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作为复古情怀的爱好没毛病,但作为文化符号上的自我识别,恐怕就是刻舟求剑?_风闻
Benjamin奇迹-2022-01-06 17:13
【本文来自《卢晓:面对“眯眯眼”,我们需要李小龙那样的认识高度和勇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实话说,关于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
这一波关于相貌的刻板印象引发的辱华舆情,看不到自己当下的盲从****的人太多太多了
盲从的对象,无非是从90年代港台风,00年代哈日哈韩,10年代饭圈兴起+哈西方一脉相承,港台文化产业的审美风向从哪儿来,当然是6070年代以后日本,根子当然是西方)~~
喊得震耳欲聋,咬的满嘴血腥,却看不到我们今天的主流审美的历史局限性(当前的历史局限性是不是偏离了中华文化的传统认知,当然有偏离)
怎么看待美的标准,
其实,看一看中华历史审美演变史,当前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不是最优解,我的答案当然不是,是不是要回到盛唐的审美,也当然不是,宋朝,明代,当然也不是
怎么看待美的标准,审美的演变
我们的风尚从来都是吐旧纳新,继往开来,一往无前……
就像面对汉服复兴运动,我的态度一直都是呵呵
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精髓和高光之处,恰恰是海纳百川,恰恰是消化吸收,
汉服作为一种复古情怀之下的爱好当然没毛病,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上的自我识别,恐怕就完全刻舟求剑了
这种以“民族性”(汉服区别于苗服,汉服区别于藏服,汉服区别于蒙古袍,汉服区别于韩服与和服)来理解国家,理解现代政体与现代经济文化共同体(语言文字的统一,市场与赋税的统一,文化与传播的统一,荣誉感和归属感的统一) 恰恰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经典认知模式,也是昂撒在殖民世界史上分而治之,四处埋下仇恨种子的经典玩法
看清这一层,汉服还有意思么??
华夏的精髓恰恰是“没有汉”,拜我文化者,皆可为我所包容,皆可为我华夏之血脉,鲜卑,羌,匈奴,回鹘,突厥,西夏,辽金,女真,哪一家不是入了我华夏(以上各民族至少是一部分入了我华夏,一部分选择了迁徙)??虽然过程免不了刀光血影
那么如果“没有汉”,或者说汉不汉的不重要,汉服有那么重要的文化符号识别性么???
当然有人会骂我民族虚无主义者,我依然呵呵,
汉族血脉当然清清楚楚的活在这片土地上,但这依然不能让我可以理所当然的说“汉族的血脉非常重要”,我们穿越8000年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我们的血脉,而是我们的文化和文明……
因为认同一个观点:中华是典型的文明型国家,而非传统的西方式的民族型国家
这一点,恰恰是唯有我们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时代的灯塔的理由;
这一座灯塔,是不是汉不重要的泱泱中华,因这座塔不朽至少300年,300年后即便经历大混血之后血脉早已不再纯净,但是不是汉不重要的泱泱中华,300年后依然是泱泱中华
回来说我们这个民族的相貌和审美标准,
什么是真的自信??真的自信是坦然接受,安泰自若的和自己的相貌相处
同时,真的自信里,也蕴含了文化气韵的自我认同,以及这种文化认同之下的审美口味
这里抛一个反面例子,
韩国发达的整容业,这个民族整体性的完全不愿意,完全不能够和自己的真实相貌和平相处
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第一,非常严重的不自信,第二,非常严重的内卷
真心不希望我中华儿女都像韩国一样和自己过不去……
真心希望我们能够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强,真正的坦然,真正的享受美好生活
尤其是一个民族整体上的坦然,自信,安泰,不会和自己的相貌刀兵相见;至少不是全民整容热潮,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中国人的长相(什么叫中国人的长相也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的)才是美的标准,拿中国人的标准去美容,那时候才叫真的大国自信,那时候也不用我们再说什么,中国人,你要自信,反而要说,中国人,你要自省~~~
这里声明一句:不是一刀切反对平均线下对容貌的追求
再说审美口味
我中华文化的气韵,气质,特有或者显性的、更加鲜明的文化属性将来理所当然会成为自信的内在支撑;
比如,温婉(温柔,温暖,婉约)是一个重要特质,洒脱(我华夏也是奔放的,而不是刻板)和诗意(感性,敏锐,隽永而浩然的表达)是一个特质,柔中不屈不挠(坚强坚毅,坚韧,侠之风骨与鲜明)是一个重要特征,等等等等
未来的路,我们还要走很长,很长,真正的文化符号识别性,也必将从这些底蕴中来,如果美国人替日本人总结了菊与刀,寂与守承,那么中华文化的底蕴在哪儿??该如何抽离出来??
神龙在天,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