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转基因大豆、玉米已产业化试点,增产效果显著_风闻
鹰击长空-黑名单专治乌贼、反智、喷子、谣棍和杠精2022-01-07 00:03
在中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背景下,2021年,农业农村部对转基因大豆、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
12月30日,在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媒体转基因报道研修班会议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刘培磊称,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的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试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
产业化试种迈开历史性一步
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草地贪夜蛾和杂草危害问题,2021年,农业农村部对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和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
刘培磊表示,试点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特性优良,增产增效和生态效果显著,配套的高产高效、绿色轻简化生产模式也逐步形成。转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产12%;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增产10.7%,并且可以大幅减少防虫成本。
据其介绍,此次试点过程采取了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技术规范”,并且定期开展巡查指导和监督检查,防止非法扩散,确保了安全可控。试点跟踪监测发现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对昆虫及土壤动物群落均无不良影响,种植转基因玉米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促进了生态环境安全。同时,转基因玉米由于害虫为害小而较少发霉,霉菌毒素含量低,与常规玉米相比品质好。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和大豆使用同一种低残留除草剂,能够解决种植大豆玉米的大田因使用不同除草剂而互相影响的问题,有利于进行大豆玉米的间作和轮作,实现高效生产。
刘培磊称,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关于生物育种产业化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优先推进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应用能够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
此外,转基因产业化试点,不只是种子和技术试验,更是社会试验,要经得起社会检验。
刘培磊表示,转基因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舆论的支持和大众的理解。尽管从科学和技术原理看,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都是明确和可控的,但作为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公众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过程,后续还需要继续紧锣密鼓地加强科普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于转基因产业化重要性和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认识,通过全面客观公正的宣传转基因科普知识,主动从科学角度释疑解惑,消除社会上对转基因技术的疑虑,消除那些刻意将转基因“妖魔化”、误导公众的谣言信息制作和传播的市场。
他认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是当前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推进过程当中,热切地期盼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协作,共同发力,建立起“讲科学、讲事实、讲证据”的良好科普环境和舆论环境,为中国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发展生物育种是必由之路、也是现实需要
推动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试种,既是必由之路、也是现实需要。
继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瞄准生物育种等八大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后,**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习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刘培磊称,发展生物育种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
他说,当今世界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核心是生物育种技术的竞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生物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格局,“一个基因一个产业”已经成为现实。发展生物育种事关种业翻身仗能不能打好,事关中国人饭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此外,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刘培磊表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人吃饭问题永远不能指望别人。当前,大豆、食用油和玉米进口规模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未来对玉米、豆粕等饲料粮和食用油需求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粮食产量必须比目前提高15%、肉蛋奶产量提高30%至50%,才能满足国家对食物的需求。叠加新冠疫情和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粮食、农资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一些传统粮食出口国家也收紧了“粮袋子”,稳粮保供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他说,从现状来看,国内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补上产需缺口,只能在增量上做文章,在科技上求突破。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农业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种植面积已达的28.6亿亩,将农作物平均单产提高了21.6%。美国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玉米、大豆平均单产比中国高40%左右。**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灾害损失,在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深刻改变了农产品贸易格局。
刘培磊表示,随着研发水平、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提升和舆论环境逐步向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
具体来说,在国家系列科技计划的支持下,中国转基因育种的技术水平已经进入国际第二方阵的前列,初步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创新格局,育种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由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转变。**目前,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10%提升到99%以上。**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性状优良,具备了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的能力,目前已有4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和3个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在监管方面,中国遵循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安全评价标准与规范,借鉴了美国、欧盟等国家的一些做法,注重中国国情农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涵盖研究、生产、加工、进口和标识等全过程全链条。建立了分级分阶段的安全评价管理制度,按照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进行4个等级的安全评价,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对健康和环境不安全的问题后,都会立即终止。
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公开透明的宣传,群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在不断提高,整体舆论环境稳中向好,超过半数的网民支持积极发展生物育种。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