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政府投的钱越多,农民越不满?_风闻
德不孤-新闻搬运工2022-01-08 17:47
社长说
你看到那么多抛荒地,不要责怪农民懒,不愿意种田,那是因为种田的成本太高,农民没有更好的办法;你看到农民把小孩子塞进一辆超载的面包车,不要责怪他们没有安全意识,不爱护小孩,那是因为农民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国家财政资源下乡,能优先帮农民想想这些问题吗?多点实在,少点花哨。
作者: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
来源:行业研习
1****明星村的书记
如果不是那一天被交警拦下并警告,老明还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好事,其实暗藏着种种风险。
作为新晋明星村的头道村书记,老明一点明星范的感觉都没有。过于质朴的他向你走来,腼腆一笑,就跟隔壁那个勤劳的大叔没什么两样。老明50出头,当村干部的年头不长不短,也有个七八年,一直是负责治保维稳。让这么质朴的人常年负责治保维稳,想来一方面是头道村民风尚可,没多少矛盾纠纷;另一方面大概也体现了老明人缘不错,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大概也是能够调解得开。
这一次村两委换届,上面要求村干部也要年轻化,至少能确保干满五年一届。除了一届村干部的年限变长了,从原来的三年调整为五年,这次换届还要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那就是全面推行村两委一肩挑。为了确保换届的时候不出什么幺蛾子,乡镇党委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布局,对各村的村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人选进行摸底,首先就是把那些年纪大的老书记给撤换下来。头道村的老书记已经快六十岁,显然不可能再干一届。他的位置一退出来,眼下适合接替的也只有老明。毕竟留在头道村的,50岁已经算是比较年轻了。
这几十年来,老明几乎都是待在村里务农,算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了。除了2009年那年心血来潮,跑到珠三角的工厂里给工人们煮饭,干了一年就放弃了。实在是不自由。在农村待惯了的人,要适应工厂的枯燥生活,非常不简单。
2****超载的面包车
回家之后,老明买了台面包车,开始接送村里的小孩到镇里上学。撤村并校之后,头道村没了小学,孩子们只能到镇里求学。因为年轻人几乎都到大城市打工谋生,在家读书的小孩基本上都是老人带。对于身处山区的头道村,要把小孩送到镇里,还真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让老人开个摩托车带着小孩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着实让人不放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明开面包车接送小孩,说起来是个生意,实际上就是做件好事。特别是考虑到十年来老明的收费基本上就没怎么涨过。他一天接送11个小孩,总共才收100元,一周接送五天,一个月也就只能收个2000元,光油钱老明就得消耗不少。除了收益甚微,老明还时刻面临着被交警训斥和处罚的风险,因为他的面包车确实超载了。要不是看在小孩确实上学不容易的份上,交警不会只是让老明写个保证书就算了。
就算写了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超载,也没什么用。孩子要上学,面包车接他们跑一趟学校,前后要三四十分钟,你不可能分两次接送,那肯定要迟到,而且这对老明来说,负担也就太重了。因此,该超载还得超载。
当上村书记之后,老明已经决定要放弃接送小孩上学这件事了,毕竟顶着个村书记的名头,万一被交警处罚了,那可就属于违法乱纪了,后果很严重。只是他不接送之后,这些小孩上学怎么办呢?政府又不愿意出钱请人接送,一是怕有风险,二是费用也不小。老明打听过了,如果是政府请人接送,价格会是他现在的三倍以上,恐怕政府也舍不得出这笔钱。
3****班子成员
原来的老书记,退下来之后还是支委委员,也没给他安排特定的工作。因此,他基本上也不怎么来上班。说实话,要是他老过来上班,也不利于新接手的老明开展工作。老书记在村里干了30多年,书记就当了11年,算是名副其实的老书记。平时他在家里也养养鱼,跟别人一起种了几十亩的脐橙,谋点生路。家里的两个儿子,都在珠三角买了房子,早就成家立业了。因此,从书记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也落得个清闲,刚好可以过几年舒适的生活。
副主任也是支委,负责文书、民政等工作。他也是奔六的人了,有自己的小酒坊,一直都在酿酒,只是最近几年因为要带孙子,把酒生意停了下来。
会计和出纳是同一个人,是村委委员,年纪跟老明差不多。他一直也是在家里种地,去年种了仙人草,收成才好了一点。两个儿子,有一个娶了外市的媳妇,现在两口子在广州工作,房子则是买在了叶市;另一个儿子有二十五六了,到现在也还没找到对象。
老明自己呢,两个儿子,也都快30了。有一个已经成了家生了娃,在隔壁一个城市买了房子,是老明帮忙给付了首付,同时帮忙带带孙子。另外一个儿子还没成家,在珠三角工作,房子买在县里,也是老明帮忙付的首付。山区的大龄男青年很难找到对象成家,这也是让老明颇为苦恼的一件事。没办法,本地女孩都不愿意留在本地,谁不想嫁个好地方呢!
妇女主任也是村委委员,30多岁。她老公和公公都在镇里做猪肉生意,家里两个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大概也是因为要照料小孩,所以她才没有选择外出务工。
村里还有一个后备干部,是县里统一培养的。这个后备干部也是30多岁,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家里人在镇上做些水果生意。当时村里往上面报了五六个人,县里最终选了他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在头道村,后备干部还是个新鲜事物,之前都没有,大概也是上面越来越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因此有意地储备后备力量。
村里还设立了公共服务站,站长是个30多岁的女性,属于镇里统一聘用的工作人员,对接镇里所有公共服务的文书工作。她本来也是头道村的人,后来嫁到外村,老公在外地务工。大概是为了照顾小孩,所以她才选择了这个工作。
说到村干部的工资,老明叹了口气。他作为书记一个月是2900元,其他支委委员是2700元,村委委员是2600元,而村公共服务站更低,只有2000元。小组长没有工资,每个月可以有300元的补贴;当然,他们的工作也不多,主要就是上传下达。
4****群众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老明他们的工作却一点都不少,特别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项目下到头道村之后,更是忙得人仰马翻。2000多万的古驿道修复项目,对于老明来说其实没有特别的概念,很多时候工程队下来的时候他都不清楚,因为这些大项目都是上面定夺安排好了,如何开发,如何建设,根本不需要跟村里商量。
老明有时候也会困惑,这么搞项目,到底怎么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呢?
只有当涉及需要征地占地,或者纠纷调解的时候,政府才让村干部介入进去。比如迁坟就是一项非常难搞的事。迁一座坟头,大的补偿3000,小的补偿1500,很多老百姓都不愿意动,担心会破坏自家的风水。虽然工作不好开展,但是政府要你干,你就必须想办法干下去。对于那些配合度比较低的农民,有时候就只能靠村干部多跟他喝点酒。一般来说,只要能把酒喝下去,问题都能解决。老明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当然,再怎么做工作,总会有一两户坚决不肯配合的。这个时候村干部只能直接把地给占了,毕竟是为了公共事务,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同意了,一般你占了地农民也不会闹出什么大问题。
5****外立面改造
除了征地占地,外立面改造也需要老明他们去推动。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件惠民工程,但是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领情。老明倒是改造了一间平房,瓦面的成本是一平米65元,政府只补贴60元;墙面的成本是一平米40元,政府补贴32元;总的算下来,老明给自家的平房做外立面改造,自己还要出4000多元。那些房子大一点的,有的要主家自己出两万多。总体来说,因为瓦房面积小,主家需要自己出的钱相对较少,而且改造后瓦片的质量更好了,不需要经常修补,因此倒是有一批农民愿意给他们的瓦房做外立面改造。
然而一旦涉及楼房,农户就不愿意改造了。因为给楼房做外立面改造,需要另外做一个斜面的屋顶,这可要花不少钱,平均下来每平米的成本是160元,相当于农户自己要出100元。但是镇里要求楼房都得改造,至少高速路两边的楼房得搞。在头道村,被列入需要进行外立面改造的楼房有六七十户,但是只有两三户愿意搞。是不是这两三户人家的觉悟特别高,凡是政府要求搞的一定配合呢?并不是,而是他们的房屋刚好有楼板漏水的问题,本来就想加个顶棚。
还有一些农户,家里装修得不错,他们不仅不愿意进行外立面改造,而且认为政府应该就他们家自己的装修给一些补贴。既然其他人搞外立面改造可以得到政府补贴,凭什么我们自己花钱搞的装修不能得到补贴,这不公平啊!政府自然不会给这些农户补贴,结果惹得他们意见老大,到处传播负面情绪。
让老明头大的是,镇里的领导隔三差五就追着他问,为什么楼房的外立面改造还没有什么进展?老明也很无奈,人家农民没有外立面改造的意愿,你非要人家花钱改造,这不跟按着牛头非要牛喝盐水一样嘛,扯犊子的事。老明当然不会跟上面的领导这么说,只能推说现在手头上工作太多,一时半会还腾不出精力搞这个事情。实际上,老明也是在等,等镇里的领导充分意识到这件事不好搞,看能不能就这么放下算了。万一镇里非要搞,老明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按着牛头喝盐水。
作为明星村,头道村这几年确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青睐,建设资金也是各种倾斜。你看那条正在修的道路,马上就要铺上沥青。放眼整个叶县,能够铺沥青的村道也是相当罕见的。原来的道路也不是不能走,只是跟明星村的身份似乎不太匹配。这条路可是要迎接省市领导的明星路,怎么说也要上点档次。
有钱补贴农民搞外立面改造,搞道路黑化,为什么没有钱搞个校车接送小孩子上学呢?很多农民都想不透这件事。
6****财政资源如何下乡?
虽然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外出了,但农村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基地,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在村里面的人来说。相较于花哨的古驿道、房屋外立面和沥青路,农民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公共品。比如怎么样以较低的成本把小孩子安全送到学校读书,比如怎么样实现承包地小块并大块,比如怎么样引进适合山区的小型农业机械。
说起农业机械,老明就想到1992年买的那台手扶拖拉机,当时整个头道村也就只有两三部。有了拖拉机,老明就可以帮农民到镇里把肥料拉回来,把村里的谷子和玉米拉到镇里卖。当然,这几年因为当了村干部,事情越来越多,根本没有时间伺弄这台拖拉机。
老明现在还种了两亩多的水稻,都是挑着离家近、水源好的地块来种,其他地块基本都抛荒了。虽然种的不多,但是自家人吃一下还是足够的,吃剩下的还可以喂鸡喂鸭。即使是离家近、水源好的地块,老明也只是种一季水稻,另外一季则是租给外地老板种植烟草,一亩租金是300元。这个老板在头道村总共租了70多亩,都是那些比较好种的田块。
那么多的抛荒地,难道是农民真的不愿意种水稻吗?老明并不这么看。根本的原因还是地块过于碎片化,农田水利不够便利,机械化程度太低,农资太贵,从而导致种田成本过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一个五六十岁的农民轻轻松松可以种个几十亩。
所以,你看到那么多抛荒地,不要责怪农民懒,不愿意种田,那是因为种田的成本太高,农民没有更好的办法;你看到农民把小孩子塞进一辆超载的面包车,不要责怪他们没有安全意识,不爱护小孩,那是因为农民想不到更好的办法。
国家财政资源下乡,能优先帮农民想想这些问题吗?多点实在,少点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