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十五年:暗藏波澜的战争_风闻
字母榜-字母榜官方账号-让未来不止于大2022-01-07 11:47
求新求变是互联网产业的特征之一,所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了互联网产品的常态,“长寿”产品则珍稀程度远过于大熊猫。提起这些“大熊猫”,人们想起的往往是QQ、淘宝,其实还有一款人们经常使用但容易忽略的产品: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诞生至今已有15年,在百度推出的众多产品线中仅晚于百度知道及百度贴吧。在PC互联网时代,百科是百度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它能够补足搜索引擎在内容搜索上的不足,同时将用户尽可能的留在站内。时至今日,百科类产品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反过来,站在人物/机构/企业的视角看,百度百科词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张小龙所言的身份ID之一,是互联网上一张最重要的名片。
就像前文所述,百度百科略显寂寞,看起来百科这条赛道过于平静。百度百科在百科赛道的优势地位,比微信之于熟人社交领域还要明显。字节跳动在2019年收购了互动百科,开始自建搜索生态,百科这口池塘里才溅起几点水花,短暂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然而,平静的水面往往是一种错觉。熟人社交早就被微信一统江湖,但微信的变化之大,就连张小龙在创始之初都难以预料。QQ、淘宝亦然。作为长寿产品代表之一的百度百科也一样,互联网产品只有一种不老药,那就是内在持续的创新与变化。过往十几年中,百度百科已经从早期的图文为主的知识生态,演变成以视频、音频及VR、AR等多种媒介融合的内容产品,成为互联网知识赛道的基础设施之一。
成为“大熊猫”的秘密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常新才能长寿,长寿必然常新。
2000 年 3 月,门户网站 Bomis 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发起了一个线上百科全书的项目,Nupedia,也是维基百科的前身。
在威尔士的设想里,Nupedia 应该像传统的百科全书一样,所有词条均需经过各领域专家评审之后才能发布,但这一举动却不符合互联网时代早期开放、共享的特性。
正因如此,Nupedia 在早期进展缓慢,有报道称其成立的第一年只发表了 21 个词条。直至 2003 年 Nupedia 关闭站点时,平台也只发布了 25 个词条,尚有 74 个条目在审定之中。
维基百科最初是作为 Nupedia 的“支线”项目推出,其更加开放,也接受大众编辑,但没想到却大获成功。推出后的第一个月内,维基百科便收获了 1000 多个英文词条,第二年词条数量超过了 4 万。
中文互联网百科产品在维基百科成功不久后出现,百度百科成功让搜索公司们意识到这一产品的战略性意义。搜索引擎本身只承担信息入口的作用,但凭借对内容领域的布局,它可以将用户留在自身生态之内,尽可能地延长用户在站内的停留时长。
这也是为什么,百度除了搜索,还推出了知道、贴吧、文库等一系列内容产品。
但与其他内容产品不同的是,百科天然具有一定的公众属性,所有的词条均由用户贡献、由用户编写及审核,词条的内容也必须秉承着中立、客观的原则。
今年初,张小龙曾指出,希望微信视频号可以成为每个机构的官网。事实上,百科产品一直在承担着类似的作用。
看看你的搜索习惯就知道了。当你想了解一位知名人物、一家企业或者仅仅是一个不求甚解的名词,打开搜索引擎,第一个点进去的页面往往就是百科。在互联网浩若烟海的繁杂信息中,百科产品往往能给出最准确且全面的解答,可以最快速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
但这也让百科产品离商业越来越远,变现困难。维基百科直接将自己定义为一个非盈利组织,每年依靠捐献的收入维持运转。百度百科、360 百科等则依附于平台收入。此前国内唯一一家独立运营的互动百科,在 2017 年被央视 315 晚会曝出收费词条事件,此后一落千丈。
纵观百科产品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与虚假信息的抗争史。每年,百科产品中最会冒出大大小小的信息错误事件,有时,百科们还会遇到商业公司们的恶意破坏。
2017 年,汉堡王就曾利用 Google 助手在解答“汉堡是什么”的问题中会抓取维基百科内容的漏洞,恶意篡改了维基百科上关于汉堡的介绍,将其变为汉堡王的广告词。
服装品牌 The North Face的操作更显“鸡贼”,他们偷偷地将维基百科上部分世界名胜条目中的照片,替换成了穿着The North Face的人物摆拍照片。用户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条目时,The North Face 的显眼标志就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首位。
这些虚假信息及利用百科进行商业宣传的行为,令百科产品的公共性及中立属性大打折扣。为此,各个百科平台均试图在内容专业性上做出努力,包括组建更专业的编辑团队、提高内容的审核力度及与行业机构合作等。
以百度百科为例,2009年,百度百科推出权威共建专项活动,联手各行业专家及机构来共建专业品类的词条;2014年,在卫健委指导下联合共建“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2015年,百度百科与中国科协达成合作,以完善其在科学类科普词条的准确度。
专业机构的参与抵消了百科因大众编辑所带来的非专业性。同时,多年积累下来的专业内容及编辑用户,也成为当下百科产品最大的护城河——后来者在新入局时总会面临数量与质量无法两全的困境。
2016年4月,字节跳动后来那款现象级的短视频产品抖音上线前5个月,百度百科悄悄上线了自己的视频化产品——秒懂百科。
那是互联网从图文/语音时代正式向视频时代转型的前夜。也是在2016年,快手因为一篇自媒体文章《残酷底层物语》破圈。它当时是中国流量第四大的手机应用,排在微信、QQ及微博之后。虽然百度早在两年前就宣布已经转型为一家移动先行的互联网公司,但此时对于百度百科——这一诞生于图文时代的古典知识产品——仍然面对着亟待转型的危机。
百科是一个完全以图文为主的内容产品,一个词条的内容动辄几千字,放到手机屏幕上,几页都滑不到头。“长图文的百科内容其实已经没办法适配用户碎片化的时间需求”,一位百度内部人士这样说道。
那时,市面上少有以知识视频为主的产品,“我们非常忐忑,用户能接受百科类知识视频吗?”在百度百科15周年的主题演讲上,百度副总裁、百度百科总经理阮瑜说。
秒懂百科的出现是百度百科的一次自我进化。在单纯的百科产品体系内,百度百科几无敌手,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需求同样也在变化。“谁都可能切走你的需求,不同的只是它以怎么样的形式切走的”,上述百度内部人士说。
近几年,各个短视频平台纷纷发力泛知识领域,也印证了百度百科之前的判断。
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及西瓜视频在今年冬天分别推出了《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短视频、“知识辞海计划”等知识内容项目;哔哩哔哩先后捧出了半佛仙人、罗翔等知识领域的大V,还增加了“知识”分区;同样以图文为主的知乎,也在这两年全面向视频化转向。
泛知识视频大火之下,秒懂百科早已探索出一番成绩。比如儿童科普领域的《懂啦》,邀请院士等头部专家的《秒懂大师说》,明星名人本人出镜的《秒懂本尊答》,都是独树一帜的内容资产。提前在视频化方向布局,不仅让百科扩宽了知识分享的维度,同时也让百度在新媒介时代赢得了一张船票。
百科的自我革新不止表现在视频领域,过去几年,他们不断将市面上的新鲜技术引入到百科体系内,例如 VR、AR、语音等多种媒介形态的介入。
“无论图文、视频还是直播,都只是百科的一种形态”,上述百度内部人士称,百科的核心就是解决用户的求知,以前可能是文字,现在是视频,未来元宇宙时代也可能是一个更具立体或互动性的形态。“它的本质没有变,但实现的方式是在演进的”。
这也是百科相较于其他内容产品的优势所在,单纯的问答、视频、音频等知识类产品无法进行更多维度的扩展,而百科则可以将各类内容形态进行无缝嫁接。换句话说,百科也许会成为知识领域中基础设施般的存在。
2021 年 4 月,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提出了百度“服务化”的战略,即要让用户在百度移动生态的每一个场景下都能获得所见即所得的服务。
在迈向服务化的道路上,百度百科已经进行了一番探索,上线了“百科云名片”。简单来说,与过往百科产品往往只展示概念、新闻等信息不同,百度云名片集合了百度生态的诸多产品,如社区化的百科TA 说、结构化的百科星图及服务化的门票订购、电商,可以提供从信息检索到交易的闭环服务。
“百科原来的定位更多只是一个知识的科普,大家看完可能就走了,没有进一步的转化”,上述百度内部人士表示,“但用户会不会有更多的需求?比如搜索某一部电影,其实想买票,看了故宫也是想看今天能不能去。”
这正是百科当下努力的方向。“百科云名片”相当于将百科“小程序化”,使其从知识的入口转变为服务入口。例如,当你在移动端搜索“故宫”时,跳出的“故宫云名片”就集合了购票、讲解、笔记及百科等多样化的服务,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的需求。
服务的出现扩宽了百科的想象空间。原本百科只是依附于百度生态体系内的一个内容产品,而实现了交易的闭环之后,使其从连接知识进化为连接服务,有了更多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百度当下所做的事情与微信是类似的,它们都试图在产品体系内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二十余年,不少古典互联网产品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百度百科推出至今也有了 15 年时间,但现在,你似乎已经很难再用“百科”这一单独的词汇来定义它。
没有老的产品,只有不进步的产品。长寿的产品往往被低估,但促成它长寿的内核没有变化。
我们能从历史中看到诸多例子,例如近些年主打年轻化的QQ,在与微信等即时社交产品的围攻下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新路径;早早进行移动化转型的淘宝,顺利地从PC时代过渡到移动时代。
长寿则必然常新。只有积极拥抱时代的变化、主动求变,才能抵抗住时间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