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子,还是阿里最合适的“舵手”吗?_风闻
读懂财经研究所-注册制时代,价值新坐标。2022-01-06 20:01
在中国商业历史上,企业接班向来是个大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家受西方管理学影响比较大,相信“权力交接”是保证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相信成熟的商业生态建立之后,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样的观念也普遍出现在了年轻的互联网行业。
不过,从百度的翻云覆雨、人事大变,以及几次对职业经理人幻想破灭后,Robin的亲力亲为,再次证明了一件事情:当大企业面临的转型难题时,目前仍然没有创始人之外的答案。
如今,阿里又何尝不是这个问题。过去几年,CFO出身的张勇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财报,但在业务层面却远没有那么乐观。
从拼多多的异军突起,到本地生活的失利,再到大文娱的溃败,阿里巴巴鲜有胜绩。那个人们印象中良将如云的阿里正在消失。与此同时,在生态扩张过程中,阿里的战略和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但核心优势却愈发模糊。
更重要的是,自去年蒋凡事件以来,阿里的“高P问题”源源不断制造公关负面,让阿里的价值观不断受到考验。种种迹象表明,阿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阿里今天的状况,恰恰是因为创始人的缺席。
说白了,企业到中年后就会开始有成型的组织对业务抉择和战略实现路径的深层次反向影响。除非强力创始人干预或者机缘巧合,成型的组织惯性大部分时候比业务的渴求和战略的合理性力量更强。当年,苹果不是乔布斯回归而是换其他人,很有可能因为推不动资源而失败。
站在当下的环境下,马云的回归并不现实。但阿里仍然需要重新考虑一个问题:逍遥子,还是阿里最合适的“舵手”吗?
/ 01 /
价值观让位于业务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价值观是外界对阿里最大的标签之一。自成立以来,阿里也一直走的是“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的路子。
这几年,你能明显感受到,“阿里味”多少有些变了。从蒋凡的私生活事件到钉钉P9代考事件,员工对阿里的信心一度跌到低谷,价值观也开始遭受员工的普遍质疑。
而这一切的质疑始于蒋凡私生活事件。在阿里历史上,发生过三次著名的价值观事件。前两次分别是2010年的中供欺诈客户事件以及2016年的月饼事件,最近一次则是去年的高管蒋凡私生活事件。
前两者的结果分别是:曾经为阿里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卫哲引咎辞职;安全部五位工程师被辞退。而后者的结果是,蒋凡被取消阿里合伙人身份、记过,职级下降并取消上一财年度所有奖励。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蒋凡依然稳坐天猫淘宝总裁的位置。不久前,蒋凡还接手了海外数字商业板块。
这样的决定,对于“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的阿里巴巴来说,这也一点都不“阿里”,没那味儿!要知道,放在过去,阿里巴巴价值观铁拳是绝对不会姑息这样的事情。不管是谁,只要触及阿里巴巴价值观问题,就是坏分子,就要剔除到到队伍之外。
说起来,当年卫哲位置跟蒋凡很像,马云和张勇对这两位高管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两位CEO的区别。
站在当时来说,阿里巴巴对蒋凡的处理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蒋凡不仅是阿里巴巴最年轻的合伙人,也是最受逍遥子器重的那员大将。他是阿里巴巴手机淘宝成功的最大功臣。正是在蒋凡的带领下,阿里巴巴手机淘宝DAU在2019年底突破8亿;正是在蒋凡的带领下,淘宝走向数据驱动,实现千人千面;还是在蒋凡的带领下,淘宝内容体系得到构建,淘宝内容生态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拼多多攻势凶猛,阿里巴巴仍然没有给出很好的办法,临阵换将更是兵家大忌,只能寄希望于蒋凡率领淘宝天猫拖住拼多多。尽管从结果来说,蒋凡做得也谈不上很成功。
不过回过头看,这事似乎也成为了阿里这家公司的转折点。至此,阿里电商业务开始四面临敌。在外部舆论层面,阿里的“高P问题”从内部向外部扩散,源源不断制造公关负面。
有人说,公司的发展像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一家企业价值观的建立需要无数个岔路口的艰难选择,而摧毁价值观只需要一次。
如今阿里的内外交困,谁敢说和当初张勇的选择没有一点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说,阿里的失控,从价值观开始。
/ 02 /
从良将如云,到难求一胜
过去,外界对阿里的评价一直是良将如云。但过去几年,从拼多多的异军突起,到本地生活的失利,再到大文娱的溃败,阿里巴巴鲜有胜绩。
外部竞争环境的恶化,是阿里内部问题的延伸。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阿里能打硬仗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这几年,阿里真正称得上战功最为卓著的人恐怕也只有钉钉的无招。从“来往”的惨烈的失败开始,他白手起家,让钉钉做大做强,甚至要和微信掰一掰腕子。
阿里良将“凋零”的原因不难理解。微观上看,随着越来越多阿里员工实现财富自由,真正能打硬仗,愿意打硬仗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本来阿里的公司文化就容易“整齐划一”,如今屁股越来越热,位子越来越值钱,谁还会愿意再去前线带队应对拼多多和美团的挑战。
从宏观上看,阿里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业务特色。从业务角度来说,无论是最早的中供铁军,还是后来的淘宝,阿里做的都是交易型业务。交易型业务往往环节链条长,时效性要求高,需要执行力,更强调自下而上的一致性。而产品型业务需要鼓励和维护创造力,不管白猫黑猫,拿出爆品才是好猫。
但随着业务边界的扩张,不同业务特性上的文化冲突逐渐凸显。这也充分反映到了阿里大文娱的业务上。
曾经,大文娱被阿里给予厚望。阿里CEO张勇曾在一次内部会上复盘,他认为阿里2015年最重要的布局之一就是收购优酷。一位在场员工转述说,如果阿里不做娱乐,就永远只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有了娱乐就有了向更大商业世界拓展的机会。
当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碰上互联网最有效率的变现场景,这样的故事让人无比心动。但在现实中,两者充满了格格不入。一个故事很好地反映了两者的矛盾:
根据《晚点》报道,从电商部门调来的员工会在虾米里放娱乐新闻资讯,理由是:听歌属于娱乐行为,所以也有看娱乐新闻的需求。又例如,在虾米里放购物优惠券,虾米的老员工曾为此跟同事吵起来,“用户来是听歌的,不是为了抽你那8毛钱的天猫优惠券。”
归根到底,阿里会要求新业务为主营业务电商服务,而腾讯则不会要求新业务为社交、游戏服务。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一个核心原因是,电商业务实在太好了,兼具流量和高变现效率。而早期腾讯还要为空有一身社交流量无法变现而苦恼。所以,在阿里眼里,能用电商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用别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当阿里进入其他领域,并没有正视用户需要被当成最优先的目标加以对待,不过是将其当成其核心电商的流量补充。
失败的大文娱如此,成功的钉钉也是如此。无招曾经讲过,“我们能有今天,要感谢集团的不管理”。即使如此,在支付宝即将上市的前夜,无招也被“杯酒释兵权”。随着无招的离去,宣告陈航的个人奋斗最终要让路给集团“云钉一体”的历史进程。最终,无招出走阿里。
曾几何时,马云和他的阿里有一种现实扭曲力场的能力:当阿里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政策开绿灯畅通无阻,行业上下游甚至对手都要动起来看齐。如今,阿里不能动辄“改造”别人的时候,他相比于身段更柔软,掌握更多流量的对手们,就有巨大的劣势了。
如今,在张勇的带领下,阿里的多次主动出击,变成了围绕资源不停的“重组”,大都的结果也只是在原地打转,再也难找回曾经的激情和战斗力。
/ 03 /
阿里正在陷入财务管理式的阵地战
在投资里有一种说法是,远离CFO升为CEO的科技公司。在科技公司里,诺基亚和英特尔都曾因为CFO升任CEO而陷入经营困境。
远的不说,2021年离任的英特尔CEO BobSwan就是最好的例子。从履历上说,BobSwan是一个典型财务金融背景科班出身的CFO。在通用电气开始工作一干就是15年,从事的都是各种金融管理工作。后来跳槽担任过多家企业的财务副总裁或CFO,其中包括eBay和惠普企业服务。
在BobSwan上任后,就把老CEO多年力主研发的AI芯片Nervana给砍掉了。后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火成一片,英伟达股价芝麻开花节节高,取代Intel成为芯片设计领域市值第一。以致于,在BobSwan宣布离职当天,英特尔股价大涨7%。
CFO与科技公司CEO“八字不合”的原因说来也不难理解。科技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不断迭代的科技产品创新。而CFO的职业习惯更倾向于从资本和财务的角度看待公司。具体来说,由于财务的各种会计制度条条框框比较多,使得CFO大多都比较教条合规,往往缺乏那种激进创新的能力。
在退休前,马道长也总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结果,他偏偏选了一个财务出身的张勇接班,一语成谶。
这几年,在投资人眼里,阿里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战略和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但核心优势却愈发模糊。从数字层面看,阿里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阿里的优势也愈发模糊。典型的是阿里的新零售业务。
2018年三季度到2021年三季度,阿里的收入从851亿增长到2000亿,复合增长32.95%。其中,核心商业业务里的新零售和直营业务增长最为迅速。2018年三季度,阿里的新零售和直营业务收入为81亿元,占比为10%;到了2021年三季度,阿里的新零售和直营业务收入为551亿元,占比也提升至27%。
新零售和直营业务规模增长迅速的一个核心原因是,阿里在几年间孵化和并购了一批零售资产,比如高鑫零售、网易考拉、盒马等等。从目前看,这些资产布局不仅拉低了原有电商业务的盈利能力,也无法阻止核心电商业务面临拼多多、抖音电商的冲击。用一句话来说,空有规模,难言价值。
事实上,没能上市的蚂蚁金服也有类似问题。金融科技的远大愿景和依赖网贷业务的现实之间,仍然需要无数的故事去填。
如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阿里的处境则更为尴尬。资本市场表现的弱势,让管理层难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投入。比如,双十一期间对头部主播流量过度倾斜,就是一件非常短视的事情。但当整个组织被KPI绑架,阿里也很难坚持长期而正确的事情。
某种程度上说,阿里的业务发展正在陷入了财务管理式的阵地战。如今的阿里用了一大堆不那么看得懂,也不那么核心的业务块把自己的核心包裹起来。实际上,当外人难以理解的时候,对于内部的管理的不透明度也一样存在。越大的组织,越需要简单明了的使命和目标,来对抗组织变大后的内部混沌。
在投资的世界里,太复杂就是减分的。最好的标的往往都能用一句话说的明白。或许,等到阿里将其他业务都清了,只留下电商、云计算和支付,可能反而值钱了。因为阿里的故事又变简单了。到那时,阿里还可以投,但价值点变了。
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公司之一,阿里的竞争力还在,地位也完全可以回来,但需要新的旗手,以及更清晰的使命。只是这些东西,现在的张勇未必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