者完善自我的修炼圣地。对于这样一个平台,空有内容而没有传播,其实是很遗憾的。
这也是我非常支持联合创作的原因,不论对于知乎,还是知乎的创作者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尝试,无数优质的内容,需要这样一个渠道对外输出,无数的创作者,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快速出圈。知乎也许并不需要刻意做视频,只要让原本站内的大量优质内容完成视频化,让文字创作者们在这里通过联合创作进行视频化转型,也许就能满足非常多用户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