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件小事!_风闻
牛弹琴-牛弹琴官方账号-2022-01-08 08:09
新年伊始,别有感慨。
在与疫情同在的700多天里,很多人越来越有一种感觉:人生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最近,又有一桩“不确定性”事件:
本月28号,存续了三年多时间的网络互助保险“相互宝”,因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将关停落幕。
除了承担关停期的分摊费用,平台还支持用户转投PICC承保的“重疾1号”等合规保险产品。
惋惜的声音自然是主流,不少用户感叹:“以后到哪里去找这么便宜的健康保障呢?”
这件事虽然也有一些争议,但如果跳出争议,我们或许能得到几点更有价值的启示:
变局年代,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确定性”?
启示一:生了病不能只靠医保
这个道理,自不必说。
一生中,疾病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衰老带来身体机能退化,疾病几乎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大概率事件。
而我们一旦遇到了疾病,特别是重疾,往往会面临难以承担的大额医疗费用。
对冲看病风险,这是一个切切实实的需求。
无论是“相互宝”这样的网络互助计划,还是常见的商业医疗保险,满足的都是这个需求。
也许会有人说,我们不是有医保吗?有医保就够了。
这话说得既对,也不对。
**“说得对”**的地方在于,这几年,中国医保保障水平的确得到了极大提高。在这里也不过多展示数据,我们只要看看每年国家医保局的“灵魂砍价”就够了。
以2021年年末的医保谈判来看:67种目录外独家药品谈判成功,平均降价61.71%。其中包括“70万一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实现了天价罕见病药在基本医保准入“零的突破”。
**“中国有多少人口?我们是整个国家来跟你进行谈判”,**医保专家的这句谈判金句,曾数度刷屏。
**“说的不对”**的地方在于,医保的确越来越给力,但对于个人负担部分动辄十万、数十万的重疾病人而言,光有医保,远远不够。比如,医保报销有起付线、报销比例、医保三目录、封顶线等限制,很多药物与疾病并不在医保的报销范围内。更何况,病后康复的花费也不容小觑。
所以,医保兜底可以,但抵抗大病风险,仍然不够。
这个任务,需要商业保险来完成,相比医保的普惠,商业保险更灵活,更能适应个体的特殊需求。
关于医保和商业保险的关系,据说有这样一个比喻:社保相当于小区的大门,给全体小区居民提供整体的保障,这是基础;而商业医疗险是每家每户的防盗门,给每家每户更灵活、更个性化的保障。
医保和商业保险,真的不需要厚此薄彼。
启示二:网络互助落幕,但保障不能停
网络互助之所以曾风行一时,至少有两大原因:
**其一,**就是如以上所说,生了病不能只靠医保,公众有这个真实需求;
**其二,**传统的商业保险并不便宜,很多中低收入者无力负担,更愿意选择价格更亲民的网络互助计划。
2019年,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对4.2万名“相互宝”成员进行调查后发现:**67%**的受访者年收入低于10万元,**54%**的受访者只能勉强承担10万元以内的医药费,**10%**的受访者,除了“相互宝”外,没有其他任何保障。
对于这些中低收入者而言,在网络互助计划相继关停后,他们的需求如何保障?
无论如何,“相互保”成立三年,累计完成71期互助,得到救助的患病者也近18万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相互宝”,这18万人怎么办?
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远比谁的关停更重要。
从商业逻辑上而言,网络互助和商业保险或许有无数种区别,但对中低收入者来说,他们所需要的,无非就是四个字:平价保险。
对收入不高者而言,平价最为关键。
面对这个巨大且真实的用户需求,市场会不会作出有效的回应?
毕竟,随着互联网大平台的入局,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这些年,医疗险和重疾险的产品价格,的确在降,越来越接近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区间。
在网络互助退出后,各市场主体需要以更具责任感的方式,在不背离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为包括中低收入者在内的“无商业保险人群”,提供可负担的平价保险产品。
这既是一种商业考量,也是一种社会价值。
而相应的是,经过这些年的保险意识教育,网络互助计划的参与者对商业保险的认知也越来越足,他们可以在“可负担”的前提下,尝试走出“舒适区”。
根据此前“相互宝”公布的关停方案,自公告之日起,“相互宝”成员不再参与互助分摊,关停前的三期分摊金由平台承担,关停前医院初次确诊的患病成员,符合互助规则的,仍可以在180天内申请互助金,相关费用也由平台承担。
同时,用户可以自愿在支付宝转投其他医疗健康保险产品,比如**“健康福•重疾1号”**(PICC中国人保健康承保的重大疾病险)。为了避免成员的保障中断,转投时,无需重新健康告知,无需计划等待期,并且有3个月的免费期。
启示三: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确定性?
这个世界,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尤其是过去两年,前所未有的世界疫情,叠加经济大周期的影响,很多人都肉眼可见地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正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
教育双减和互联网大厂裁员,给年轻人上了一课:那些看似风光无限的新兴行业,可能因为跑错赛道,会在一夜间骤然崩塌,连逃脱的机会都不存在。
也是这两年,所谓**“35岁危机”**让不少中年人充满恐慌。
原本敝帚自珍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很多中年人开始明白,“财务自由”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伪概念,以此为基础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该来的躲不掉,当鸵鸟不会让你更安全。
那么,要如何对抗人生的“不确定性”?
方法有很多。
**比如,**我们可以有诗和远方,但不顾一切抛弃工作就“我想出去看看”,显然也要不得;
**比如,**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负债状况,不再给自己的人生加过多的杠杆;
**还有,**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甚至浪费,留下足够的子弹,以备不时之需;
**至少,**我们还可以多跑步健身,在分泌多巴胺减少中年焦虑的同时,让身体更强健……
其实,在人生的所有“不确定性”中,**身体才是最重要的那个“不确定性”。**在外部环境日益不确定之时,健康状况更能全面定义你的生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体好的时候,要多想想万一出问题怎么办;工作顺境的时候,更要为可能的意外做好准备。
你想过没有,在你遭遇降薪和失业的时候,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怎么办?如果恰巧你还是家中的顶梁柱,你家人怎么办?
人到中年,有些事情,我们必须要面对。
英语中有个短语,叫elephant in the room(房间里的大象),意思是一些非常显而易见、却一直被忽略的问题。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在这个年龄,生重病的风险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房间里的大象”,即使假装看不见,它一直在那里。
面对这个“房间里的大象”,面对这个最大的人生“不确定性”,我们真的可以用“视而不见”来解决吗?
这不是一件小事!
这关系到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家庭幸福。
对自己好一些,别总是只有加班熬夜,锻炼有时比工作更重要;
对自己好一些,少吃一点不一定是坏事,但该保的险还是要保上。
这就是人生,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我们只能默默准备,即使意外来临,我们也能从容面对,让意外折服。