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乐器村:“龟兹乐“的故乡_风闻
我从新疆来-我从新疆来官方账号-从人物到文化、不断探索异域风光,诉说不一样的故事。2022-01-05 15:21
在上一期《新疆乐器村,将手艺融进血液的地方》,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新疆喀什疏附县的民族乐器村以及达甫(داپ,Dap)、艾捷克(غېجەك,Ghijak)、热瓦甫(راۋاپ,Rawap)和胡西塔尔(خۇشىتار,Khushtar)四种乐器的音律和制作工艺。
当然,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尚未结束,维吾尔族乐器外形之精致、历史之悠久、韵律之绵绵,花上三天三夜的时间也未必能讲完。
▲天山颂/哈孜·艾买提 绘
龟兹古国和又一民族乐器村
加依村
离开新疆喀什疏附县,这次我们来到“龟兹乐”的故乡——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这里的加依村同样因乐器制作而远近闻名。
龟兹于公元前3世纪建国,在其最繁盛时期,辖区包括今天的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和新和六个县市,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繁盛时期的龟兹国人口众多,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近代东方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曾说:“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交汇之处。”
作为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汇地,龟兹吸收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元素,自成一派,造就了至善至美的龟兹文化,以至于后人形容龟兹乐舞为——天宫飞来的歌舞。
或许是因为龟兹古国过去的繁荣和龟兹乐舞曾经的昌盛,加依村世世代代传承乐器制作技术,有着一批精于乐器制作的匠人。
那么,若要介绍加依村的乐器,我们自然要回顾龟兹“五旦七声”的乐律和被白居易描绘为“回雪飘摇转篷舞”的舞姿。
▲龟兹乐舞/古丽米娜·买买提
西汉时期,龟兹国与中原交往频繁。龟兹王绛宾从中原回到龟兹后,“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他喜爱汉朝的礼乐制度和服饰,于是模仿汉朝修了宫殿和大道,出入有人呼,若要拜见需人传,每日按时撞钟。
这套仿汉的礼乐制度对龟兹乐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龟兹乐舞日趋繁盛,开始大规模东传,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
到了隋唐时期,龟兹乐舞的发展进入全盛阶段。唐初,在著名高僧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龟兹国被形容为“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而此时龟兹乐舞也已在中原宫廷乐中独占鳌头、独领风骚。
龟兹乐器的传入也对中原乐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乐器如琵琶、横笛、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龟兹乐器的特征。甚至连当时家喻户晓的《霓裳羽衣曲》,都能在其中找到龟兹乐的影子。
据《新和县志》记载,清朝末年,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路过加依村, 他写下:“是夜,在托克苏托马回庄(加依村旧称)借宿。”当夜他还观赏了当地的乐舞,随即提笔起诗《回疆竹枝词》:“城角高台广乐张,律谐夷则少宫商。苇笳八孔胡琴四,节拍都随击鼓镗。”
当我们回到今天的阿克苏,与人们一同翩翩起舞,“撼头、弄目、弹指、甩颈、跷足”,这一系列舞蹈动作行云流水,时间似潺潺流水又将我们带回了古龟兹国。
▲龟兹乐舞图/刘秉江 绘
如同喀什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的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位于阿克苏新和县的依其艾日克乡加依村几乎家家也都是乐器作坊,代代相传乐器制作技艺。
加依村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新疆民族乐器手工制作第一村”,制作手工乐器已有三百余年,全村三百多户中有一百多户从事民族乐器制作。
▲加依村/图源网络
加依村生产的乐器众多,这期我们先来看纳格拉、锵、萨塔尔和都塔尔这四种常出现在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等各类民间音乐中的主要演奏乐器。
纳格拉
新疆绿洲之声
纳格拉(نقارە, Naqareh),又称“哪噶喇”“奴古拉”或“拿古拉”,是源自阿拉伯地区的小型对鼓。因为鼓身由生铁制成,又被称为“铁鼓”。
纳格拉鼓腔中空,上口大,下底小,通常一大一小成对演奏,以小槌敲打,发出“咚哒”之声。多人一齐敲打,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纳格拉鼓/图源网络
关于纳格拉的流传,有“东传之说”和“西去之说”两种说法。
关于东传之说,相传在14世纪前,源自阿拉伯地区的纳格拉沿丝绸之路东传到西域,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便作为民间音乐的演奏乐器广泛流传。
后又继续东传至中原地区,清朝时期将其称为“哪噶喇”并列入部乐中。
至于西去之说,便不得不提到“羯鼓”。“羯鼓”是龟兹乐中的常用乐器,不仅被绘于库木吐拉石窟之中,史书中也有大量记载,如《通典》:“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亦谓之两杖鼓。”
龟兹国境内有不少月氏人,他们在秦汉之后西迁,将“羯鼓”传给阿拉伯人,后经过时间的流逝,又以“纳格拉”之名回流东传。
-制作工艺-
纳格拉的鼓面通常选用最好的骆驼皮或者牛皮制成。先将选好的皮子放在冷水中浸泡两天,然后量好鼓身和鼓面的尺寸,用玻璃棱将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再将皮子切割成十至十二块,之后就用皮子制成的细绳将鼓皮四周勒紧。
而一大一小的鼓,鼓面松紧程度不同,发音也有高有低。大的鼓面直径约为25-27.5厘米,小的鼓面则为18-20.5厘米,鼓高在20-30厘米之间。
接下来便是处理鼓面,音色不同,处理办法也不一致。第一种方法是将勒好的鼓放在太阳底下晒两天或者用火烘烤,以便鼓面收缩拉紧,其音质将变得纤细柔和。
另一种方法则与之相反,将水喷洒在鼓面上使其湿润,鼓面松弛,音质便会雄浑壮阔。至此,纳格拉基本制成。
传统的纳格拉鼓乐有十二套演奏之法,对鼓平放在地面上,双手各执一根长而略曲的木槌,右击大鼓,左敲小鼓。
大小双鼓,音律一高一低,一轻一沉,一急一缓,一浮一坠,时而疾驰如骏马,时而缓步似娇女。鼓乐齐鸣,一声一声敲打在心上,身子也情不自禁跟着节奏摆动起来。
交错的鼓声,演绎着完美的动态平衡。如同人生,喜忧参半,也如同这南疆的荒漠,在尽头也能发现一抹绿洲。这是纳格拉之声,是新疆的绿洲之声。
▲木卡姆/图源网络
锵——“新疆扬琴”
麦盖提刀郎木卡姆组合《丝木巴雅苑》
锵(چاڭ, Qiang),打击弦鸣乐器。因与扬琴十分相似,都由共鸣箱、弦轴、山口、弦钉、琴竹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因此也有“新疆扬琴”之称。
虽外形相似,但是新疆的锵和扬琴却通过不同的路径传播而来。扬琴于明朝末年从波斯经过海路传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广东逐渐传到闽浙、江淮地区,最后遍及内地。
而锵传入时间更早,由陆路传入,自西亚—中亚一带从“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喀什,后逐渐向东传播,传到哈密地区。
▲锵/图源网络
而在演奏时,锵也与扬琴不同。锵借鉴了卡龙琴的奏法,演奏者会压揉弦,而扬琴演奏者则多为拨弦。锵可以被用作独奏,但它热情似火的旋律也时常出现在合奏和伴奏之中。
在木卡姆的演奏中,锵必不可少,也曾有人形容锵是木卡姆的灵魂。因此,锵活跃于天山南北,为各类古典音乐和民间歌舞提供必不可少的一支旋律。
-制作工艺-
制锵的第一步是要选取桑木或杏木。与杏木相比,琴的面板用桑木更佳。然后将选中的桑木的尺寸量好,用锯切割。切割完毕后,便要做锵的雏形,在木板上缓缓挖出左曲右直的梯形。
整个过程必须要细致,这是制锵最重要也是难度最高的一步。
之后便要制作琴弦,锵通常有十六或十八组琴弦,两条同音弦为一组。不同的琴弦有着不同的直径和长度,因此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低音弦粗且长,高音弦细又短。
制好琴弦之后,便要制作琴框了。琴框同样用桑木板制作,在木板上雕刻好装饰性的花纹图案,将四块长短和厚度不同的桑木板放到共鸣箱的四周,确保宽度一致。然后将框板缓缓浸入水中,再将浸泡过的面板拿到火炉上烘烤,烘烤过程中用手使其定型。
烤完后,粘上琴框上下两面,锵便基本制成了。
出自民间手艺人的锵,自带田间原始又野性的气息。在广大城乡麦西来甫中,锵也频频伴随着歌舞和欢声笑语。
每当听到那琴竹敲击琴弦的旋律,便似乎又回到了当时节日的喜庆氛围和家人团圆的情境中。
▲木卡姆/图源网络
在那赤色的土墙之下,在那碧绿或紫红的葡萄架下,在城乡之间的茶馆与饭馆里,木卡姆之音徘徊在大街小巷。
有人闻声赶来,驻足而忘归家;有小巴郎冲进人群之中,手舞足蹈引起欢声一片。
热闹祥和之中,锵的声音越发高亢明亮,却依稀能听见那阳光帅气的小伙向自己心爱的姑娘一诉衷肠:
你的牙像玛瑙一样宝贵,
你的嘴如含苞欲放的玫瑰。
你走出大门的时候,
花花世界全都往后退。
情人啊,
你是来把我瞧瞧?
还是来为了把我炙烤?
莫不是让熄灭的情火,
又在我的心田里燃烧?
我去无边无际的荒滩,
好像看到了情人的宫殿。
我心中因情火而来的烦恼,
是否我死后才能消散?
萨塔尔
苍穹之间一丝忧
萨塔尔(ساتار, Sataer),其名源于波斯语:“萨”(سا)指数字“三”,“塔尔”(تار)是“琴弦”之意,直译便是“三弦琴”。
其外形与弹布尔类似,如一支长柄水瓢。但萨塔尔并非如弹布尔一样为弹拨类乐器,而是弓拉弦鸣乐器。
据1854年古维吾尔文的《乐师史》手抄本的记载:约十四至十五世纪时,南疆喀什、莎车一带已出现萨塔尔,之后流传到北疆。
《清史稿》记载:“塞他尔,形如匕,丝弦二,钢弦七,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圆,柄有线箍二十三道,如琵琶之品。以九轴绾弦,柄端二轴绾丝弦……以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
历史上的“塞他尔”虽与如今的萨塔尔相近,但却是“以手冒拨指”的拨弹类乐器。历经演变,用手指弹弦、拨弦逐渐变成用弓拉弦。
▲萨塔尔/卓然木·牙森 绘
-制作工艺-
首先在一整块桑木上挖凿出一个瓢形形状,作为共鸣箱,然后把余下的桑木薄板加工制成面板,并在面板上钻出音孔。
之后便制作琴杆,将木头削长并制成半圆形,琴头制成平顶,不需要雕刻花纹装饰。将琴杆正面和左侧钻出9-17个T形弦钮,把琴杆末端制成山口。
之后便是制作琴杆正面的按弦指板,指板上的凹槽需缠绕18根丝弦,这属于精工细活。按弦指板制作完毕之后,在面板下部雕刻出长桥形琴马。
最后一步便是上弦,将9-17条金属弦上到凹槽之上,弦的下端系在尾柱上,最右侧的外弦为主奏铜弦,其余皆为钢丝共鸣弦。弦的主体制成之后,再做琴弓,弓杆由木制成,马尾毛制成弓毛。
萨塔尔音色幽怨凄清,其中也不乏自由散漫。萨塔尔作为《十二木卡姆》的主要演奏乐器,只有它的出现才让《十二木卡姆》如此动人心魄。
其中《木夏乌莱克木卡姆》便以萨塔尔出场亮相,一阵阵忧伤的琴声回荡在老城墙之间,伴随着悠远的歌声,人人都被暴露在无际的苍穹之下,万里无云,寄希望于远处高飞的雄鹰,带走那无尽的忧愁。
“世人如此薄情,这世间还有何情义可言?
忠义之士欲从此辈寻求信义岂非愚蠢荒诞。
善哉!人世即浑如一间酒肆,且高擎酒盏,
我和遁世者均说:人间的一切全属虚幻。”
▲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 绘
都塔尔
动人心弦的灵魂之音
都塔尔(دۇتار, Dutar),弹拨类乐器。其名也源自波斯语:“都”(دو)指数字“二”,“塔尔”(تار)是“琴弦”之意,直译便是“二弦琴”。
据记载,都塔尔源自15世纪,但也有更早的说法。古时的牧羊人以羊为主要食物,食完羊后,羊肠被丢弃在树梢上。太阳的炙烤使羊肠变干,清风拂过,竟传出动听之音。
之后人们便把羊肠风干挂在挖空的桑木上,制成乐器,这就是最初的都塔尔。
都塔尔外形似一长柄水瓢,既可独奏又可伴奏,是《十二木卡姆》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之一。
都塔尔因其独特的音色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广泛流传于全疆各地,并有“维吾尔族乐器之母”之称。
▲弹都塔尔的姑娘/刘秉江 绘
-制作工艺-
都塔尔多用桑木制成,首先需制作共鸣箱。先将桑木条放在水中泡软,木条软化后再一边用火烤一边将其掰弯成需要的弧度。
如此制成的共鸣箱,其形态和音色都不会变化,音色也浑圆雄厚。然后便是制作都塔尔的琴颈,先从一截桑木上凿出大体形状,之后便精雕细刻出装饰花纹。
除琴颈之外,琴身上的花纹也需要精雕细琢。提前设计好琴身的图案,然后根据图案在琴身上刻出凹槽,再将处理好的牛骨或牛角切成1-2毫米的细片贴在凹槽上。
拼接、设计好图案后,锉平表面凸起处并用砂纸打磨。上弦过程与萨塔尔相似,但是都塔尔只上两根弦。
城市之间,田野之上,到处都回荡着都塔尔清亮的声音,伴随着歌者嘹亮的歌声。
乐者将都塔尔的两根弦来回娴熟地拨弄着,如同珠落玉盘。独奏时的都塔尔,声音悠远清脆。快速拨弦时,嘈嘈切切声声催人急;而缓缓推弦时,又微微淡淡步步舒人心。
手指一起一落间,似乎拨动的不只是那两根琴弦,还有那听者的心弦。
如一听者听完都塔尔名曲《艾介姆》之后所言:我的灵魂充盈着欢声笑语,我的灵魂充斥着悲伤,其悲之强烈已伤害了我的灵魂,我的身躯随之颤抖……
▲弹都塔尔的姑娘/刘秉江 绘
-后记-
脉脉相通,曲声绵绵,我们收起蔓延开来的思绪回到加依村,聚焦另一种不同的声音。
回荡在加依村上头的不止是琴弦之间和鼓面之上的悠悠小调,更是匠人们手中的凿子、斧子在木头上的“嘶嘶”“咚咚”声,是妇女们洗衣做饭时的说笑声,还是孩子们在街头的嬉笑打闹声……
伴随着悠扬婉转的琴声,人们把生活过成诗一般的日子。
农家院落时时回荡着或悠扬或激昂的旋律,伴随着或从容或不羁的舞姿,依旧颇具当年的龟兹舞乐之风。
参考资料:
[1]龟兹乐舞
http://www.chinaxinjiang.cn/ziliao/whys/4/201410/t20141016_447196.htm
[2]加依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之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257444236483062&wfr=spider&for=pc
[3]维吾尔族纳格拉制作技艺
http://www.minwang.com.cn/mzwhzyk/663688/685833/685837/656545/index.html
[4]维吾尔族锵的制作技艺
http://www.minwang.com.cn/mzwhzyk/663688/685833/685837/656542/index.html
[5]维吾尔族沙它尔制作技艺
http://www.minwang.com.cn/mzwhzyk/663688/685833/685837/637711/index.html
[6]十二木卡姆歌词—木夏吾莱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397924
[7]【文博纵览】新疆传统乐器:新丝路上的工艺名片
https://www.sohu.com/a/282534876_99904027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迹忆新疆、疆来电台
版 主:爱特肯、米合热阿依
作 者:吴维西
主 播:谢克热扎提
校 对:王东菲
排 版:杨鉴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展览“天山魂——哈孜·艾买提美术作品展”,刘秉江艺术作品,卓木然·牙森艺术作品,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