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虚拟偶像,能否成为潮流?_风闻
陈根-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022-01-08 09:47
文|陈根
2007年,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横空出世。之后,短时间内坐拥全球6亿粉丝和百亿日元身价;2021年春晚,洛天依登上央视舞台,虚拟偶像这样一种娱乐形式终于“出圈”,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虚拟偶像”一词约在90年代由日本人发明,是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在网络等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活动,以商业、文化等具体需求制作培养,但本身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偶像不断进化为各种形式,交互性也越来越强,定义也在不断地更新:从基于3DCG的虚拟偶像、基于网络活动的虚拟偶像、基于游戏的虚拟偶像,一直到基于音乐制作软件的偶像。初音未来作为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在多国举办了演唱会。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初至今,虚拟偶像领域的初创企业已获得25笔融资,所融金额从数百万人民币到数千万美元不等,SIG海纳亚洲基金、蓝驰创投、顺为资本、险峰K2VC、金沙江创投等明星机构纷纷入局。
虚拟偶像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不仅在外形上契合了流行的审美观念,通过作品传递着符合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且融合了尖端科技的全新娱乐体验,迅速抓住了90后、00后为代表的网友的心。
**此外,相比起真人偶像,虚拟偶像自出道起就有着更为公开透明的背景,极大减少了突发事件为合作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TA们不会人设崩塌,不会有绯闻,满足了人们的完美主义情结。
但是,虚拟偶像制作成本较高,周期冗长。虽然产业链上下游已经打通,但虚拟偶像行业竞争激烈,能成功实现商业闭环的公司局指可数。据统计,一个虚拟偶像的形象设计、制作和宣发推广费用加总约200万元,甚至超过培养一个真人偶像的成本。
同时,虚拟偶像后期运营难度大。不同于真人偶像具备的人性特点和性格魅力,虚拟偶像不仅常被诟病表情单一、动作迟缓卡顿、没有感情,与真人之间的分寸界限也极难把握。
在高度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偶像的今天,虚拟偶像的出现或许能填补一定的空白,降低真人偶像带来的不可控风险。但是,人类是需要情感共鸣的,而数据和程序要做到真正的拟人,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