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稳住经济需要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_风闻
全球化智库CCG-全球化智库CCG官方账号-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2022-01-07 09:29
**李稻葵,**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22年即将启幕,回顾2021这一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2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明年的政策如何发力?2022年中国经济是否会回归高质量增长?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院长李稻葵进行了专访。
李稻葵认为,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落,投资增速下滑是主要原因,不过整体上,今年中国经济仍呈现疫后复苏态势。预计明年GDP增速在4.9%-5.8%之间,主要风险点在于疫情恢复的不确定性、房地产风险化解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复苏对我国出口的压力。
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仍然呈现疫后复苏态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1年,上半年的经济复苏态势较好,下半年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7%,第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至4.9%。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的原因是什么?
**李稻葵:**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增速的下滑,特别是合计占总固定资产投资近50%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最近几个月迅速下滑。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由年初的36.6%降至11月的0.5%,而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则由年初的38.3%降至11月的6.0%,这导致1-11月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跌至5.2%。
从第三季度单季来看,投资对GDP的贡献为-0.03%,成为拖累实体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除了固定资产投资之外,2021年下半年的消费增速也有所放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一季度的9.79%下滑至第三季度的3.86%。消费增速的放缓主要是由于下半年疫情在多个城市的多点散发,因此即便就业形势良好,城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前三季度为8.7%),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还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压抑了以餐饮、住宿、旅行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需求,抑制了消费的强劲反弹。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评价2021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
**李稻葵:**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最近公布了《202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提出,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仍然呈现疫后复苏态势。
疫后复苏态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三大产业齐发力,相较2020年均稳步复苏,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4%、第二产业增长10.6%、第三产业增长9.5%,在强劲的出口带动下,制造业产值的增长尤其迅速。
其次,消费相比去年呈现出明显恢复,成为经济复苏最主要的推动力。2021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为6.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这远远超过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
第三,经济社会运行平稳,消费物价保持较低增速,1-11月CPI同比平均微增0.9%,就业市场比较稳定,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1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0%,低于5.5%的全年预期目标。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据IMF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国经济2021年的预期增速约为8.0%,这远超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平均预期增速(分别为5.2%和6.4%)。不管是包括美国、欧元区在内发达经济体还是除中国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2020年都无一例外地出现经济收缩,而中国在2020年取得正增长的情况下,2021年仍能维持较高经济增速实属不易。
预计明年GDP增速在4.9%-5.8%之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在什么水平?
**李稻葵:**2022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如果疫情防控得当,且各项政策调整到位,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在5.8%的较高增速,同时也必须做好各种因素叠加、经济增速下滑到4.9%的准备。
我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空间相对宽裕,积极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将有助于经济的企稳复苏。中美的长短期利差都保持历史高位,这意味着2022年即便美国开启加息进程,我国的货币政策仍然有应对的空间。财政政策方面,今年1-10月的财政收入累计增速高达14.5%,2020-2021年平均增速达到4.5%,超过2019年的同期值。此外,截至今年10月,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额度仅为81%,而去年同期专项债额度已几乎用尽,这主要由于财政部强化了专项债资金使用的管理,对专项债项目的审核把关趋严。预计2022年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将更加积极,全年一般财政赤字率约为3%,专项债的发放也将更加积极。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的数据显示,投资在逐月回落,被寄予厚望的消费也还比较疲软,没有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你预计明年的投资和消费会如何变化?
**李稻葵:**根据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新增专项债中近半数投资于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剩余的专项债被用于卫生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项目、保障性住房、以及能源、物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将成为政府逆周期调控的重要工具,有力地支撑基础设施投资的触底反弹。
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下,明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企稳回升,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增速有望升至8%,超过2019年5.4%的疫前水平。
除了通过扩大基建投资和政府消费支持经济复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7%,而农村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11.2%,这超过了前三季度的实际GDP增速(9.7%)。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边际消费倾向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提升将有助于提振消费,进一步稳定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私营工业企业的利润一直维持较高增速,1-10月私营企业利润增速高达30.5%,民间投资增速也同比增长8.5%,民营经济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疫后复苏的关键,也是中等收入群体得以不断提质增量、消费市场得以稳步复苏的前提。
预计2022年,在民营经济稳健发展,收入分配不断优化,且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我国的消费增速将较之2020-2021年的平均增速有所回升,约为7.0%,起到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明年经济存在哪些风险点?
**李稻葵:**首先是疫情恢复仍然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病毒的不断变异使得疫情防控的要求进一步趋严,这深度改变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也将压抑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旅游、餐饮、交通等服务型消费需求。此外,海外经济的复苏将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这将挤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份额和利润,进而影响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在比较悲观的预期下,假设疫情永久性地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使得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速降低1.5%,这将拖累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第二,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能否得到有效化解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前在较强的政策约束下,大量房企的收入下滑,而债务、特别是外债规模却不断扩大,还款压力的提升对2022年新增房地产投资形成了较大的抑制。假设2022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较之2019年仍然存在3%以上的缺口,则GDP增速将被拖累接近0.25个百分点。
第三,2022年世界经济,特别是疫苗接种情况较好的发达国家将迎来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美国将开启加息进程,这将挤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以及印度、菲律宾、泰国等在内的疫情恢复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产能不断恢复,将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2022年我国的进出口恐将难以维持2021年的强劲势头,若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进出口份额同步收窄10个百分点,则会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0.25个百分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2年我国的外部环境是会更稳定还是更不确定?
**李稻葵:**现在拜登政府总体上讲比特朗普政府的可预见性要强很多,同时德国新政府的组合到目前为止已经告一段落,并没有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总体来讲,2022年如果不发生重大的意外事件,我们的外部环境比过去三四年相对而言,会更稳定一点。
稳住经济需要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稳住经济,最关键的是什么?
**李稻葵:**要稳住经济,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必须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仔细分析当下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多地方政府运行背后的激励机制出现了问题。过去40年,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经验,就是政府必须帮助市场来发展,同时也要匡正市场,在政府帮助和匡正市场的正确行为背后,应该是正确的激励。政府行为的激励来自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包括增加当地的税收。
我们提出要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一个例子是碳市场。现在我国碳交易覆盖的面非常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着力培育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都能够按照未来预期的碳价格,来重新布局现在的经济发展格局和技术。
还有一个例子是地方债的问题,地方债务如此之高,以至于很多地方政府忙于应付历史问题,应将激励理顺,集中精力解决当下经济发展的问题,包括如何促进城镇化、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
文章选自新京报,2021年12月29日
CCG 图书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