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封建时代的“统一”_风闻
感悟长时段LONG-2022-01-08 11:09
西欧封建时代的“统一”
2018--2--4
罗马帝国瓦解后,伴随奴隶制和农村公社的逐渐解体,农奴制为主的庄园经济日渐兴盛起来,这是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更有效的经济形式。人口不多,聚居地分散,适合生产水平的可开垦土地多,人们集中在庄园周围生活,可以抵御猖獗的盗贼,封建领主制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
欧洲的地理条件是个巨大的蜿蜒半岛,中心大山脉、河流加上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将其切割破碎,小半岛、海湾众多、地中海的内湖性质等造成的地理破碎状态对于庄园经济和海上贸易都是适于分裂割据的。大量适合当时航行水平的贸易航路绕开了陆地上的阻隔,打破陆地经济阻隔的需求没那么迫切,也给回避陆权兼并行为更大回旋余地,分裂割据更加持久。所以,海陆经济结合混杂的状态使西欧在世俗政治上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难以实现政治统一的状态。世俗帝王们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政治统一,社会长期处于世俗权力割据的动乱战争状态。
西罗马帝国晚期在民间已经广泛传播的基督教,因主张忍耐、节欲、放弃反抗、求灵魂得救等思想而被帝国统治集团确立为国教,作为精神工具缓和阶级矛盾、维持帝国统治,在帝国疆域大行其道。教会制度也大体建立起来。帝国瓦解后,在西欧封建领主制形成过程中,教会的主教和修道院长等高级教士往往和封建割据力量集合,也成为封建领主,成为封建割据的一部分。各地教会组织也有了一些贸易节点、讯息节点和传播农业知识等等经济职能。
当世俗王权软弱,无法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压制战乱时,社会心理渐渐转向企盼西欧民众长期的一致精神世界----基督教。这种心理通过低级教士发动“克吕尼运动”表现出来,该运动主张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基督徒都要服从教皇、反对世俗权力干涉教会事务,以加强教皇对教会的集权统治。该运动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而封建领主制造成的世俗王权的式微,也为教皇加强对教会集权统治提供了契机。
教皇在与世俗王权的多方博弈中,充分利用了在教徒中的宗教影响力和民众企盼减轻战乱的心理,逐渐夺回对教会组织的完全权力,进而使各国王诸侯向教皇屈服,教皇终于大体实现对天主教会的集权统治,以教阶制为基础将西欧天主教会组织成为一个整体,使自己对世俗王权处于优势。这样,在封建领主制的盛期,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统一的中心,进一步发展后,更形成了宗教裁判所、宗教监狱、火刑判决等强力工具,使教皇的精神感召力量进一步落实成世俗专政。天主教会成为维护西欧总的封建秩序的巨大中心,几乎所有王权的稳固都要仰仗教皇和教会的认可,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西欧政治“统一性”。
同时,为降低西欧内部的阶级矛盾,满足各封建主的贪欲,无地武士的翻身梦,新兴城市商人夺取贸易中介优势的野心,甚至一些穷苦农民摆脱苦难、发财致富的幻想,教皇以宗教圣战的名义推动发动了系列的“十字军东征”,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对外战争,表现了一个“统一性”中心的作用,反过来也不断强化天主教会的权威,强化这个“统一性”的中心。
但是,这种“统一”,完全落实只是在教会组织内部,众多的世俗权力并不能真正集中过来,类似于一个大联盟的共主性质的中心,全西欧的“统一”靠宗教精神的力量有限维持,一时也表现得大致可以稳定、可以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实质上是欧洲“春秋、战国、帝国周期”中春秋阶段的大霸主。
社会基础的分裂割据状态并没有真正消除,动乱战争只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仍是纷扰不已。在这样的基础上,城市贸易商人阶层的活动发展空间是更开阔的,新的生产方式在逐渐壮大。这种壮大带来新生产方式冲破封建关系的冲动,带来对西欧总的封建秩序的维护中心----天主教会的冲击,这首先表现为“文艺复兴”的思想运动,后续的宗教改革、宗教战争则不断展开,世俗王权结合着各民族国家的形成日渐崛起,这有限的“统一”又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