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装了,嘲他的人全闭嘴了_风闻
肉叔电影-肉叔电影官方账号-2022-01-07 11:06
大学毕业10年后,你能达到什么收入水平?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做了个调查。
6成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10后能年入百万。
看到这,肉叔不禁汗颜自己拖后腿了。
离谱吗?
也不见得。
那份调查问卷里,大多数毕业生都想进互联网大厂。要是技术好,能力强,年入百万也正常。
但这只是少数。
2020年,大约有1071万人高考,“一本”大学录取约195万人。
“二本”和专科类院校录取约771万人。
他们,才是大多数。
二本毕业,老家在三、四线城市,家境普通——“漂”在大城市里的很多是这样一群人。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里,找工作难的人,也有这些特点。
前程无忧、网易云课堂、微博职场联合发布
最新一期**《十三邀》**,就挑了这个“二本居多”的现象剖开看。
弹幕纷纷感慨这期真实、接地气、具体。
二本生。
这些占了大多数的普通人。
#走得出去,为什么留不下来?#
罕见地,许知远这次没有和专家、精英对谈。
而是选择了一个普通高校的老师——黄灯。
一向关心意义、时代、人类命运的许知远,终于把目光从宏大的概念上移开了吗?
也没有。
但这个题材,他所关心的,正好触及到被忽略的大多数:
二本生。
通过几代学生的境况对比,我们或许能窥探到一些,二本生的命运。
伟福是黄灯的学生,90后。
对他在大学时期的表现,黄灯已经没什么印象。
不过,她的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留居在广州龙洞的学生中,伟福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他独特的名声,在校友中间悄悄流传,每一个即将在龙洞租房的毕业生,都会被告知应该先去看看伟福的房间。
于是,许知远先去龙洞看了伟福的房间。
他们在龙洞城中村见面,小商铺灯火通明,路两旁全是小吃摊,熙熙攘攘。
伟福说:
其实,这边有点乱,为什么没有搬离呢
首先第一个肯定是因为经济上的问题
两人兜兜转转,拐进一个小巷,立马变换了天地。
昏黄的灯光微微照亮道路,抬头一看,在握手楼之间,天空被压进一条细缝。
主干道那边传来的车鸣,远似另一个世界。
他租的房子900块,7楼顶层,没电梯。
伟福的门口挂了块牌子,写着“未居”。
一进门,许知远“哇”地叫了一声。
这小屋的温馨和城中村显得格格不入,超过了他的想象。
房间不大,却布置得井井有条,很有情致。
许知远问他:
在这个房间留下的最开心的记忆是什么?
伟福笑着回答:
这个还真没有欸
又问他最不开心的记忆是什么,伟福想了好一会儿,也说没有。
我心安处是吾乡。
这个小房间也许温馨,但大概就和它的名字一样。
未居,未定之居。
他卖保险,住城中村,对爱情没奢望,对生活也不抱太大期望。
教育神话在伟福身上未见丝毫魔力。
黄灯回想自己的大学时代,和她的学生完全不一样。
黄灯最初的学历也不高。
1992年,她考入岳阳大学文秘专业。
尽管只是专科(后升级为二本院校),但那时大学还没扩招,含金量是有的。
黄灯说,那时候她和同学们的状态都很积极向上。
关心世界大事,觉得这些都和自己有关。
这是一种天之骄子的读书人心态。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十年后,她成了大学老师,发现她的学生变得很佛系。
他们不再关注外界,更多关注自己。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家纺织印染厂工作。
工作几年后,她下岗了。
我是最早一批下岗的,还挺开心的
下岗后的黄灯又开始学习,看书,考研。1999年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之后又去了中山大学读博。
这个山里的孩子,终于实现了看看外面世界的愿望。
最后,她留在广州。
她的精神状态恰似那个时代,昂扬开放,自信张扬,对未来充满希望。
教育在她的生命里显露出重要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她身上。
彷佛我们很早就听过的教育神话——鲤鱼跃龙门。
但想到自己的学生,她就感到无力。
她说,每次写完他们的故事,都感觉自己被深深地伤了一次。
这些鲤鱼的龙门,在哪?
看不见,都困在池中扑腾。
两代二本生,面貌和人生境况天差地别。
教育,真的不能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了?
黄灯写的《我的二本学生》一书,或许能窥见更多。
里面有她学生的故事,有她多年的教学感悟,有对教育的自省。
更有对时代洪流里个体命运的喟叹。
从黄灯到她的80后学生,到现在的二本生,代际差别明显。
即使是一个班的同学,毕业多年后,命运也天差地别。
书中记录了一个温厚爱笑的女生,叫迎欢。
毕业8年,迎欢说自己从十年前的穷光蛋,变成了一个在广州有6套房,一辆车,有存款,有股票,有理财,有房租的二胎母亲。
很明显,她已经实现了阶层跨越。
迎欢的经历,大概是一个二本生能做到的极限。
她早早就随父母见识过深圳的活力,并不想过按部就班的生活。
意识到自己没有背景,就笃定了要靠自己。
一毕业就去了北京,靠自己的能力站稳脚跟,并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意识到生活的各种可能。
回到广东后,出色的能力让她很快获得领导赏识。
但生活真正发生质变,还是婚后。
结婚后,她和丈夫一起努力工作,又兼职赚外快,买了第一套房。
生了第一个孩子,迎欢当起了全职妈妈。
但她对这个身份充满警惕,一直留意金融市场,做理财。
很快,他们又买了第二套房。
危机意识,务实能干,踩准风口,财富迅速增值。
个人努力和时代机遇的双重加持,迎欢逆天改命。
同一个班的胜轩境况则截然相反。
他大概是老实本分的二本生人生轨迹的样本。
他出生在广州一个普通家庭。
父母是下岗职工,家境并不富裕,但因忍受不了恶劣的房东,还是借钱买了套二手房。
这个英明的决定,让他们能留在广州。
但除此之外,胜轩再没有任何助力。
胜轩是典型的二本好学生。
上学时老老实实,是最让老师省心的孩子,但也没特长,没爱好,也没规划。
毕业后,生活磕磕绊绊。
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亲戚带他进了一个淘宝网店。
事务繁杂,领导刻薄,工资又低。
但他还是坚持了4年。
也许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想做什么。
之后,通过考试进了街道办,但只是合同工,没有编制。
他想考进体制内,前前后考了3次,每次都是过了笔试,没过面试。
还是领导见他踏实,帮他在大领导面前说了几句话,才让他过关。
毕业8年,胜轩的存款还没有一万。
他曾经去咨询过职业规划师,要做什么行业。
咨询师给出建议,他都觉得不行,一句话就让他不敢再作他想:
你得想好能不能承担这个风险。
他清楚地知道,以现在的工作不可能在广州买房定居,但创业又没资本,没人脉。
只能一次次考老家公务员,希望上岸。
1999年后,大学连年扩招,录取率一直在50%以上。
学历给人的红利随着扩招越来越小,几近于无。
无论是许知远的节目,还是黄灯的书,都无情戳穿了这个现实问题。
也戳痛了很多观众的心。
但也不必太沮丧。
时代变迁会让某些意义消失,但也会赋予新的意义。
经济发展不断带来其他可能。
只是,对二本生来说,需要自己付出更多努力。
时代发展,让个人选择产生了裂变式的影响。
考公还是考研,打工还是做生意,买不买房,每一个选择都成了人生的杠杆,撬动起截然不同的命运。
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里写着,80后享受了时代夹缝中的光芒。
有人财富几何级增长,也有人普普通通。
但大多数人还是在各自行业站稳脚跟,结婚生子。
到了现在,光芒还在吗?
以前的大学生,工作包分配。
这带来一种确定的安全感,同时也少了创造新生活的可能。
那时的大学生向往着去创造。
但,当生活没那么多新可能时,人们就更想要一种确定性。
黄灯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状:
我发现我的学生,男学生都不追女孩子的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资格
他说追女生又要花时间,又要花钱
而且还不见得能结婚
对比自己的大学时代,同样是没钱,大学里的人却显得如此张扬,自信。
一种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但,她的学生在作文里形容自己是“工业废水”。
充斥着被遗弃感和无望的形容。
许知远在伟福家的天台上问他,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回避现实。
伟福也无法给一个答案。
或者每个人隐约猜到答案,但不愿去相信。
学历没法给二本生加持,而时代的风口早已吹过,他们只能通过自己改变命运。
现实境况是,他们没办法承担创造新可能会付出的代价。
就像胜轩,明明知道,留在广州只有创业。
但他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
节目里,有个学生复读了3年,考北电。
但一直没考上,最后才进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而有的学生,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乡村,因为父母要生弟弟,把自己送走了。
同样一个班,家庭条件能给他们的选择有巨大差别。
家里条件好的,可以任性3年追梦。
而不好的,连读大学都勉勉强强。
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里说到过三个家境各不相同的学生。
他们的命运也恰如自己家境的延续。
家庭条件好的女生,读书只是拿个文凭;
条件次好的男生,在家里的打点下一毕业就考公务员,早早买房,结婚生子;
而条件最差的女生,毕业后什么工作都干过,文员、销售、卖保险,辗转谋生,各地漂泊。
有的人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因为选择太多。
而有的人,根本就没有选择。
就像校招时,一流大厂根本不会去二本学校招聘;找工作时,一些人因为学历低,根本不会出现在面试名单上。
更根源性的困境无关个人意愿。
而是视野上的狭窄,也就是所谓的见识少。
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个人对人生的想象。
有时机会来了……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个机会。
不仅仅是二本生,所有资源少的人都会被视野限制。
《北京青年访谈录》里,采访了一个清华学霸。
甘肃人,父母是老师。
对一般人来说,他是精英。
他说了这么一个事。
大学时,遇到一个好看的女生,他就去打听那个女生的事。
发现人家那才是真优秀,高二的时候雅思就考了7.5。(满分9分)
他回想自己的高二,虽然知道雅思托福,但他连考的意识都没有。
而更多在小城镇上学的人呢?
甚至连雅思托福是什么都不知道。
截止2020年,全国有3500所高等学府,而985、211只有100多所。
精英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二本生。
他们在小城镇也是学习靠前的好学生。
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能大学毕业,就已超过全国约85%的人。
然而出了社会,发现二本文凭真的不好用,特别是在大城市。
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想去大城市。
因为那里有更多机会,有更多可能,也许能弥补和别人的差距。
《那些“不起眼”的二本生,后来都怎么样了?》这部微纪录片里,都是二本生努力奋斗的现实。
有人考研,有人考公,有人在攒作品。
有人在北京租了更好的房子,有人打算在天津买房,有人在上海定居。
家庭条件不够好,学历不够高。
这些对自己的拼搏也许没那么大助力。
但如果有自己的远方。
那就只能自己坚定地往前。
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在人生路上选择真的不多。
就像象棋里的卒,只有往前一条路。
往前,才有希望。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